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文 | 县豪


01

英国导演亚历克斯·嘉兰与网飞(Netflix)合作的科幻电影《湮灭》(《Annihilation》),在视听语言并未完全崩坏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远比视听语言更有价值的科幻构想。

当然,不喜欢的观众可能指出两点:科幻构想的功臣应是原著,而非电影;任何重要的电影构想,都必须由强有力的视听语言支撑,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湮灭》美国版海报

然而,从《湮灭》的电影效果而言,它比较准确地以影像完成了对文字概念的转化。我曾尝试将自己的科幻小说改编为剧本,仅仅是从视听角度以文字转化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就已经感觉十分吃力,所以,《湮灭》能以最终影像呈现原著的核心概念,这绝对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

《湮灭》的视听语言,相比丹尼斯·维伦纽瓦《降临》对特德·蒋《你一生的故事》的改编,当然还很有差距,但它的奇诡、靡丽,以及层次分明,其实在支撑其科幻概念的层面上,也算及格。

那么,其科幻构想是否足以令人原谅其视听语言的不够突出?

两点来讲。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湮灭》中基因被折射的鹿

首先,《湮灭》借「折射」提出延伸地球物理概念的可能。「折射」是一个光学概念,但在《湮灭》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两层令人惊异的延伸。其一,在物理本身,它将其延伸至光学之外。一根筷子被插入水中,筷子仿佛被折断,发生折射的,不是筷子,而是光,这是一个物理经典概念,任何事物被「折断」,都是光的折射,与该事物本身没有关系,但在《湮灭》中,事物本身成为被折射的对象,电子讯号、动植物DNA,等等,「折射」已经不是一个光学概念。其二,它将「折射」延伸至物理这一学科之外。当动植物DNA被折射,生物基因的彼此穿刺、融合、作用,必然会产生生物、化学等其它反应,一切可能的学科领域都将被「折射」占领。

抛开「折射」这一固定设定,是否可以类推「反射」、「衍射」、「机械运动」,甚至「化合」、「分解」、「置换」等化学反应,都有超出人类既定认知的一天?

《湮灭》借「折射」牵出这样一条线,使我们拥有了突破想象疆界的可能。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湮灭》中的娜塔莉·波特曼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湮灭》颠覆了影视作品对外星来客的想象。此时,甚至不敢说是「外星人」或「外星生命」。以前,即使是极为经典的科幻作品,《E.T.》、《阿凡达》、《星球大战》系列,它们对外星生命的想象也极为局限:有眼睛,因为他们需要看,有耳朵,需要听,有嘴巴,需要说。可能它们做得比较多的,是为外星生命创造另一种语言,但在《湮灭》中,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有「

存在」。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斯皮尔伯格《E.T.》中脱胎于人类外形的外星人形象

外星来客「存在」。存在的形态、变化、目的,《湮灭》都没有给出具体答案。

这种只有唯一基础的「混沌性」,其实才是人类认识地外生命所应有的觉悟。

外星来客对地球的「湮灭」,是出于恶意吗?电影也没有给出答案。这是它另一个令人惊讶的地方。

人类以自己对「善恶」的定义,来镜像外星来客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外星来客的一种不当揣测。很可能他们对地球的行为,既没有恶意,也没有善意,只是行为本身而已。对于人类而言,这才是外星来客最可怕、也最真实的地方。

《湮灭》不再以人类外形以及人类行为,包括五官、肢体、战争、和解、语言翻译等,来设想外星来客,而是还其一种完全干净而混沌的想象,这是对外星题材想象边界的有力拓展。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湮灭》剧照

虽然,影片过于具象的变异动物、植物影像与其较为「高能」的内核之间存在一定「堕距」,即形象滞后于内核,但其实,「过于具象」对于理解影片主题应该是好事,因为观众更习惯通过具体的东西、变化,或伤害,去捕捉或体验一种抽象概念。所以《湮灭》在视听语言上的问题,不在于具象,而在于其不够「广度」与「深度」,甚至可以说还不够「具象」,有一种「飘」的感觉,力量不够,这是影片格局的问题。

其实,在导演前作、荣膺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机械姬》中,就已经可以看出亚历克斯·嘉兰容易沉迷在一个小区间进行表达。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机械姬》剧照

