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豬”地名你聽說過嗎?

2019年是豬年,中國人日常生活好像離不開豬,全身是寶的豬讓中國的餐桌豐富多彩自不必說,以豬引申的很多祝福詞也代表了老百姓的美好願望,比如“豬入門、百福臻”、“豬籠浸水”、“金豬抱窩”、“肥豬拱門”,更有諧音“豬事順意”、“胸有成豬”、“豬你好運”,真是趣味橫生,妙語連“豬”。

北京的“豬”地名你聽說過嗎?

但是,如果用豬取地名、街名恐怕就不是那麼賞心悅目了。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大衚衕三千六,小衚衕如牛毛”的北京含有“豬”的地方竟然非常多,真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下面列幾個看看你是否聽說過。

北京的“豬”地名你聽說過嗎?

珠市口。該市口沒珠寶,實際上在明朝叫豬市口,而且真的就是生豬市場,這個地方與皇帝他家故宮近在咫尺,位於前門。有一次皇帝出宮祭祀路過該豬市口,被豬市場的氣味燻的受不了,就下旨將豬市場移到東城區中部,也就是現在的東四大街。然後覺得豬市口不好聽改成珠市口。

東四西大街。有著“豬市大街”稱號,他位於北京繁華地帶,往西幾百米就是王府井大街。這裡開了幾十家豬店、豬肉鋪,每天連夜宰殺生豬次日運送往京城各處,興盛的豬市大街帶動東四繁榮,附近很快出現馬市大街(今天的美術館東街),驢市衚衕(今禮士衚衕)。

北京的“豬”地名你聽說過嗎?

朱茅衚衕。清代叫“豬毛衚衕”,明清帝王祭祀典禮需要去掉鬃毛的牛羊豬,那些煺掉的鬃毛就被加工豬毛的作坊做成刷子等用具。這個豬毛衚衕就是京城豬毛集散地作坊處,離豬市口不遠。

梅竹衚衕。原名叫母豬衚衕,位於東城區中部,東連王府井大街。明代曾在此建豬臉舍專養母豬,出售豬仔。乾隆年間地圖記為母豬衚衕,上世紀三十年代有個將領居住在這衚衕三號,他根據諧音改為“梅竹衚衕”,後來又改為“北梅竹衚衕”,如今因城市改造已經消失。

北京的“豬”地名你聽說過嗎?

朱葦箔衚衕。原來叫豬尾巴衚衕,位於西城區中部,這個衚衕形狀像一條豬的尾巴因為得名,1911年根據諧音改成“朱葦箔衚衕”,這個與生豬無關。

小珠簾衚衕。位於東城區中北部,原名叫“小豬圈衚衕”,呈“丁”字形走向,早年間以街巷形似豬圈而得名,後諧音為“小珠簾衚衕”。

既然北京的豬地名都改成諧音了,那北京現在有沒有名副其實的叫“豬”的地名呢?有!如今的北京城區只剩下兩個保留著“豬”字的地名,那就是順義區的豬頭山和昌平區的豬八泉。

北京的“豬”地名你聽說過嗎?

豬頭山。相傳是明朝時有一群野豬時常在秋後糟蹋義順當地村民糧食,被一年輕村民為民除害砍下領頭公豬的頭,扔到村北的高坡上,第二天竟變成了一座高山,形似豬頭,因此被稱為“豬頭山”而得名。

豬八泉。相傳是有一年大旱,村裡水源乾涸,人們四處尋水,村裡王老根養的一頭母豬某天晌午在山上用長長的嘴拱一塊山石,用前爪扒個不停扒出了一股泉水,接著村民用鐵鍬竟然挖出一個小山洞,泉水由此流出,從此村裡有水喝了,這山泉是豬拱扒出來的,故稱“豬扒泉”後來諧音為“豬八泉”。

北京的“豬”地名你聽說過嗎?

北京作為五朝古都,有“豬”的地名顯然有些不雅,所以才有諧音只改,但其實想想,豬肉是家家戶戶桌上美味佳餚,連皇上也缺不了,而且還是祭拜天地神靈的必須品,那豬就應該獲得它的榮耀。不要瞧不起豬八戒,他也是天蓬元帥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