溫縣一百一十個村喜領“身份證”,快來了解這張證的來歷和用途!


溫縣一百一十個村喜領“身份證”,快來了解這張證的來歷和用途!

4月11日《焦作日報》一版刊登

昨日上午,在溫縣縣委農村工作會議上,7名村黨支部書記登上主席臺,從縣領導手裡領到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

這7名村黨支部書記是110個村的代表。這也意味著,截至昨日,溫縣110個村有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村黨支部書記的興奮表情,印證了這張證的分量。

這張證有什麼來歷?

去年6月,溫縣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我市唯一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第三批國家級試點縣(市)區。溫縣縣委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列入全縣十大戰略工程,從基層黨建的基礎和核心、脫貧攻堅的根本保障、信訪穩定的源頭治理工程、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鄉村產業發展內生動力的源泉、鄉風文明的基礎等方面全面把握和推進,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262個村的清產核資,259個村的股權量化名單清冊完成並公示結束,申請成立合作社的241個村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去年10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通知啟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溫縣恰逢其時,110個村拿到了這張證。

這張證有什麼用途?

辦理、擁有這張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便有了統一的“身份證”,不僅具有法人地位,還可以開設銀行賬戶,進行資源開發、資產盤活、鄉村旅遊等,通過多種路徑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溫縣262個行政村全部完成清產核資並上傳和通過國家系統驗證,共計核實資產總額98459.39萬元,核實經營性資產總額39417.91萬元,集體土地總面積64.5189萬畝。確認組織成員身份40.78萬人,241個村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登記農村集體資產資源24703宗、合同7838份,並依託互聯網和大數據手段,搭建了溫縣農村集體“三資”信息網絡公開平臺,對全縣各村組清查出的資產資源全部編號歸檔、錄入網站,形成各村二維碼,群眾隨時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全縣所有村組“三資”信息。

剛剛從溫縣縣委書記毛文明手裡接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溫縣嶽村街道韓郭作村黨支部書記韓秋太就開始規劃:利用國家幫扶政策,發揮村裡鐵棍山藥種植的特殊優勢,一定要把這個平臺利用好,在鐵棍山藥種植、儲存、加工、交易上再發力加勁,做大做強做優產業鏈。

本報記者 呂正軍 通訊員 許宏偉 徐宏星

來自基層的笑意

昨日,溫縣的7名村黨支部書記領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時,發自內心的笑意毫不掩飾地洋溢在臉上。因為他們深知,這張證對於農村發展意義深遠。他們代表著一個優秀的群體,深知制約村裡發展的根本性矛盾在何方,渴求在新時代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如今,來自頂層設計的又一輪農村農業改革正在向縱深推進,農業農村發展受到的束縛將再一次得到解除,內在動力將得到更加有力的激發。這樣的笑意,可以更濃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