当然,这和《湮灭》的网大气息可能也有关系。我很惊讶地发现,任何优秀导演的电影一旦走网络制作,其质感就真的很有问题。比如奉俊昊的《玉子》和诺亚·鲍姆巴赫的《迈耶罗维茨的故事》。但幸运的是,今年在奥斯卡大获全胜的阿方索·卡隆《罗马》,总算为网大扳回一局。

02

《湮灭》中有两张剧照,饶富意味。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湮灭》中的折射隐喻-01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湮灭中的折射隐喻-02

这两张剧照,是影片刻意特写之处。它们的作用不一定是强调镜像与隔阂,而是以非常生活化的视觉印象,提示观众更好地理解片中「X区域」的折射。

不少关于《湮灭》的评论都会提及「复制」,其实我不认同这种说法,我认为用「

进入与重造」更准确。所以影片结尾的Kane与Lena,他们的意识并非被复制了,而是被某种物质进入,从而被重造。

在X区域中,一切事物都会先被物理化,比如所谓灵魂,在这里就是人类脑神经活动产生的一系列电信号,既然通讯信号可以被折射,这种电信号同样可以。熊喊出「救我」这一情景,就是「意识被折射」的结果。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湮灭》中的惊悚一幕

电影最后,给出了相当明确的提示:两人的眼珠颜色在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变化之后被确定,而是一直在变化,结合电影中段医护人员安雅看见自己的指纹在动,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流动

影片中的流动有两个层次。其一是X区域中的万事万物处于永恒的流动中,其二是X区域本身在流动。这两个层次互相影响。X区域本身每流动一毫米,就会有新物质加入折射,所以折射永远在进行,这必将一刻不停地影响X区域中任何物质的结构,导致所有事物的结构处于不停的变化中。如同肥皂泡流动的视觉效果,或许就是一种提示。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湮灭》中的X区域外观如同肥皂泡

然而,有评论说,影片的世界观似乎不允许区域内外的生物同时存在?

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仍然建立在「外星来客」具有与人类相似意识的基础上。「允许与否」是一种意识判断,但我更倾向于外星来客并不具备任何人类认知意义上的意识,所以「他们」无所谓允不允许,只是在人类眼中,抵达与否而已:是否已经由区域内抵达区域外。

可以假想是一缸浓硫酸由地球之外泼到了区域中心灯塔那里,然后浓硫酸开始流动,没有谁来指挥它流动或不流动,它就是无意识的流动本身,只是浓硫酸不可能流满全世界,但电影中的「闪光」可以。

Lena在灯塔里与另一具形体的「互动」,可能会让不少观众认为,这另一具形体大概就是「闪光」的指挥者,但我仅仅将其看作Lena的折射体,包括身体、行为、意识等全方位的折射。灯塔其实并非大本营,它只是起点而已,就像一滩血从一个点晕开,将这个点清洗干净,并不能清除整滩血。这可以解释灯塔被炸毁后,为何Lena仍在电影结束时处于一种被折射状态。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湮灭》中的灯塔

所以,或许可以认为影片的世界观是在提供一种新的认知形式:我们不要再去区分人、动物、植物、信号等具有层次感与概念性的事物,也不要再去区分内、外这样的空间,物质本身成为唯一,物质存在的唯一形式便是变化与运动。

这其实是一个足够深足够广的领域了。

之前我所谓的小区间,其实还是指影片的视觉效果与场景设置,在不够宽广、类似于豆腐块的情况下,没有做到足够细,从而产生一种「刻画」的感觉。比如我们看见河中有几条透明的鱼在游动,仅仅处理为透明,对于这个科幻内核而言算是比较敷衍了,如果可以处理为一条鱼透明、另一条半透明、再一条身上正在长出其它东西等等,这样可能会更具象一些。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湮灭》剧照

另外,因为影片的科幻设定实在太强悍,以致于观众可能会忽略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细想一下,《湮灭》的剧本就故事与人物层面而言,的确十分普通,但也不到具有明显硬伤的程度。

