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公共廁紙的“用量文明”需要我們共同改進

【港騏快訊】有些事循序新進,有些事步到位。關於廁紙遭遇不測,2012年4月16日,《北京院報》刊發記者張抽採寫的《免費廁紙連用帶拿),文章告知“座公廁年衛生紙支出2萬元”。其中說道:

離公共廁紙的“用量文明”需要我們共同改進

“如今,北京2000多座公廁都已配備了免費的衛生紙。免費衛生紙方便了群眾的同時,也考驗著市民的素質。一 些公廁免費衛生紙被人順手肆意大量扯走,上趟廁所甚至拽走10多米的衛生紙。公則的管理人員不得不絞盡腦汁和如廁者‘鬥智鬥勇’,有的派專人看守限量發紙,有的採用高端‘節紙器’。歸根到底,都是為節約廁紙的使用。根據市市政市容委的統計,北京座公廁年下來,光衛生紙支出就高達2萬元。北京現有公廁12000多座,若都配上免費廁紙,一年下來就得花掉2.4億多元。”

離公共廁紙的“用量文明”需要我們共同改進

為探明虛實,拿到第一手資料, 晚報記者在廁所門口蹲守了半個小時,發現,“差不多每半分鐘,就會走進1至2名遊客,徑直走到節紙器前,最少按2下,拽出1.4米左右長的衛生紙;多則按上三四下。2臺節紙器斷紙的聲音和語音提示交織在一起,此起彼伏”。

“廁紙”鬧心,鬧得最熱鬧的當屬發生在2017年天壇公園的“扯扯扯”。然而,誰又曾想,早在2013年10月5日,《北京青年報》見習記者楊琳就撰文告知天壇公園《公廁消耗卷衛生紙平均用時約14分鐘》,其中說道:

“43卷衛生紙,這是天壇公園內一個廁所10個小時的消耗量。天壇內公廁放置他粉使用的衛生紙本是為方便遊客如廁,然而,大量衛生紙卻被遊客拿走或浪費。心管不了人家。’清潔人員說,拿走衛生紙的人很難管,經常不講理。據瞭解,在天壇內,靠近各門口和主要景觀的廁所屬於‘重災區’。廁所內一鯗半徑8釐米左右的衛生紙,在數分鐘內就被用光。”

離公共廁紙的“用量文明”需要我們共同改進

過去,聽過非常正能量的“只要功大深,鐵杵磨成針”和“勤來勤去搬倒山”,沒想到,這兩段勵志金句,幾經周折競作用在“廁紙不拿白不拿”上,是人心不古還是公則廁紙“質地柔軟、吸水性強”,不得而知...

2017年3月2日,天壇公園的時紙供應繼續出人意料,這天《北京晚報》刊發張林文、胡鐵湘來寫的圖文報道《扯扯扯有人連續扯了11次》,非常形象地還原了現場情況,其中說道:

“昨天,本報刊登的《手下留情》一文引起社會熱議。今天上午8點多,筆者再次來到天壇公園。在東門附近的處公廁內, 幾位老人簇擁在門口,只聽見紙盒內手紙咧唰地往下滑,時而還能聽見幾句拌嘴聲。與昨天相比,情況似乎還是樣,他們拽完手紙並不著急上廁所,而是在一旁將紙捋好, 覺得“戰果’還不錯,然後走進廁所內,出來後還會再視走一沓。筆者繼續往裡走,在另一所公廁內也看到了同樣的情況。紙盒內的手紙非常好拽,一位老人邊拽邊捋,一次就能扯下半米多,扯了11次,足足得有五六米。有些遊客扯手紙能扯10秒以上。”

離公共廁紙的“用量文明”需要我們共同改進

記者在天壇公園北門的一處公廁內看到,一位老年人正坐在長椅上捋手紙,絲毫沒有遮掩,來來回回如廁的人也向老人搭一眼。 老人說,家住在公園附近,她幾乎每天都會來這裡,知道每個月公則裡都會拉來一大車手紙, 好幾十箱子。老人平時和老伴兩個人住,在這裡拽點手紙回家,就能夠用一兩天。”

2017年3月19日,《新京報》記者信娜告知《天壇公園試點“人臉識別廁紙機”》,既可防止遊客過度使用廁紙,又可同一人每隔九分鐘取紙-一次, 同時每次出紙長度60- 70釐米。 其中說道:

“此前,有媒體報道,天壇公園遊客過度使用公園公廁內提供的免費廁紙,有的甚至數次抽紙。昨日,天壇公園部分公廁推出‘ 人臉識別廁紙機’,在北門、南門、西門三座公廁共安裝了6臺機器,分別設置在每座公則的男女廁所人口處,並根據男女平均身高分別調整高度。在天壇公園西門公廁內,幾名遊客看到懸掛在一側的‘人臉識別廁紙機’詢問工作人員。一位工作人員解釋,市民可站在特定的識別區,通過屏幕識別人臉,機器下部會自動出紙。當遊客詢問後,工作人員還進行了現場指導,摘掉帽子,眼鏡並在屏幕前站立數秒後、機器下方緩緩出紙。平均每位遊客用時約半分鐘,相比普通的抽紙設備時間較長。”

離公共廁紙的“用量文明”需要我們共同改進

有了“人臉識別機”,情況又會咋樣?其後不久,《北京晚報》告知“平均每天用紙量減八成”。時隔數日,又有媒體發文《“刷臉取廁紙”誰之恥》。冥思苦想,不外乎您之恥,我之恥,過往之恥,而“知恥近乎勇”當為明日失範迴歸...(編輯:港騏化糞池小田)

離公共廁紙的“用量文明”需要我們共同改進

離公共廁紙的“用量文明”需要我們共同改進

離公共廁紙的“用量文明”需要我們共同改進

離公共廁紙的“用量文明”需要我們共同改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