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车轮就碾压庞涓了,不服?憋着

历史小车轮就碾压庞涓了,不服?憋着

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坊间广为流传,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版本是:孙膑,战国齐阿鄄(今山东阳谷鄄城一带)人,是孙武的后世子孙,年青时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来庞涓做了魏国的将军,知道自己的才干不及孙膑,便将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此人称孙膑。后来他通过齐国使臣的帮助潜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赏识,推荐给齐威王,受任军师,经过“围魏救赵”桂陵之战和“围魏救韩”马陵之战,庞涓兵败身死,孙膑名显天下。

如果没有顺应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即使孙膑在战争中运用到如此出神入化的智慧和计谋就能改变当时的历史格局?庞涓兵败身死,难道只是因为其性格嫉贤妒能,骄横自负、心胸狭隘才造成的么?那些偶然的历史事件堆叠出的必然结果,成王败寇,孰是孰非,又怎能妄加评论呢?

历史小车轮就碾压庞涓了,不服?憋着

一、社会结构的改变、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促使战争形式发生变化

战国初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阶层发生变化,地主和自耕农的出现,导致士兵不再是贵族的“私属”,其成分变为以农民为基础的新“国人”,其从事生产生活和战争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其次战国时期出现了锋利的铁制兵器和先进的攻城器械,比春秋时期的铜制器械更广泛用于战争;军队数量猛增且士兵素养提高,军事行动范围扩大,从而战争方式由春秋时期的车阵作战转变为战国时期的步兵、骑兵野战和包围战等多种作战方式。

在战国初期魏国成为第一强国,是因为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率先变法改革。庞涓到魏国之后在军事上确实做了很大贡献,发挥魏武卒步兵方阵的优势使得宋、鲁、卫、郑等国臣服于魏国,此后征韩伐赵,讨秦抗齐,即使在桂陵之战失败后,还能打败秦军尽数收回河西失地,不失为一代名将。

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战役之初,魏国属于进攻方是占据压倒性优势的。赵国因长期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其多以骑兵为主,步兵战力稍逊,在攻城防守战中很吃亏,魏军以己之强攻彼之弱必胜。其实真正能威胁魏国霸权地位的是韩国,韩国经申不害改革之后,在平稳中实现了转型国力日盛,至少韩新军战力远胜于赵国,韩军据守抗魏三个月,足以证明“劲韩”之称。只是韩军没有出色的将帅且作战经验和实力稍逊魏武卒,以至于终于被打败。

战争思想的变化,突出了兵家的诡道本质。孙膑两胜庞涓是真正把兵家诡道本质以运动战淋漓尽致的挥洒了出来,至此智慧与计谋在战争中大放异彩。春秋时期战争讲究“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的战争礼逐渐被摒弃,多种作战手段相继出现。《孙子兵法》确立“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思想,孙膑善于谋划、虽然两次都是“围魏”,但在战术谋略布置上有很大不同,桂陵之战“避亢捣虚,攻其必救”,主要在于攻其必救,选地设伏;庞涓带领少数部队进入桂陵,被围兵败,输于“阳谋”而非魏军战力本身。

马陵之战“诱敌深入、围而歼之”主要在于制造假象,诱敌深入。孙膑根据时势的不同,做出正确的战术谋划,一举围歼魏军。而庞涓深信兵法中的固有模式:带兵走百里去争利,先头部队会受挫;走五十里去争利,士卒也可能逃亡这一传统观点,在追击齐军过程中,受到“减灶示弱”的迷惑,误认为齐军逃亡严重,军心不振,便丢下步兵,只带一支轻装部队,兼程追赶,终致孤军深入被围自刎身亡的下场。

历史小车轮就碾压庞涓了,不服?憋着

二、魏国内部奢靡腐化,魏惠王四处树敌,人才流失才是导致魏国衰落、庞涓兵败的元凶

从地理环境来说魏国处于天下之中,属于四战之地很容易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魏国没有赵国那样的南北战略纵深,使赵国不会被一击必杀。魏国没有秦国那样居高临下的地里优势,俯瞰山东六国,可攻、所向披靡;可守,固若金汤。也没有齐国那样的富裕,有足够的实力与之对峙;更没有楚国那样的地缘广阔,带甲百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魏惠王时期战略选择上出现失误,好大喜功、四面出击,营造了一种“慕虚名而取实祸”的形象工程,导致魏国四面受敌,国力日衰。