两点。

其一,片中人设其实没有到木偶人这么严重,她们进入X区域的行为驱动虽然没什么新意、也没有特别强,但总的来说,还是具有合理性。

其二,虽然探险队全是女性,但我不认为影片在加粗女性两个字。女性是否被加粗,应看女性是被「强调」还是被「需要」。之前进入区域的都是男性,男性DNA已经完备,此时「闪光」需要女性DNA(注意这里的需要,只是观影角度的需要,而非「闪光」产生了与人类相似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女性在这部电影中是处于一种被需要的状态,而非被强调,被加粗。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湮灭》中的女性探险队

03

电影中最神秘的场景之一,是文崔斯博士的变身。

文崔斯博士最后应该是变成了某种能量,这是电影中唯一一个完整展示「湮灭」过程的片段。

湮灭意味着物质与其所对应的反物质碰撞后消失并产生能量,我们没有看见博士的反物质是什么,但在灯塔的洞穴中,反物质必然存在。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文崔斯博士(左)在Lena(右)面前被「湮灭」

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在这里的视觉处理是非常意识流的。每一帧画面到底代表什么具体含义,导演自己恐怕也无法尽述,他的目的,应该是形成一种混沌而令人恐惧的整体印象,类似于《2001太空漫游》中那段令人惊讶的时空转换。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中的时空转换场景

我在另一篇文章里写过,这种意识流视效,很可能将观众置于这样一种浸入骨髓的观感中:

人类竟如此渺小,因为我们面临的是浩瀚宇宙与时空深渊。这也是当时面对这一情景的Lena的恐惧:她完全不知道文崔斯博士化身的结局、化身后的行为,以及自己是否会在某一时刻成为这化身的部分之一。

这其实是对克苏鲁神话体系的运用。《湮灭》整个就有一种克苏鲁神话气质:外星来客(对应于神话中的神与怪物)的不定型、对完全未知领域的恐惧取代心理恐怖与感官刺激、善恶界限的被抹除进而呈现出无意识行为,等等。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克苏鲁神话体系创始人洛夫克拉夫特

基于以上特点,可以明显感受到片中这组探险队的无力:灯塔中根本不会有能与她们进行谈判或交流的对象,这一场外星灾难没有一个可与之对话的实体,文崔斯博士变成能量,只是彻底融入了X区域、成为了X区域的一部分而已,对于Lena而言,这前所未见,而对于外星来客,却稀松平常。

04

我有位朋友很喜欢《湮灭》,他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我想把他对「湮灭」的理解分享给各位:

湮灭的意义就是把所有元素分解回归到,我们现在认知中最小的那些基本元素,比如就剩下一个个独立的原子,因为是完全流动的,所以物质可以随时组合,随时分解,就不再有我们这样一个实体,有的话,也就是排列组合形成了,一瞬间就消散掉,是「永恒的瞬间」,永远成为涣散状,熵值无限大

电影呈现的影像与他这种理解其实有所出入,但是否可以将这种理解视为此片的内在肌理?即影像通过「流动」(闪光)与「成型」(人形植物等似乎不会再变化的形象)的相互作用,表达的是「永恒的流动、重组」这一实质。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湮灭》剧照

其次,我们在影片中看见逻辑非常清晰的「复制」,包括复制身体与意识,观众在讨论它时,「复制」也必然成为高频词,但是否可以认为,影片表达的,根本不是「复制」这么简单,而是一种非常混沌、可怕、令人难以捉摸的物质运动形态,它能消灭「人之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是导演水平限制,使其只能通过想象疆域内的手段,去乏力地呈现想象疆域外的未知内容。

最后,科幻本来也是一种需要不断突破想象的类型,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去为科幻内容附加其它的深度价值,只要达到真正的突破,这种突破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深度。所以我想推荐大家去阅读一下特德·蒋(《降临》原著作者)的短篇科幻,读过之后,或许就能对突破想象后,那种发生在人类大脑中的「星河缭乱」与「彻骨通透」有更真切的体会。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维伦纽瓦导演《降临》剧照

如果时间不够,可以优先阅读《领悟》一篇——

荷尔蒙K疗法为我们的世界创造了两位超人。他们中的一个一心要重塑世界,而另一个却只想利用自己超人的智慧探求宇宙的终极真理。他们最终狭路相逢,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

这篇小说是吕克·贝松《超体》的灵感来源,被中国读者誉为「大乘与小乘之争」。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超体》剧照

它是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超体》剧照

· 全文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