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開學已有一段時間了,那些在假期手機不離手的孩子,可收心了?提起手機,不少家長自身或輕或重就患有手機依賴症,又如何教會孩子合理使用手機呢?正在頭疼的家長,是時候讀讀這篇文章了↓↓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媽媽,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

作者 | 葉聽楓 兒童教育心理學碩士

暑假期間和幾個朋友帶孩子出去郊遊。

我們搭好了帳篷,帶了午餐和玩具,結果小朋友們卻躲在帳篷裡,一人一個手機,喊了幾次都不出來。

孩子們之間完全沒有想像中興高采烈地玩耍,反而多半的時間都在扎堆玩手機,幾乎沒有什麼交流。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女兒平時很少長時間玩手機,於是跑過來問我:“為什麼別人可以玩這麼久手機,我卻不能?”

我一時語塞,竟不知如何回覆她。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孩子不玩手機,但在大環境下,當別的孩子都在玩手機時,我們的孩子要如何自處?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週末與妹妹一家吃飯。3歲的小外甥用手機看動畫片,邊看邊揉眼睛。

妹妹說,孩子因為經常玩手機,得了乾眼症,這幾天正在上眼藥水,說著就把手機搶了回去。

結果小外甥“哇”地哭了起來,邊蹬腿邊喊“臭媽媽、臭媽媽”。

無奈,妹妹又把手機塞了回去,哭聲戛然而止。

手機從什麼時候起,已經成了“哄娃神器”了?

孩子不吃飯;孩子打擾我們工作;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一個手機就能全部搞定。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而在我們縱容孩子玩手機的同時,法國已出臺了新的法案:中小學生在整個校園和教室都不得使用手機。這一舉措從2018年9月已開始全面實施。

有調查顯示:0-5歲兒童,智能手機使用率超過80%,3歲起就玩手機的孩子超過30%。

然而,“蘋果手機之父”喬布斯,生前卻不讓自己的三個孩子玩iPad和手機。“我們限制孩子們在家裡使用智能產品。”作為研發者,他深知智能產品對孩子的傷害。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測試:他們讓三組5歲的孩子在紙上畫小人。結果,每天幾乎不看電視的孩子,畫出的小人最完整、最漂亮。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每天看電視超過3小時的孩子,畫出的小人簡單、呆板。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而看電視內容不被限制的孩子,畫出的小人要麼斷手、斷腳,要麼身體不完整或只有局部,顯然是孩子被電視中的某些不好的內容影響到了。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圖自網絡

心理學家得出結論:讓孩子過早過多地接觸電子產品會大大損傷孩子大腦發育

影響認知力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這種傷害日後會很難彌補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現在,很多孩子早早戴上了眼鏡,多是因為過早接觸電子屏幕造成的。

因為動畫片或者兒童遊戲大多色彩豔麗,畫面轉換過快,極易讓孩子的視覺神經系統疲勞。

華盛頓大學有項實驗證明:孩子從10個月起,每增加1小時看電子屏幕的時間,7歲時出現“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風險就增加10%。

來自電子屏幕的光影刺激是強烈的,適應了快節奏的孩子,很難在相對平淡的、靜態的現實生活環境中凝聚注意力。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一位小學老師說,課堂上坐不住、愛走神兒、靜不下心來看書的孩子,80%都有愛玩手機、看電視過多的習慣。

另外,玩手機還會增加孩子的肥胖率,削弱免疫力,影響身高增長和身體發育。

愛玩手機的孩子正被手機一點點偷走健康和學習能力早早就喪失了在同齡人裡的競爭力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看過一個視頻,一個七八歲的男孩舉著菜刀跟爺爺對峙,叫囂著“不給錢就砍死你們”。原因是他迷上了一款需要花錢的手機遊戲,而爺爺不給他錢。手機讓孩子生了心魔,失去了最後的理智與道德自控。

心理學家說:過度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對孩子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大有損害,孩子會出現焦慮、抑鬱、暴躁、冷漠、自閉、人格分裂,甚至暴力行為。

如果不加以限制,我們辛苦養育、寄予厚望的孩子,極易被手機狠狠吞噬。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一次家庭聚會,兩個男孩讓我感觸頗多。

