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世纪70年代,我在部队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

记上世纪70年代,我在部队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

记上世纪70年代,我在部队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

记上世纪70年代,我在部队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

记上世纪70年代,我在部队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

有过军营生活的人,或许都被那火热的激情深深地感染过。作为一名曾经的潜艇兵,我始终有一种情愫萦绕在心头,那就是对军旅生涯的无限眷恋。军旅中经历过很多难忘的事,但第一次的经历更是难以忘怀,那一幕幕生动快乐的场景常常在脑海里闪现。

第一次佩戴领章帽徽

七十年代初期,走进军营是每个热血青年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戴上红领章红帽徽是实现这一理想的真正体现。

1973年2月1日,我们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霞浦中学新兵队进行新战士入伍训练已经一个多月了,这天早饭后,新兵班长王亚杰宣布:今天发领章帽徽。听到这盼望已久的消息,那个高兴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当我双手捧着鲜红的领章帽徽时,仿佛她在闪着耀眼的光芒。熄灯号吹过好长时间了,躺在水泥地稻草铺就的“床”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队长丁启明的话还响在耳边:红色的领章和帽徽是每个军人的仪表,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我们时刻都要珍惜她,爱护她。伟大领袖毛主席指挥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佩戴着红领章,红帽徽,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又戴上了红领章红帽徽,肩负着保卫祖国、保卫领土完整、保卫东方和世界和平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一次进教导队学习

1973年3月下旬,新兵训练结束了,我和很多战友一起分配到了9191部队(东海舰队西沪港教导队),进行专业学习,我的专业是“舵信”,我们的区队长是赵普连。

在半年的学习时间中,经历了学习,生活两方面的考验。就专业学习而言,和原来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基本挂不上钩。枯燥的汉语拼音、长短划儿、敲电建、打旗语、闪光灯,一天下来使人眼花缭乱,晕头转向。我们每天的课都安排的满满的。但为了尽快熟练掌握,还要利用一切休息时间两人一组进行苦练。旗语和灯光信号就是要熟能生巧,只有不间断的练习,才能掌握的牢靠,连在睡梦里都常常呓语 “啊呀“、”玻璃”、”瓷器”,”得胜“、“额骨”……。

水土不服,蚊叮虫咬,到过西沪港的都知道。我们这些北方兵,在西沪港的夏天首先要闯这一关。那些时日,在课堂上,常常忍受着下身瘙痒的万般难受,还有那可恶的“小咬”,那么密度大的蚊帐都能钻进去,咬的大家这里红,那里肿。才尚明、部建宝、王廷玺等战友好多人都溃疡了。尤其盛夏,教室里活像个蒸笼。那个年代,哪有电扇,空调这些奢侈品呀,睡觉时隔着凉席,毛毯,把木板床都湿透了,但大家咬紧牙关,经受住了考验。

第一次上潜艇

1973年9月5日,为期半年的专业学习结束了,日思夜想的,盼望上艇的这一天来到了。早上6:30, 乘243登陆艇于11:50顺利的靠上了大榭岛2号码头。我被分在了新中国23号潜水艇。和我同分到该艇的还有:胡福林、洪仁俊、沈允良、陈延树、王悦法、单 祥、曲照珊、赵庆昌、王久友、张水标共十一名同志。

在欢迎新战士上艇的大会上,艇长秦汉荣介绍了123艇的基本情况和光荣历史:从1958年至1973年,123潜水艇在航16年,共训练出10班人马,远航5次;曾先后80多人次去阿尔巴尼亚,帮助他们修复了4艘完全不能航行的潜艇,时任支队吴副政委为代表团政委。期间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我为自己能在这条艇上服役感到无限的荣幸和自豪。决心按首长要求的去做,一切服从革命利益,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努力工作、吃苦耐劳、在出海训练中发扬两不怕的精神,接受党的考验。

当时,123潜艇艇长秦汉荣,方国成,政委杨勤文,付艇长肖俊明,李令太,副政委臧正宽,李文斌。部门长臧思吉,边顺和,刘振玺,王兆庆,陈永贤,等80多名指战员。

第一次出海

1973年9月20日,是我平生第一次出海,为期四天,进行2号科目训练。三个晚上均在普陀山锚地抛锚。我的工作是和老同志张学龙同在一个战位,他带我操舵、收发信号、解、撇缆等等。

第一天,天气特好,风平浪静,大海一望无垠,海鸥在空中飞翔,一切工作都较为顺利。但是,好景不长,第二天,看似平时温顺的海面一旦发起威来也势不可挡,白浪滔天,汹涌澎湃,潜艇在大风大浪中就像一片树叶在海面上不停的飘荡。在舰桥上值更时,晃得东倒西歪,还要聚精会神的盯着罗经,听着艇长下达的各种舵令、车令。当时两眼发黑,五脏翻腾、六神无主,把吃的饭菜全都吐了出来,心里十分难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看到艇长那满脸刚毅,沉着稳重的神态,我硬是咬紧牙关,坚持到交更。到了晚上,在锚地抛锚后滴水未进,像一滩烂泥似的,躺在一尺多宽的挂板似的吊床上,思绪万千:这就是潜艇兵的工作吗?.......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了解放全人类,再苦再难心也甘。自己出海前表的决心绝不能忘记,硬是坚持下来。

9月24日,四天三夜的2号科目训练暂告结束,返航回大榭岛的当晚,正好大操场放电影《铁道卫士》。人在看电影,但觉得整个大操场都在晃动。那次出海,整整掉了三斤称。但是自己实践了一次生命与海的对话。这正是:大海翻腾起波涛,潜艇出海逞英豪。固我长城增锐气,军事素质大提高。

四十多年过去了,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仍然清晰难忘,每逢老战友相聚时,大家常常谈起,津津乐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