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生信阳高中支教记:多读一句,多考一分,都是家庭的希望

清华大学生信阳高中支教记:多读一句,多考一分,都是家庭的希望

支教团队员戴尚琪在讲授数学课

“老师,你能给我签个名吗?”

“老师,你们清华食堂好不好吃啊?”

“老师你真的太厉害了,你鼓励一下我好不好。“

“老师我一定会去清华找你的!”

......

这是我的第一节课,紧张的我甚至没办法在黑板上写下完整的板书,教室静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和拍摄者的快门声。 下课铃响,我甚至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但是同学们热情的提问和一声声的“老师”却又给了我不一样的鼓励。

我曾经不太懂得支教对于孩子们的意义,我以为更多的是自己的成长,可是现在我才知道,他们需要我们,需要我们带给他们更多这个世界的美好。

清华大学生信阳高中支教记:多读一句,多考一分,都是家庭的希望

信阳市,地处河南省最南端,为安徽、湖北、河南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带。同时信阳处于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的结合部,是中西部人口密集区的中间位置。繁华的步行街,精致的学校,无一不展现着信阳市的经济实力。作为高考大省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其高考人数在2018年再创新高,达到了六万三千余人。不断攀升的高考人数,使这里的学生考上名校的难度越来越大。

没有纯洁的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没有破败的教室,也没有发黑的书包和破损的书页,这里有着标准的操场,五百人的阶梯大教室,崭新的书本,统一的校服,打打闹闹的男生女生,和我们曾经生活的高中初中一样,单纯又美好。

信阳市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是信阳市最好的两所中学,在过去的几年里,一高和二高都屡创奇迹,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逐年增加。每年高考,这里都承载着信阳市所有的希望。这里也是我们支教的地方。

清华大学生信阳高中支教记:多读一句,多考一分,都是家庭的希望

此次支教的两所中学

清晨七点,队员们到达自己对应的中学。刚到信阳一高的门口,队员便发出来惊叹声。整个校园全部都是读书声,大家站在自己的座位前面,认真的早读。“我们当时高中的时候也这样,多读一句多考一分。” 同样来自河南省的胡瑞环笑着说。这是他们曾经的宣言。

支教队员分为两批分别为一高和二高的学生带来了语文、数学、化学等课程,也分别为两所学校的同学们带来了学习方法分享讲座。支教者安排的课程是传统的语文、数学等科目,支教团中的队员很多都是第一次真正的对学生进行讲课。

在较短的时间内,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为同学们尽可能多的带来知识,给支教团的小老师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根据唐宏博的描述:“我在去上课的前一晚备课到了半夜,思考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增加什么形式的互动,怎么让无聊的课程生动起来,上课时他们的每一个小动作都会让我觉得我没有做好或者说我做的还不够。

清华大学生信阳高中支教记:多读一句,多考一分,都是家庭的希望

支教团队员面临着他们的人生第一课,面对陌生的学校环境,陌生的学生,陌生的老师,他们很紧张。这种紧张,不仅体现在不断地翻看自己的课件,给自己身边的同学一遍又一遍地讲自己备的课,不断询问大家是不是讲得不太好等等行为,有一些同学甚至出现了生理反应。

“我在早上即将去上课之前,突然开始肚子痛,然后就开始拉肚子。他们都说是因为我一直在散播紧张情绪,老天爷给我的惩罚。”张梓涵苦笑着说,“但是当我面对学生的时候,我的肚子一下就不疼了,也可能是忘记了肚子痛这件事吧。”

梓涵应该是此次支教团中最紧张的人,她害怕自己的讲法会让同学们听不懂,害怕自己会出现常识性错误,所以一遍一遍的询问其他成员的意见,一向开朗活泼的她做在开往学校的巴士上一句话都没有说。但是结果是可喜的,第一节课上完后,梓涵开心地跑进办公室,大喊“同学们真的好配合我,我感觉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老师了!”

清华大学生信阳高中支教记:多读一句,多考一分,都是家庭的希望

当然这些队员离真正的教师的距离还有很远,有人紧张的忘记了数学题的解法,有人对后面睡觉的同学束手无策,也有人经历了没同学回答、没同学提问的尴尬境地。大家站在讲台上,仿佛偷穿了妈妈高跟鞋的小孩子,在面临突发状况时仍会面红耳赤。在经历了连续五节课之后,在信阳一高支教的七名同学纷纷喊着腰疼,但没有一个人敷衍晚上的讲座。

这次的支教,对支教团同学们的成长有着更深的意义,从这一次他们真正站在讲台上开始,就是一个新的起点。这是他们教学路的起点,也是他们学会承担责任、学习为人处事的一个重要经历。

相遇的时间真的太短,有的刚刚打开心扉就要分离,有时候刚刚找到讲课的感觉,课程就已经结束。支教的时间虽然有限,但是这次的交流却是支教团队员心中永久的回忆。

从听到孩子们的第一声老师时的不习惯,到后来大家习惯性地互称老师,在这两天的时间里,看着那些认真叫着自己老师的孩子们,我们好像有些理解了一名人民教师的真正意义

。“老师”二字中沉甸甸的责任,好像此刻也压在了我们的身上。

在去信阳的高铁上,冰点周刊发布了一篇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讲述了贫困地区的孩子借助直播追赶城里“天才”同龄人的经历,像励志电影一样激动人心。高一完全跟不上进度,高二开始进步,高三敢说“要比七中的同学更强”。那些不向命运低头的老师和学生,都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很巧的是,支教团此次支教的地点之一信阳一高,也是这块屏幕的受益者。看到这篇文章,队长韩储银动情的说:“愿以后的中国不再需要支教。”

现在的中国很好,但是,还不够好,不过,会更好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