一個男孩從進門後,往那兒一坐就開始玩手機,根本不關心周圍的人和事。爸爸幾次催促他吃飯,他“嗯”了幾聲,根本不動。媽媽於是把水果喂進嘴裡,他機械地嚼著。一米八的大個子,像幾歲孩子一樣被照顧著。手機就像精神鴉片,將一個孩子原本飽滿、蓬勃的精神狀態全部吸走了。

而另一個男孩則一直耐心地跟親戚們聊著天,謙恭有禮貌,渾身散發著青春的活力,讓人感覺很舒服。聽他的媽媽說,她給孩子買了部手機,但孩子很少玩,有時間都用來運動和看書了。再聽到這個孩子成績優異,年年都被評為三好生和優秀班幹部,自然也就不稀奇了。

一個手機就能預測一個孩子未來是否有出息嗎

或許未必

但是

孩子對待手機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會影響他對待人生和未來的態度的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之前看過兩則新聞:

河北一名13歲女孩晚上不學習,偷偷玩手機,被母親將手機摔壞,一怒之下離家出走。

河南一名初中男孩,成績不理想,被父親批評並沒收手機,一怒之下喝農藥自殺。

這些孩子怎麼會這麼脆弱?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美國有調查顯示,貪玩手機等電子產品讓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31%。

而在我國,因為沉迷手機而患上“網絡孤獨症”的15歲以下孩子越來越多——在手機裡自己是風生水起的角色回到現實中卻個性懦弱心理脆弱極易因為一點小事就走上極端

這些孩子大多無心學習,“身在曹營心在漢”,日日扮演著“假性學習者”的形象,被同齡人遠遠地甩在身後。

曾有網友在泰國清邁機場偶遇一群日本小學生。他們或坐在椅子上,或坐在地上,沒有一個人玩手機,而是人手一本書在細細閱讀。

感動之餘,不禁唏噓不已。

愛玩手機的孩子和不愛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的差距也許比我們想象得更加遙遠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在這樣一個智能化時代,一點不讓孩子玩手機好像也很難做到。

可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

很多國家的兒童機構都建議:

  • 2歲前最好不要接觸電子產品。
  • 3-6歲可以適當使用手機,一天不要超半個小時。
  • 6-18歲每日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應限制在2小時內。

有腦科學家建議:當孩子的閱讀習慣和興趣被培養好後,再接觸動態的電子屏才好。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很多時候,孩子玩手機都是臨時起意且沒有限制的,這就導致容易上癮。

我們可以給孩子設定一個規則,比如放學後可以玩半個小時手機,週六日可以看一部電影,較小的孩子每天只能看一集動畫片等 。

當習慣養成後孩子和父母都會變成一種自覺就不會因為玩的次數和時長髮生拉鋸”“談判等問題

朋友的一個孩子,曾對著玩手機的爸爸說過一句話:

爸爸,你真醜!像一隻大臭蝦癱在沙發上!

一語驚醒夢中人。 原來我們玩手機的樣子在孩子眼裡這麼醜。

想讓孩子少玩手機講一百遍道理不如一個榜樣的力量來得有用

最優秀的父母,是最會帶著孩子玩的父母。

帶孩子散步旅行博覽群書孩子會在自然中觀察蟲居鳥鳴草露感知山霧之美在書中拓展眼界和胸懷


手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


從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潤,被書香薰染的孩子,興趣自在天外,心中自有大世界,又怎會沉溺於手機等電子產品中?

都說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財力和孩子的靈氣,不如說拼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凝聚力。

好的父母用心關愛孩子、傾聽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給孩子一部手機。

一部小手機往往藏著做父母的哲學也藏著孩子的未來

願父母們共勉!

配圖/德國插畫大師Quint Buchholz


據媒體早前報道,一位美國母親為13歲的兒子買了部手機作為禮物,一併送上的還有一份多達18條的"使用合約

",用來保證自己的孩子在使用智能手機的同時,學會節制和承擔責任,"成為一個全面發展而且能和先進科技'和平共處'的男子漢"。這份"合約"的部分內容如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