再者魏国的变法终究没有延续下去,也是其慢慢衰落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是魏国内部的守旧势力过于庞大。这个问题在其他变法国家都出现过,但魏国的情况最严重。当年吴起也沦为国内旧贵族争权夺势的牺牲品被迫出走楚国,如果魏国在吴起的指导下,顺应时势进行第二次变法,一统天下也未可知呀!但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的,内无雄主支撑,外无强臣维护的状况下,变法不彻底,反扑的危害越大。

除此之外,最要命的是魏国承袭晋国公卿大夫旧制度下社会阶层已经固化,新进人才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压,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庞涓时期,魏相公叔痤(设计逼走吴起的那位)也没少给他使绊子,公叔痤之后是魏相公子昂,此人除了善于奉迎,吃喝玩乐之外没别的本事,桂陵之战败,和他的庸碌无为不无关系,间接导致了兵败于齐。最为要命的是太子申比公子卬更酒囊饭袋,更志大才疏,由此二人在军中主事,即使天兵神将也难挽回败局吧!

马陵之战的主帅正是太子申,对于此时的庞涓而言,战胜了功劳肯定与自己无缘,战败了,罪责无疑将有自己承担。庸君用人不当,将相互相猜忌,军队号令不一,这样的军队即使再强悍也只能做无谓的牺牲罢了。然而受齐国“减灶示弱”迷惑的也不只是庞涓吧,在没有任何人怀疑劝阻且没有确认情况是否属实,就下令兵发马陵道,难道庞涓真的被嫉妒、愤怒、骄横冲撞的失去理智了么?这不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应表现出来的行为。这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无从得知,唯一的事实是庞涓自刎而死。庸君权臣对军旅兵事的干预,是败亡的征兆。魏国内部的奢靡腐化,争权夺利最终葬送了极具统兵才能的上将军--庞涓,至此这个超强战国再没有支撑大局的良臣名将,便日复一日的衰落下去。

历史小车轮就碾压庞涓了,不服?憋着

三、庞涓只是魏国旧贵族势力的代言人

变法稍有成效后,魏国便以中原霸主的姿态傲视天下,大梁也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国君臣自然会滋养出骄横,自负的本性;骄横、嫉贤妒能、心胸狭隘这样的性格缺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无疑是可怕的,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这样的劣根性,就是亡国灭种的灾难。物极必反,被假象蒙蔽了双眼,就会对时局做出错误的判断,焉有不败之理。

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得承认:魏国排外思想很严重。底层优秀人才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而被迫去他国寻找机遇,任人唯亲不分贤良的选拔规则导致外强中干的境况,多年之后即使宗亲中出现了信陵君这样优秀人物却也在内耗中渐渐陨落,难改败亡的结局。由此可见即使魏王暂时重用了孙膑,许予高位,孙膑也会面临魏国旧贵族势力的阻挠和迫害,以魏惠王多疑的性格,孙膑也难全身而退。迫害孙膑的是魏国旧贵族势力,与庞涓的个人恩怨或许被利用了,总之两个人都是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吧!

一个人自身品质上的缺陷与其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是成正比的,缺陷愈多,失败愈多,正如孙膑兵法中说的“多败者多失”。妒贤嫉能、刚愎自用,无疑是庞涓最大缺陷了,当嫉恨一个人时,其实已经不如对方了。嫉恨的同时还夹杂着恐惧,那就彻底的败于对方了,因为一旦颓势开始显现,而心态无法摆正,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齐国并没有再创辉煌,终于在将相失和,相互倾扎的龌龊内耗中衰落:田忌被迫逃亡到出国,孙膑失望的秘密离开,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有现存的《孙膑兵法》璀璨耀眼,齐国的历史机遇及强国优势也黯然倒塌。一个短暂的均势出现在战国中期,群雄角逐的新局面拉开了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