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鬆:港交所與內地交易所在為新經濟融資方面有很大互補性

巴曙松:港交所與內地交易所在為新經濟融資方面有很大互補性


為新經濟融資是全球交易所面臨的共同任務,目前香港市場以機構投資者佔主導,是國際資本投資中國市場的平臺,內地市場以內地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資金來支持新經濟的發展,二者之間的互補性和合作性遠大於競爭性;兩地交易所形成合力,可將金融資源更好地引入新經濟。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香港交易所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教授受邀在《大河報·大河財立方》開設專欄,對香港與內地交易所在新經濟融資方面的互補性作出深入探討。

巴曙松:港交所與內地交易所在為新經濟融資方面有很大互補性

文 / 巴曙松(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香港交易所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為新經濟融資是全球交易所面臨的共同任務,大家用不同的方式和產品探索自己的服務方式,其中,中國香港市場與內地市場在這方面的互補性更強。

香港市場是典型的機構投資者佔主導的開放性國際市場,也是國際資本投資中國市場的平臺。新經濟企業到香港上市,可以從國際市場,特別是從國際機構投資者那裡獲取資本。而內地市場基本是以內地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資金來支持新經濟的發展,新經濟企業在內地上市,主要是從內地投資者那裡獲得資金。所以,香港市場和內地市場之間的互補性和合作性遠遠大於有限的一點競爭性。

在支持新經濟方面,雙方異曲同工,在目前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兩地交易所形成合力,可以將金融資源更好地引入新經濟。

科創板與港交所在吸引新經濟企業IPO方面,除了互補性之外,從滬港通角度來看,新經濟企業無論在哪裡上市,兩地的投資者都可以通過互聯互通機制來交易。這本身也證明,由滬港通開啟的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在四年的實踐中開啟了一個風險可控且穩健的路徑。

港股通在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之間建立了一個類似於透明天橋的資產配置通道,能夠實現多元化和差異化的資產海外配置,同時又不是單純的資本外流渠道。內地投資者用人民幣進行海外配置,之後資金又迴流,實現了在家門口進行資產的國際化配置。在市場平穩時期,該機制的效果不易被感知,但在市場波動時期,便能呈現出其獨特的效果。

比如2018年,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時期,人民幣匯率有階段性的短期貶值壓力,這時候,發揮重要支持作用的是海外資金。當時,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流入到中國在岸投資的資金出現了大幅上升。一方面,這說明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資產較為樂觀,另一方面,資金的流入不僅形成了對現有投資者投資偏好的差異性投資資金流,同時從整個國際收支平衡表來看,無論在資金量還是市場預期方面,都對當時的人民幣匯率形成了有力支持。

在交易機制上,兩地的互聯互通也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滬港通、深港通消除了很多海外投資者投資中國市場在交易流程、進出便利程度、交易託管制度等方面的後顧之憂,因此海外指數也開始把A股納入被動跟蹤的指數基金海外指數也得以自動進入中國內地市場。

在互聯互通機制建立四年之後,人們不禁想到,既然股票可以互通,二級市場可以互通,那麼一級市場呢?債券既然北向通可以通,那南向通呢?雙向互通可涵蓋的領域,有著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也有更多的產品可以放在大的框架下來拓展。

2018年4月,港交所啟動了近年來最大的改革,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創新企業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同時放開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改革之後,港股迎來小米和美團兩家採用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經濟公司。2018年 12 月 10 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香港經濟峰會後表示,滬深港交易所就同股不同權納入港股通達成共識,詳情正在規劃,會在2019 年年中公佈。他表示,同股不同權納入港股通有利於其發展,並與內地市場的發展互相補充。

港交所、深交所和上交所,此前已經就將同股不同權公司納入港股通投資標的達成共識,目前正在具體制訂細則,進展比較順利。這也意味著,兩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將會再向前邁出一步,內地資金將有更多機會參與並分享香港資本市場的成長。

巴曙松:港交所與內地交易所在為新經濟融資方面有很大互補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