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狠心”的父母?(深度好文)

有時我們會欣羨他人的成功,總覺得他們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成功是必然的。實際上他們大多數人和我們一樣,只不過他們早早地學會了自律。一個人的自律中藏著無限的可能性,自律的程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而在這些自律的人背後,總是站著“狠心”的父母。

1

最近,一篇《如何像一個哈佛學生一樣學習》(簡稱《哈佛學霸攻略》)火爆國外社交網絡,作者是Sophia Chua-Rubenfeld(後文簡稱為索菲亞)。

為什麼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狠心”的父母?(深度好文)
為什麼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狠心”的父母?(深度好文)

索菲亞本科畢業於哈佛,研究生畢業於耶魯,也許你並沒聽說過她的名字,但是她的母親你可能會熟悉,她的母親就是七年前在國內外頗受爭議的“虎媽”——蔡美兒(Amy Chua)。

虎媽提倡用嚴格的方式教導孩子,她為兩個女兒制定十大戒律,自稱“採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 她把孩子的教育像發射火箭一樣做了精確規劃,不遺餘力地幫助孩子,把她們都送入美國頂尖名校。

2011年她出版《虎媽戰歌》,這本書問世以後,引發了國內外關於中西式教育的熱烈探討。崇尚開放、鼓勵式教育的美國人更是覺得蔡美兒簡直喪心病狂,說姐妹倆肯定是“世界上受虐最多的孩子”,並預言她們長大後一定會有心理疾病,性格冷酷而呆板,有一天甚至會自殺。

然而7年過去了,虎媽的大女兒索菲亞在哈佛畢業之後,攻讀耶魯法學研究生,同時加入美國陸軍。 小女兒考上哈佛大學藝術歷史系,她決定前往紐約工作一年再去研究生院深造。

在虎媽的“嚴苛”下,兩個女兒不斷挑戰極限,開發自我潛能。如今她們已長大成人,不僅不再像叛逆期時那樣“憎惡”虎媽,反而直言:“她的方法是成功的,我將來也一定是虎媽”。

當兩個女兒被媒體問道:“你是不是把你的生活搞砸了?”對此,索菲亞回答:“我認為絕大多數人如果沒有人逼一把,只活出了生命的85%的潛力。而無論他們的極限是什麼,他們總可以做得比這更多一點。”

虎媽是“狠心”的,她不準孩子們任何一門成績低於“A”。大女兒索菲婭五年級時,有次乘法速算測試得了第二。此後她每晚讓大女兒做20張試卷,每張100道速算題,而她則在一旁掐著秒錶計時。一週強化訓練後,索菲婭次次穩拿第一。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發射火箭一樣的精確規劃在提高孩子自律性的同時,開發了孩子的潛力,幫助孩子在人生路上打怪升級,越來越優秀。

2

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張口就半個盛唐的董卿驚才絕豔,人們紛紛感慨“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優雅端莊的氣質並非一朝一夕所成,董卿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著自律,她曾在節目中透露自己每天堅持閱讀一小時,為了保持這個習慣,她的臥室裡沒有電子產品只有書本,睡前安靜看一個小時的書,然後睡覺。

大家都知道董卿的優秀,卻不知道她也有一個“狠心”的父親。

董卿在上海出生,一直生活在外公外婆身邊,7歲時被父母接到工作地安徽。父親要求她承擔家務勞動,每天刷碗、擦地 ,後來董卿稍微能識字了,爸爸就讓她每天抄成語、抄古詩,還要求大聲朗讀並且背誦下來。稍微大一點,又讓她抄古文。

除了文學素養,身體鍛鍊也讓董卿從小就抱怨不已。有時天沒亮,爸爸就把還在夢鄉的董卿從床上提了起來,讓她到家門口淮北中學的操場上跑一千米。

為什麼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狠心”的父母?(深度好文)

