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吃鹹的注意了,不止江蘇有“鹽城”,還有10城市號稱“鹽城”

喜歡吃鹹的注意了,不止江蘇有“鹽城”,還有10城市號稱“鹽城”

江蘇鹽城——產鹽大城,全國唯一一座以“鹽”命名的地級市。

江蘇鹽城的歷史與產鹽的歷史一樣長。夏商之時,江淮之間原始部族逐步組合成古幹國,影響和勢力已覆蓋到今鹽城境內。先民們採取煮海為鹽之法,直接煎煉海水為鹽。西漢時,鹽城沿海,上海還在海里,南京才是長江流域出海口。文景之時,吳王劉濞為積蓄資財,加大煮鹽規模,在海邊丘陵之上建倉儲鹽,又開邗溝支道通向海邊,形成若干河渠貫串各個鹽場以便運鹽,稱之為串場河。水渠曰“瀆”,故此地首次得名即曰“鹽瀆”, 得名“鹽瀆縣”,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鹽瀆縣改名鹽城縣,此為現名之始,“鹽城”之名使用至今。

山西運城——中國死海

山西的運城產鹽歷史悠久。有一種說法是中國的用鹽歷史就始於這個地方,據說是最早的鹽湖。在幾千年間,運城被深深的打上了鹽的記號,而且還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因為產鹽而建成的城市,中國應該就這一個。在宋朝的時候,包拯就曾經主持過鹽政。另外,鹽在宋朝佔重要地位。鹽在當時佔全國總經濟的六分之一,可以說是鹽支撐了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另外現在的運城鹽湖,就像死海一樣,能夠使人浮在水面上。所以被稱為中國死海。

喜歡吃鹹的注意了,不止江蘇有“鹽城”,還有10城市號稱“鹽城”

四川自貢——井鹽鼻祖

在漢代時,四川自貢地區就成立過一個縣城,這個地區專門產鹽,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自貢在明朝時不斷髮展鹽業,到清朝咸豐時期達到鼎盛,當時四川一半的鹽都是自貢生產的,鹽稅佔了總稅收的40%以上,並因此成為了四川最為富裕的城市。民國時期,在最早建立23個城市中,自貢是最富裕的城市之一。自貢產鹽多在背斜的斷裂地帶打井取滷,各種滷井約四五萬口。製鹽燃料常用天然氣,用它熬製的細粒鹽,具有色白、雜質少、品質佳的特點,人們稱它為“火花鹽”。用煤炭做燃料煎製成的細鹽粒,品質比火花鹽還好,稱“炭花鹽”。現在自貢原鹽產量約佔全川原鹽產量的三分之二。

天津長蘆

長蘆鹽區:長蘆鹽區的鹽場主要分佈在樂亭、灤南、唐海、漢沽、塘沽、黃驊、海興等縣區內。其生產規模(包括鹽田面積、原鹽生產能力和鹽業產值等)佔全國海鹽的25%~35%。

錦州-旅順-營口

合稱遼東灣鹽區,遼東灣鹽區有復州灣、營口、金州、錦州和旅順5大鹽場,其鹽田面積和原鹽生產能力佔遼寧鹽區的70%以上。營口是中國北方三大鹽場之一。清政府在營口設營蓋鹽場,號稱“百里鹽場”。鹽場面積大、鹽工多,更主要是採用日光曬鹽的先進生產方法。嘉慶二年(1797年)開始廢煎鹽改為曬鹽,曬鹽省柴、省工本、產量大、質量好。其主要特點是色澤潔白、純度高、口感好,滿族統治者入關在北京建立政權後,仍念念不忘營口的鹹鹽好吃。於是,便在營口設立旗莊,生產貢鹽。順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從營口每年提海鹽6.8萬斤作為貢鹽。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每年增至8.8萬斤。同治七年(1868年)減為每年貢鹽3.3萬斤。宣統二年(1910年)又調為3.6萬斤。營口“貢鹽”連年不斷地運往北京,進入皇宮。

喜歡吃鹹的注意了,不止江蘇有“鹽城”,還有10城市號稱“鹽城”

煙臺-東營-濰坊

合稱萊州灣鹽區:該區是山東省海鹽的主要產地,包括煙臺、濰坊、東營、惠民的17個鹽場,鹽田總面積約400平方公里。萊州灣鹽區從技術裝備水平、產品質量以及企業經濟效益來看,在國內各鹽區中處於先進地位,單位面積產量高達 73噸/公頃,列北方各海鹽區單產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