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進則退”的壓力下

“不进则退”的压力下

“不進則退”,用在互聯網公司身上是最恰當不過的,改變、進取、創新、調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環,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都意味著:隨時會被趕超,誰也不能例外!

最近,京東做了一系列的調整動作:組織架構升級,淘汰10%的高管,京東職能部門優化……這讓業界感覺:京東怎麼了?京東真的要變了嗎?未來的京東要變成什麼樣子?

京東遭遇大幅度架構、人員調整 劉強東意在佈局“產業互聯網”

自去年11月跌至谷底之後,過去幾個月裡京東股價一直在穩步回升。投資人心知肚明,京東的基本面給人以充分的信心。今年2月底京東披露的年度財報顯示,2018年京東全年交易總額(GMV)近1.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全年淨收入為4620億元人民幣,其中2018年第四季度淨收入為1348億元人民幣,連續5個季度實現單季收入破千億元;全年淨利潤達35億元,並實現連續12個季度的盈利,穩固行業領先地位。

既然京東的業務是健康的,為什麼要做出大的組織與人員調整呢?變化始於2018年7月,京東商城宣佈實施輪值CEO制度,由京東集團CMO徐雷兼任首任京東商城輪值CEO,向京東集團CEO劉強東彙報,全面負責商城日常工作的開展,這無疑是劉強東的放權。果然,2019年初京東明確了“小集團、大業務”的治理結構,京東零售、京東數科、京東物流三大核心業務全面亮相,加上保險、物流地產、雲計算、AI和海外等業務,京東集團已形成全面的佈局,全面從“零售”向“零售+零售基礎設施服務商”轉型。

明眼人已經看出,京東的這一轉型,背後的業務邏輯是要實現從“To C”(面向消費者)向“To C+To B”(面向消費者+面向公司)的轉型,這也是眾多大型互聯網公司升級的大趨勢。京東過去十幾年積累的供應鏈、物流、技術、服務等核心能力,除了滿足自身的業務需要,更要對外開放,幫助上下游合作伙伴實現產業升級。這是一場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華麗轉身。

祛除“大企業病”從高層先下手

京東正在經歷轉型的陣痛

產業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騰訊、阿里、百度等幾家互聯網龍頭也都看到了。或許過不了多久,剛剛爭奪過移動互聯網“船票”的巨頭們就要為爭奪產業互聯網的“船票”而大打出手。於是在京東零售集團的開年大會上,京東零售即明確提出了零售板塊大中臺建設的目標,將過去十幾年積累的專業化能力沉澱,做好對前臺的賦能和支持。除了承擔數據、搜索、產品、系統的技術中臺之外,京東零售還大力開展供應鏈中臺的建設,在自營、開放平臺和生活服務三種不同供應鏈形態下佈局相應的能力建設,打造核心競爭壁壘。

有業內人士分析過,與BAT相比,京東在產業互聯網跑道上並不落下風,甚至在很多方面走在了行業的前列。目前京東集團旗下已成長起包括企業業務、新通路、智能供應鏈、智能城市、企業金融、企業保險、開放物流、IoT(物聯網)、雲計算、AI(人工智能)、AR/VR(增強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眾多企業級業務,形成了包括從底層物聯網/物流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到IT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平臺應用解決方案、垂直行業解決方案、客戶端場景解決方案在內的完善企業級解決方案體系。

組織和人員是為業務服務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京東此前的組織行為模式支撐了京東零售業務的高速發展。而在接下來的一個階段,必須有新的組織和人來與之匹配,京東無疑是在更短的單位時間內高頻次地完成了調整,這不是一個利空,反而從側面印證這家企業高效的抉擇能力和執行能力。

另一方面,企業高層注意到內部組織所存在的問題。“大企業病”是企業的通病,從一家幾百人的小公司成長為近18萬人的京東也不能倖免!春節後京東的內部會議上,曾傳出劉強東怒斥公司高管“人浮於事、拉幫結派”的聲音。果然,劉強東的風格從來不是說說而已。過去一個月時間裡,京東高管層連續傳出離職信息,有多位高管都曾跟隨劉強東打拼多年,但面對企業的升級變革使命,劉強東還是毅然對組織架構和人才結構做出調整,決不拖泥帶水。正如此前向外界表述的那樣,這是京東重拾創業心態的積極舉措。

劉強東在致員工的公開信中表示:“為社會創造最大價值一直是我們存在的根本理由。回望過去,我們通過建立自營體系、自建物流,解決了正品行貨、社會物流等難題,雖然歷盡艱辛,但在強烈責任感的驅使下,我們都走了過來。”

看來,劉強東要對京東戰略到執行做徹底的變革。或許走過轉型期的陣痛,人們會發現劉強東又押對了跑道,而且再次衝在了前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