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這五六十年,全社會發展出一整套語言

語言即思維

每年推薦將近五十本書,一週一篇相應的導讀,禮拜六上課要用,所以無論如何得在禮拜五晚上寫就。間或有難產而枯坐,每遇這境況,我就知道是兩種情感在交迫相逼,一是是書讀得痛快淋漓,二是對作者過於誠敬。如臨大敵,糾結久了,心一橫,索性口無遮攔,剛要隨意,心上一緊:不妥吧?妥與不妥之間,幾個小時白痴一樣走過,終究還是恭謹而謹恭,遂老老實實寫下去。

近年有緣得見先生兩次,均在烏鎮,記得頭次去給先生帶封短信,感念先生推薦木心,二次是在紀念木心先生的音樂會上。我確信,這緣分的前半段來自先生的誠懇,而後半段則來自鄙人的懇誠,不瞞諸位,僅就文字,我早已私淑先生以及先生的先生。向來羞於乞人,幸好,這不需要得到他的首肯,當然,我知道有此私願並暗自達成的青年很多。

今次推薦先生的《荒廢集》。

我喜歡這書名,給人逆流、悽美、寧靜之感,只覺新鮮而親切,遺世而獨立。

先生文字老派而時髦,熨帖而桀驁,字裡行間藏著諷刺,這諷刺是雙向的,對外是嘲諷,對內是自嘲。同時,不把觀點說死,留有迴旋餘地,進兩步,退一步,像跳舞,讀起來非常痛快。他不說廢話,一句一句像匕首,紮下去,全是要害。我不確知他的文字從哪裡來,但絲毫沒有官氣,也沒有黨氣,沒有革命氣,隱約能看出是從民國中來,遣詞造句考究而典雅。

其實有什麼樣的語言,就有什麼樣的思維。

推薦先生的書,是想讓孩子們感知什麼叫好的語言。我親見多少家長把孩子送到作文輔導班,如同穿著棉襖在醬缸裡洗澡,但我不置一詞,因為沒法說,說了也白說。

記者問陳先生,“我們需要如何自覺地破除掉那種強加的誤導”?

先說說他的意見是“先從語言開始,從我們張口說話開始。我們幾代人,包括今天的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學生,一開口,一下筆,都是黨的語言,黨的文化,除了這種語言,我們沒有別的語言,沒有別的表達方式。”

時下市面上流行所謂國學熱——我這語氣極容易招罵——欺騙的多是盲流,但凡多讀幾本書,不會上那個當。有些場合,朋友介紹,總說我是搞國學的,我趕緊辭辯,不是國學,就是閱讀,讀課外書懂吧,古文並不就是國學,往往此時,對方表情就立馬從高山仰止變為原來如此。國中交際場合,開口大約總是這三句話,你是哪裡人?你那是哪個單位的?你是搞什麼的?注意,這就是語言,語言即思維。這是標籤思維,沒有標籤,苦苦尋找標籤,找到了標籤,又甩也甩不掉。有鑑於此,我長期自甘邊緣,不入任何團伙,不求任何認可。

為什麼會這樣?

陳先生說:“這五六十年,全社會發展出一整套語言,煽情、造作、誇張、空洞,打開電視,幾乎每個節目主持都用這種語言說話,日常生活中我們這樣說話,即便說的是真人真事,真摯的感情,語言卻是空洞、誇張、造作、煽情,而且大家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我們是從喪失語言開始,喪失了傳統,喪失了天性。你去聽聽一個幼兒園孩子說話,說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就已經造作不堪,不像一個孩子的說話。”

我親見六一兒童節,幼兒園孩子奶聲奶氣的說,尊敬的各位老師,開口是權力思維,今天陽光明媚,鳥語花香,明明是在鋼筋混凝土的樓房裡,操場是橡膠鋪滿地,校園裡沒有一棵樹,哪來的鳥語?哪來的花香?又說什麼六月,是童年的夢鄉,是童年的搖籃,在這美好的節日裡如何如何,我聽見這話扭頭就走。

怎麼辦?唯有自救,讀好書,把字寫工整,把句子寫通順,一個字一個字的救出自己。有時看見孩子用的課本,我就噁心的想吐,印刷粗濫,設計毫無美感,圖案五顏六色,就像花圈被雨淋過一樣傖俗,尤其是語文,假大空,不忍目睹。

讓孩子讀陳先生的書,另一層意思是想讓孩子保住自己身上的元氣和血性,能不能保住,或者還有沒有,不得而知也無從得知,一切看自己的造化了。

陳丹青:這五六十年,全社會發展出一整套語言

陳丹青:這五六十年,全社會發展出一整套語言

陳丹青:這五六十年,全社會發展出一整套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