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上海那麼多“百年一遇”的天氣?真相有點像腦筋急轉彎

晴空萬里——悶熱異常——烏雲壓頂——暴雨傾盆——冷風勁吹

,昨天朋友圈中的“天氣預報員”們紛紛發著自己的照片和感想。然而,在上海市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有這麼一群人卻在通過微博、微信以及APP等手段向公眾發佈著信息。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為何上海那麼多“百年一遇”的天氣?真相有點像腦筋急轉彎

暴風雨來襲前的陸家嘴,天空已經烏雲密佈。新民晚報 通訊員 何東 攝

為何上海那麼多“百年一遇”的天氣?真相有點像腦筋急轉彎

上海中心氣象臺2019年04月09日12時50分發布大風橙色預警信號。楊江 攝

“百年一遇”背後的百年數據

“今年首個30+,比以往時候來的要早一些,……”,4月7日,上海市氣象服務中心首席服務官張瑞怡在微信上寫上了這樣一段話。

4月7日,上海出現了今年首個超30攝氏度的日最高溫,也是1873年以來最熱的4月7日。而且,今年出現最高氣溫高於30攝氏度的時間也很早,是徐家彙站有氣象記錄以來的“並列第二早”,僅次於1945年3月31日出現最高溫32.0攝氏度的最早記錄,與1919年4月7日出現30.1攝氏度一樣早。

“又見1919,剛比過冬季雨日,再回眸又是百年。” 張瑞怡說,“從去年的12月到今年的2月13日,上海市徐家彙站共出現雨日38天,也就是說這兩個半月中,有過半的天數在下雨,這也是徐家彙站有氣象記錄以來雨日的第二高位,僅次於1918年至1919年同時期的45天,可以說是百年一遇。”

為何上海那麼多“百年一遇”的天氣?真相有點像腦筋急轉彎

從1873年至今數據,看上海盛夏的日最高氣溫變化

據張瑞怡介紹,之所以上海的天氣能夠進行如此詳盡的比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海的徐家彙觀測站自1873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每天的數據都沒有中斷過。

為何上海那麼多“百年一遇”的天氣?真相有點像腦筋急轉彎

徐家彙氣象站舊址

據《上海氣象志》記載,同治十一年七月(1872年8月),在天主教江南教區郎懷仁(Languillat)主教與耶穌會江南傳教會會長谷振聲(A.Della Corte)主持下,在徐家彙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決定成立“江南科學委員會”,同時決定,由高龍鞶神父領導,在徐家彙建立一座“與耶穌會相稱”的觀象臺,將氣象記錄和觀測結果編成年報,在上海出版並寄往歐洲。經籌劃後,徐家彙觀象臺繼董家渡之後於清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1872年12月1日)開始氣象觀測。當時的觀測場地是在教士住所東面的平臺上進行的。清同治十二年一月(1873年2月),天主教江南教區為緬懷徐光啟對傳播天主教的貢獻,選定徐氏故里遺址——徐家彙肇嘉浜西岸(即今蒲西路221號)動工興建二層平臺的五開間平房,7月建成後即在新址觀測,同時印發氣象記錄月報表。

為何上海那麼多“百年一遇”的天氣?真相有點像腦筋急轉彎

1873年至今徐家彙氣象站氣象數據採集點

張瑞怡指著徐家彙觀象臺前方的一塊草地說,“雖然現在這裡的設備已經變成最新的了,但是觀測的地點與140多年前還是一致的。”

大數據告訴你氣象“真相”

今年1月,2018年度上海十大天氣事件發佈,其中不少都是達到了“百年一遇”的程度:

2018年5月16日,青浦、嘉定和松江三氣象站均出現日最高氣溫≥37℃的酷暑日,創下上海最早出現酷暑記錄。

2018年共有6個颱風相繼影響上海地區成災,是本世紀以來上海致災颱風最多的一年,其中登陸上海的颱風達3個,分別為1810號“安比”(7月22日登陸上海崇明),1812號“雲雀”(8月3日登陸上海金山)和1818號“溫比亞”(8月17日登陸上海浦東)。上海成為首個30天內有3個颱風登陸的城市。

2018年12月郊區各站雨量為125.0~159.6毫米,均居歷史同期之最;市區(徐家彙站)雨量為137.9毫米,列1874年以來同期雨量歷史第三高。持續陰雨天氣導致12月全市平均日照僅為60小時,為歷史同期最少。

……

這兩年,公眾越來越多的從媒體獲得關於一些“百年一遇”的氣象數據,但是在張瑞怡看來,要真正解讀這些數據的真正意義,其中還是應該從整個上海氣象的大數據著手。

為何上海那麼多“百年一遇”的天氣?真相有點像腦筋急轉彎

2017年,上海出現了40.9℃的歷史最高溫紀錄

“2017年,上海出現了40.9℃的歷史最高溫紀錄,創下了自1873年以來的新高,但是數據顯示,自1873年以來,上海夏天並不是持續變熱,而是呈波浪形,只是在近幾十年來上海的確越來越熱。”張瑞怡說,“從我們的數據來看,上世紀30至40年代的氣溫絕對水平相對更高。比如,1934年的高溫日數達到55個,創下歷史紀錄。”

至於今年的高溫以及颱風情況,張瑞怡表示,按照慣例會在5月底左右進行發佈。

花100%的努力做到最好

“天氣預報不可能做到100%準確,但氣象人要花100%的努力做到最好。”張瑞怡表示,首席服務官的最重要職責是向公眾做出有針對性的氣象解讀,“對於天氣預報來說,通過先進的衛星、雷達監測,通過全市近300個自動站我們能獲取最新的天氣實況信息,更有超級計算機幫助計算分析,預報員們結合自己經驗對數據預報結果進行修正,得出最終預報結論。如何將這些預報信息更有效地傳播給公眾,幫助公眾瞭解、理解身邊發生的天氣現象,這就需要我們將專業術語轉化成他們聽得懂的語言。”

為何上海那麼多“百年一遇”的天氣?真相有點像腦筋急轉彎

上海氣象探測網絡全圖

為何上海那麼多“百年一遇”的天氣?真相有點像腦筋急轉彎

上海自動氣象站分佈

在張瑞怡看來,要讓老百姓對於氣象有更加深入的認識,首先就要講好氣象故事,傳播氣象聲音,挖掘“有深度、有溫度”的氣象新聞,“我們的團隊,每天都會在微信、微博以及APP上發佈氣象信息,並與大家交流,我們也期待著把冗長、專業的氣象報道用輕鬆詼諧的話語講清楚,把複雜的專業分析簡單化,既能滿足普通百姓獲取天氣信息的需求,又能讓大家在這個過程中覺得放鬆、有意思,真正讓每一個對氣象關注的人,在氣象科學傳播中都儘自己的一份力。”

新民眼工作室 方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