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發展 《高質量發展》再出發

中國建設

聚焦城市發展 《高質量發展》再出發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美好生活不能剝離美好場景,高質量發展為城市建設提出了新的命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9.58%,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8.3億人。根據美國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發佈的《全球城市報告》,在入選全球最具影響力135個城市中,中國佔據27席。世界人口占近1/5的中國邁入城市社會,顯著提升了人類發展水平和整體素質。

我國城市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著過度開發、粗放型管理等問題。推動城市從數量型、速度型擴張轉變為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城市發展面臨的緊迫任務。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新的歷史時期裡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改革創新、依法治市,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具體到實際工作中,以推進綠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設等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以集中力量解決群眾關注的民生實事為著力點,提升城市品質,已經成為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的重點工作任務。

一年前,順應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中國建設報·高質量發展》應運而生。創刊至今,《中國建設報·高質量發展》懷揣著中國建設報人只爭朝夕的時代緊迫感和勇於攻堅的歷史使命感,充分發揮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新聞宣傳主陣地優勢,圍繞住房制度、房地產市場調控、城鄉建設管理、建築業改革、鄉村振興、精準脫貧等方面,認真為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以及企業科學決策提供客觀準確的信息參考。

一年後,肩負高質量發展的使命擔當,《中國建設報·高質量發展》升級出發。今後,《中國建設報·高質量發展》將繼續秉承新聞媒體人的職業擔當和崇高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大資源平臺和大數據高地為目標,樹立全球視野、中國自信,求真務實,為轉變城鄉發展方式、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共建美麗中國提供新動能。

改版後的《中國建設報·高質量發展》將由原來的一週一版調整為一月一期四版,聚焦區域發展,講好城市故事。以城市群、都市圈、重點城市為目標對象,解讀城市高質量發展案例、關注產城融合實踐、總結綠色發展經驗、剖析城市更新典範,以城中的"人、物、事",傳遞發展的"高、新、美",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和試點樣板,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好經驗、新模式,以點帶面,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打好"七大攻堅戰" 建"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都市

聚焦城市發展 《高質量發展》再出發

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 王忠林

"我們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緊緊咬住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定位不動搖,持續鞏固深化城市提升工程成果,堅決打好城市治理、交通樞紐等攻堅戰,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持續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省會城市。"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忠林表示。

今年,濟南將堅決打好新舊動能轉換、城市治理、雙招雙引、營商環境、鄉村振興、生態環保和交通樞紐建設"七大攻堅戰"

"牢牢抓住關鍵環節,切實做好'留、改、拆、建'四篇文章。""留"就是要留住城市文脈,留住能夠體現泉城特色、歷史風貌和文化氣息的建築物,大力疏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加強對明府城等歷史建築保護;"改"就是要改好棚戶區和老舊小區,高標準、高水平推進改造整治,確保設計科學精心,加快城市更新;"拆"掉違建臨建,堅持"有違必治、有違必拆",把開展拆違拆臨的範圍擴大到城鄉全域,確保新增違建"零增長";"建"成精品,完善各類建築標準體系,保證城市環境、文脈、建築美學高度契合,確保將重要建築物、構築物建成"精品工程"。

補短板強弱項 促城市"有感發展"

聚焦城市發展 《高質量發展》再出發

成都市委副書、市長 羅強

"新一輪成都市總規提出,推動形成'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差異化空間功能佈局,構建'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的多層次網絡化市域空間結構。"成都市委副書記、市長羅強表示,成都是人口淨流入城市,近年來人口加劇給城市管理帶來了巨大挑戰,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必須統籌城市環境資源,優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通過精細化管理,破解大城市病。

"補短板、強弱項"是羅強談起成都城市建設時的高頻詞。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就是要緊緊抓住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中的關鍵環節、薄弱環節,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配套建設中小學、幼兒園、超市、菜市場,以及社區養老、醫療衛生、文化服務等設施,合理規劃建設廣場、公園、步行道等公共活動空間,加快推動實現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有感發展"。

"解決城市管理問題,必須要'瞻前顧後',要樹立城市管理'一盤棋'思想,促進整體發展和局部問題一併解決。"

回應關切 補齊短板 高質量建設美麗古都

聚焦城市發展 《高質量發展》再出發

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 藍紹敏

"要始終堅持世界眼光、一流標準、南京特色,以創造歷史、追求藝術的精神,以最先進的理念、最高的標準、最好的質量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努力把'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宏偉願景轉化為現實模樣。"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藍紹敏表示。

如何讓城市更好地適應國際化需要,是南京當前工作的重點之一。一方面南京將把國際化作為提升城市能級的關鍵一招,加快推動產業發展、功能品質、城市文明與國際接軌,全面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另一方面,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樹立世界眼光,積極學習借鑑國內外先進經驗,並將規劃設計中的國際化理念融入到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以及各專項規劃中。在與國際化接軌中,南京還將補好快速發展過程中一些如城市發展均衡性、交通便捷性方面存在的功能性不足的短板,主要聚焦在停車難、交通擁堵、老舊小區改造、治氣治水等問題上。

2019年南京《政府工作報告》把解決"節點區域停車難問題"擺在今年南京要辦的10類28件民生實事之首。

突出人居環境改善 繪"一城青山半城湖"畫卷

聚焦城市發展 《高質量發展》再出發

徐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周鐵根

"徐州會以聯合國人居獎作為新的起點,在2019年,我們仍然會把人居環境改善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做好民生工作,讓老百姓以生活在徐州而感到自豪。讓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名片更加靚麗,更加名副其實。" 徐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周鐵根表示。

"通過扶貧搬遷,不僅改善了農民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也提升了農村文明程度,帶動了鄉村治理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以及鄉村文化建設,扶貧搬遷的推動和實施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一種新模樣,受到廣大老百姓的歡迎。"周鐵根說。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對農村環境整治提出了新的明確要求,周鐵根表示,徐州市將認真總結2018年在扶貧、公共空間治理以及鄉村環境治理方面的經驗,"進一步擴大試點、示範面,在徐州全面推開,在大力改善環境質量、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方面持續發力,力爭有新的突破。"

做好"補白填空"文章 加快城鄉融合發展

聚焦城市發展 《高質量發展》再出發

淮安市委書記、市長 蔡麗新

"今年,淮安要做好'補白填空'的文章,更好地實現中心城市的集聚發展,提升城市的建設品質,特別要加強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淮安市委副書記、市長蔡麗新表示。

未來,在城市新建設施方面,淮安將根據城市功能性需要不斷完善公共配套,如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等。蔡麗新表示,"如何解決城市社區居民'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問題,如何讓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城市改善帶給他們的便利,這些工作要做到老百姓滿意,還需要下很深的功夫,進行很大的投入。這不僅是淮安的年度目標,而是未來幾年,甚至更長時期內的目標。"

2019年,淮安市將推進、建成一批具有功能性、支撐性、帶動性的重大項目,塑造城鄉融合發展新形態,提升中心城市品質。資料顯示,2019年,淮安中心城市建設總盤子是600個項目,計劃投資總額813.3億元。這些重大中心城市建設項目,編制原則有3條:關注民生、涵養生態、完善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