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棕櫚油近幾十年突然發展起來?

超市貨架上幾乎一半的商品中都有它:能使餅乾更酥脆、肥皂泡更多,能讓口紅更順滑,冰激凌不那麼快融化,甚至可以...作為燃料驅動汽車。

近幾十年間,棕櫚油就像被施了魔法,迅速滲透進地球人生活的各個角落:每人年均要用8公斤!已超越豆油、菜籽油,成為世界上生產量、消費量最大的“隱身油王”。

为什么棕榈油近几十年突然发展起来?

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棕櫚油得以統治世界,因為好用,並且便宜。

在西方飲食中,棕櫚油被用來取代不健康的反式脂肪;而隨著印度等亞洲國家變得越來越富裕,油脂消費水漲船高,棕櫚油價格低廉、用途廣,許多知名品牌都會用它來製造食品及日用品。

棕櫚油被廣泛採用始於食品加工業。

1960年代,科學家開始警告黃油的高飽和脂肪含量可能會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包括聯合利華(一家英國與荷蘭的跨國消費品公司)在內的食品製造商開始用植物油製成的人造黃油代替。

然而到了1990年代早期,生產人造黃油需要加氫,導致產生反式脂肪——甚至比飽和脂肪更不健康。

突然間,轉變發生了。

1994年,一位名叫Gerrit van Duijn的聯合利華工廠經理接到來自鹿特丹老闆的電話:位於15個國家的20家聯合利華工廠的600多種油脂產品,其中的氫化油都要去除,並用不含反式脂肪的成分代替。

Van Duijn需要弄清什麼可以替代反式脂肪,同時還要維持其特性,例如在室溫下保持固態 - 這對植物黃油及餅乾等產品非常重要......最後,只有一種選擇:棕櫚油/棕櫚仁油—提取自油棕的果實或種子。其飽和脂肪含量也低於黃油。

供應鏈很快開始運轉,在1995年的某一天,全歐洲的各家聯合利華工廠外,都排滿了裝載棕櫚油的運輸車。

這是一個永遠改變食品加工業的時刻。聯合利華是開拓者; 在Van Duijn組織公司轉向棕櫚油之後,幾乎所有其他食品製造商都緊隨其後。

2001年,美國心臟協會發表聲明:“減少慢性病風險的最佳飲食是減少飽和脂肪攝入,基本消除反式脂肪”。

今天,超過三分之二的棕櫚油進入食品市場。在1995到2015年的20年間,歐盟棕櫚油的消費增長了兩倍以上。

为什么棕榈油近几十年突然发展起来?

與其他油類不同,棕櫚油的神奇之處在於“善變”,可以被“分提”(結晶分離)成不同熔點的固體(硬脂)和液體(液油), 多功能性成為棕櫚油巨大的優勢。

不僅食品加工企業發現了這一特性,個人護理產品和運輸燃料等行業也開始用它來代替其他油類。

最初,主要是因為棕櫚油的環境友好性。

以前,肥皂、洗髮水的成份中都含有動物油脂;20世紀80年代,個人護理行業開始注意到消費者對“天然”成分的偏好,90年代暴發了瘋牛病,引發了消費習慣的更大轉變,擺脫動物製品成為潮流。

尋找替代品的製造商發現,棕櫚油和棕櫚仁油含有與牛油相同的脂肪類型,可以廣泛、完美地完成替換。

今天,70%的個人護理產品,如肥皂,洗髮水,乳液和化妝品,都含有一種或多種棕櫚油衍生物。

作為生物燃料,棕櫚油和豆油、菜油等的表現同樣出色,但比這些競爭對手有一大優勢:價格。

目前歐盟進口棕櫚油的一半用於生物燃料。

油棕是目前世界最高產的油料作物。

油棕經濟壽命在25到30年,一旦進入盛果期,一年四季均可採摘榨油,每公頃出油可達4噸,相當於每畝出油500多斤,產量極高。常規油料出油率最高的是花生,平均每畝出油100多斤;收穫同樣的油品,棕櫚油佔用的土地最少。

因此,油棕有著“世界油王”的稱號。

为什么棕榈油近几十年突然发展起来?

油棕原產於西非,1848年荷蘭人首次引種到爪哇(印度尼西亞);1870年作為觀賞植物引進馬來西亞,1917年才開始商業化種植。

起初,油棕並沒有特別的高產優勢,直到一個蘇格蘭人的出現。

種植園需僱用數百人手工授粉,才能開花結果。這是一項繁瑣辛勞的工作。

一位名叫戴維森Leslie Davidson的蘇格蘭人認為這種授粉方式是錯誤的,昆蟲才是油棕的天然傳粉者。1974年,戴維森成為聯合利華國際種植集團的副主席。他招募了昆蟲學家,從非洲進口了一種特殊的象鼻蟲。

1981年,聯合利華馬來西亞的Mamor莊園釋放了2000只油棕象鼻蟲。次年,該國的棕櫚油產量增加了40萬噸,棕櫚仁產量增加了30萬噸。

新的授粉技術是棕櫚油產量激增的關鍵,用於油棕種植園的土地出現爆炸式增長。戴維森改變了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未來。

促成變化發生的,還包括政策制定者。

馬來西亞於1961年啟動了推動棕櫚出口作為減貧手段的計劃,鼓勵私人將老橡膠園、老椰子園改種油棕。

1968年,政府為棕櫚油生產商提供了一系列減稅措施,產業界則大量投資於棕櫚果壓榨制油;70年代早期分提工藝問世,擴展了棕櫚油在食品和其他領域的應用。

1970年代,印度尼西亞則得到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荷蘭銀行等機構的貸款融資,棕櫚種植園得以迅速擴張。

油棕隨之成為東南亞國家的“黃金作物”,幫助當地農戶擺脫了貧困,也孕育出世界級的農產品巨頭如森那美、金光農業、豐益國際等。

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成為了世界棕櫚油市場的領頭羊,佔總產量的85%以上;棕櫚油出口成為兩國支柱性的農業收入,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

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令人眼紅的棕櫚油產業也不例外。

油棕種植園大部分都是從熱帶雨林轉變而來,企業為了騰出空地種植油棕,不惜以砍伐甚至火燒的方法,摧毀生物的棲息地,甚至引起森林大火,導致溫室氣體增加,因此一直遭到環保人士的詬病和抵制。

為了兼顧各方利益,包括雀巢、聯合利華、巴斯夫等棕櫚油採購巨頭紛紛承諾,使用經過認證的棕櫚油產品:由“可持續棕櫚油圓桌倡議組織”(RSPO)頒發品質認證證書,以證明種植油棕時沒有破壞熱帶雨林。

为什么棕榈油近几十年突然发展起来?

眼下棕櫚油產業正面臨難關,因為其關鍵市場歐盟,計劃2030年將停止在生物燃油中使用棕櫚油。

兩個東南亞國家則認為歐洲民眾對棕櫚油存在偏見,害怕棕櫚油與其他植物油競爭,抵制只會導致其他需要更多農田的農作物的替代,並可能導致更多的森林砍伐。

可能沒有其他油類比棕櫚油更具爭議,然而,棕櫚油恐怕很難被取代。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全球棕櫚油及棕櫚仁油的消耗費量由約400萬噸迅速增長至7000萬噸左右;預計2050年總需求量將超過2億噸。

棕櫚油的是是非非一時難以定論。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讓人愛恨交加的棕櫚油就在你我的身邊。

作者:XXX;來源:oilcn油訊;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