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也,你自己心里都明白

心即理也,你自己心里都明白

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学到几千年圣人传下的那一点真骨血,改掉几千年人人都有的那几个老毛病。

心即理也,你自己心里都明白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关于这一段,张居正说得特别清楚:

止,是“止于至善”的止。止于什么样的至善呢?就好比到家一样。

定,是志有定向。人若晓得那所当止的去向,其志便有了定向,便无所疑惑。

静,是心不乱动。所向既定,心里便有了主张,不乱动了。

安,是安稳的意思。心里既不乱动,自然随遇而安,凡物都动摇不了他。

虑,处事精详。心里既是安闲,则遇事来,便能仔细思量,不忙不错。

得,是得其所止。既能处事精详,则事事自然停当,凡德明、新民,都得了所当止的至善。

心即理也,你自己心里都明白

有一种说法叫“太忙的人不能成功”,非常有道理!人为什么会那么忙?就是因为不知止处,不知至善之地,所以就到处把捉,什么机会都不愿错过。其实只要志有定向,清楚自己的使命,就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日积月累,自然水到渠成。

心即理也,你自己心里都明白

成功是一种时间现象,因为我们总是低估成就一项事业所需的时间,所以总是焦虑、心不定,心不静,心不安,总是做乱动作、废动作,这就是“止定静安虑得”的现实意义。

“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老师认为“定”的意思是“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乎与王阳明的说法相悖。

王阳明回答道:到事事物物上去求至善,就跑到外边去了。至善,本就是心的本体,只要你通过明明德,不断擦亮自己,到达至精至一的地方,到达了精神的极致,便是至善之地。当然,至善也从未脱离具体事物,朱熹在《大学》中注解“止于至善”时说:‘盖必有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这个说法就非常在理。

心即理也,你自己心里都明白

徐爱问:“至善如果只在心里求,恐怕天下之事理没有办法穷尽吧?”

王阳明说:“心就是理。天下还有心外之物、心外之理吗?”

其实,有什么事是你自己心里不明明白白的呢?只是因为有了私心,就心不正,意不诚,从而自欺欺人地找借口、装糊涂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