上了中學以後,每年寒暑假,父親都讓董卿“勤工儉學”。“我那時候各種零工都幹過,賓館清潔工、商場售貨員、廣播站廣播員……”

在當下這個浮躁的社會,自律已成為被頻繁提起的高頻詞彙,學會自律,完成自我管理,人生才能一步步朝著更好的方向進階。俞敏洪也曾說過:“沒有自我管理,人生難以變得更好”。

父母在孩子成長扮演的角色最為重要,中式教育也好,西式教育也罷,重要的是從小培養孩子自律的習慣,讓他學會自我管理。

周杰倫3歲的時候,母親見他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就當機立斷地掏出家裡所有的積存,給他買了一架鋼琴。因而,童年的周杰倫被剝奪了玩的權益,所有的日子都是在鋼琴中間渡過的。可每次練琴時,一聽到窗外夥伴的嬉鬧聲,他就彈得心猿意馬。因而,他母親就拿著一根棍子,站在他前面,盯著他練完琴。母親的“棍棒教育”使周杰倫彈得一手好琴,為他以後踏上流行樂壇奠定了基礎。

我們在過去十幾年裡,不斷強調素質教育,快樂教育,但是很多家長卻並未領會到素質教育,快樂教育的真正要義,而一味地鼓勵孩子放縱天性。實際上在孩子的性格,習慣尚未形成時,家長的干預是有必要的。幫助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提高孩子的自律性,會影響他的一生。

3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自由即自律,自律是最大的自由。”自律以獲得主動權,而不自律似乎眼下輕鬆愉快,而結果是必然被他律——說白了就是自己不強 ,各種搞不定,還是得被別人管或者依附於別人。

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很推崇忍耐、剋制這些品質,能夠自覺地剋制自己的慾望,這是古代君子的一大特徵。

50多年前,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做了一項“棉花糖實驗”,研究人員找來一群幼兒園小朋友,讓每個小朋友獨自待在一個房間裡,給小朋友一顆棉花糖,然後跟他們約定,如果15分鐘之後,這顆棉花糖還在,就可以再得到一顆。

毫無疑問,一些孩子馬上就把棉花糖吃掉了,有些口水流了一地,糾結了好久,最後還是吃掉了棉花糖。還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小朋友,則成功用各種方法擺脫棉花糖的誘惑。

這個實驗之後,每隔10年,心理學家都要對參與這個棉花糖實驗的孩子做一次回訪和評估,一直到2010年,也就是當年的孩子成了40多歲的中年人的時候,他們發現,當年能夠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後來從SAT成績、就讀學校的排名,到身體素質、社交能力,乃至事業上的表現等等,都比那些當年剋制不住自己,早早吃下棉花糖的孩子更突出。

雖然自律的人不一定都優秀,優秀的人卻都是自律的。遺憾的是,對於自律的培養,常常被我們所忽視。父母和老師往往有一種默契:小學初中階段把孩子管得死死的,孩子習慣了“他律”,只要服從管理就好。到了高中,又突然要放手:你都這麼大了,不用我們再管你了。——彷彿隨著年齡增長,自律的能力就自然產生了。

虎媽式教育之所以能夠培養出兩個優秀的女兒,嚴定規矩,嚴格執行只是她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這日復一日的堅持中提高了自律性,學會了自我管理。當她們通過持續不斷地努力取得成就,必然會產生成就感,於是更加自律,更喜歡這種生活,從而走上人生的良性循環。

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一個面對誘惑,難以自控的孩子,會在長大以後全身心投入地去做好一件事。

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一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孩子,突然有一天能將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放棄,管不住自己,其實都是未來路上的絆腳石。他們不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自行消失,反而會在未來一次次地“重演”,只是長大以後孩子將會為它付出更大的代價。

如果現在不做“狠心”的父母,教會他們自律,等有一天懶散成為他的習慣,不自律成為他的人生常態,我們又怎敢大膽放手讓他獨自面對這個社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