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材晋用:重重叠叠的历史,山水相望的情感

(王清茗)二青会熊熊圣火,今日将穿越湖南的三湘四水,去体会“看人如伊吕,世似唐虞”的景象。当然,岳麓书院之外,还有橘子洲头,长沙水,武昌鱼,岳阳楼。

山西永济的鹳雀楼和和湖南岳阳楼,就占据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半,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鹳雀楼有了哲理的高远,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让文人士大夫有了行的操守和真正的目标。


楚材晋用:重重叠叠的历史,山水相望的情感


这样的思想高度,横跨一千里,纵跨数百年,在中国古代交相辉映,以近乎完美的理想追求,质朴而无邪地表现出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与大同,与孔子的追求隔时空遥望。当时,孔子惆怅人才难得,天下难治。他说,治世与乱世的根本,就在于选贤用能上。亲贤臣远小人的国君越来越少了。尧帝圣明,才有五位贤才,舜帝勤勉,不过十位能臣。文王武王,千古帝王,能够占尽天下三分之二的疆土,也只有九位助手。

孔子的这段话,出自《论语·泰伯》。唐尧虞舜开创的圣人之治,包括文王、武王开创的周礼时代,无不是以人治而政治,以选贤而咸宁。从地理位置上讲,尧的都城在临汾,舜的都城在蒲坂,均是山西文化较为集中而深厚的地区。上古时代,以运城盐湖为中心,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历朝历代的国都才渐次走远。

在孔子看来,天下贤达风云际会,九官十二牧,师师济济,各效其能,仅仅就是围绕这个区间和时间而已,天下很难再现先周时期的文治武功了。甚至孔子曾悲哀地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用现在眼光看,孔子所谓周公,就是国之栋梁或者干臣,了心忧天下、不怕牺牲的爱国情操外,还得有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和敢为人先、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作为孔子的精神偶像,周公以三千人一大朋,成就文王理想和武王大业。孔子认为,天下再也找不到“有臣三千惟一心,为朋之多且大”这样得集体了。

但后世将这个机会给了湖南。天下也就只有湖南人,自负而豪迈地敢在其最大的思想交汇处悬挂“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牌子。

长沙湘江畔的岳麓书院,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开始,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历史上岳麓书院共培养了17000余名学生,翻开花名册,哪个不是中国社会历史进程间的中流砥柱?


楚材晋用:重重叠叠的历史,山水相望的情感


湖南岳麓书院的成就,来源于人文自信和信仰的深层力量。在历史记载中,九嶷山,就是舜帝渡劫飞升的地方。对舜来说,湖南风光秀美,景色旖旎,算得上等归宿。但对天下百姓,无不是一场悲痛之举。举天下之大,舜帝选择湖南作为生命的归宿,是必然的选择还是偶遇的成功不得而知,但又给予湖南与山西共同的追求。

唐代元和二年(807年)永州发大水,永州刺史冯叙祈晴,鹳雀楼下目视高天的柳宗元,亲自撰写了那篇后世作为范文的《舜庙祈晴文》,并随行至九疑祭舜。就晋湘两地的舜帝信仰民俗而言,在民众的舜帝崇拜心理下,舜帝传说和信仰习俗的互动构筑了舜文化中一个内涵丰富而深刻的层面,同时以信仰的张力,帮助人们摆脱精神上的冲突,暗助人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灾难对峙。

舜帝信仰成为南北方民众精神疆域中的一种博大而切实的存在,统一到依靠神力、以求生存这一大的信仰文化主题上,从而形成区域性民间文化的整体形态。同时,晋湘两地的舜帝信仰习俗对舜帝传说的强化和催生,完成两地互通互融的序幕。

不能不说,在舜帝的巨大示范效应影响和道德标准感召下,两座高楼尽管远隔千里,不存在于同一时代存在,但却以近乎完美的追求和理想,用最原始和朴素的形式完成了高难度和高水准的交叉。比如柳宗元在九嶷山下创作的《捕蛇者说》、《黔之驴》以及《临江之麋》的三戒作品,大斥民生之苦,用事实的行动践行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抱负和文人操守。


楚材晋用:重重叠叠的历史,山水相望的情感


更深层次的重叠却是在民间,双方百姓都用最朴素的信仰和感情,以鹳雀楼和岳阳楼所体现的人文情感和思想追求,寻觅上古帝王和圣人教化下的治国韬略和民生慰藉,或者更有捐躯国难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的悲剧色彩。

三次长沙保卫战,中国军队阵亡、受伤和失踪的将士达93944人,但却毙敌寇11万余人,有力地保卫了湖南广大地区和我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稳定了湖南局势,并使之成为支持全国长期抗战的重要基地。

此时山西同样悲壮。在山西平陆,以中条山战役中,最后的国民党八百名军人在日军合围下,面向黄河跪拜,高唱“两狼山,战胡儿啊”,投身黄河取义成仁。在辽县,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疯狂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不幸牺牲,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指挥官。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世上再没有什么牺牲能体现在民族危亡时的爱国情怀了,湖南精神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那段悲壮而英雄的年代里,山西、湖南与全国掀起的抗战高潮,支撑着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傲然屹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每个中国人冒着必死的决心,驱除鞑虏,完成中华民族抗日的最终胜利。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人精神,当然也是山西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楚材晋用:重重叠叠的历史,山水相望的情感


如今,国泰民安,龙腾盛世。在山西盐湖和湖南九嶷山,均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大型公祭活动,几乎不谋而合地亮出根祖文化的大纛,进而演变成对物质世界的重构和发展以及对精神需要的感召。由信仰而文化,由文化而经济,由经济而合作,这是水到渠成的演变,当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原创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