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图嘎查:戈壁荒漠披绿装

三月下旬,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戈壁深处依然春寒料峭,记者看到戈壁滩上几台小四轮拖拉机带着打坑机在荒滩上留下了一排排整齐的树坑,嘎查牧民沈永财则忙着和工人栽种梭梭苗。

苏海图嘎查:戈壁荒漠披绿装

“每年三月底到六月,是我们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不光要栽种梭梭苗,后期的养护也十分关键,按时浇水,还要时不时去查看梭梭幼苗有没有被风刮倒,这样,梭梭的成活率才能提高。这些年看到家乡的沙漠慢慢变绿,沙尘暴也越来越少,我们的心里是特别高兴。”沈永财笑着对记者说。

阿拉善地区曾有着大片的原始梭梭林,这种植物耐旱耐寒,还能抗风沙,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原始梭梭林的范围逐渐缩小。为了防沙固沙、提高经济收益,1989年,在人工种植梭梭的技术还是空白的情况下,沈永财率先在自己草场上小范围尝试种植梭梭、栽培苁蓉,第一年,他试种了300亩,当年就见到了收益。1996年,国家出台退牧还草政策,沈永财便将自己家的300多只羊全部卖掉,一心一意种植梭梭,研究肉苁蓉接种技术。看到沈永财的大胆尝试得到了回报,嘎查牧民纷纷前来讨教经验,跟着他种植梭梭。如今,沈永财种植和围封的梭梭林达5000余亩,其中,能采收苁蓉的梭梭林达4000余亩。2008年至今,沈永财每年可通过采挖肉苁蓉、采集苁蓉种子实现收入10~20万元。

苏海图嘎查位于巴彦诺日公苏木中部,占地面积718平方公里,共有120户320人。嘎查处于荒漠、半荒漠交界地带,自然植被稀疏,草场承载力低下,加之嘎查大部分牧民以放牧为生,且超载放牧严重,破坏了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2004年前后,草场退化严重,嘎查牧民一年的收入还不够给牲畜买草料吃,不少年轻的牧民都扔下草场去外地寻找出路。

多年来,我盟林业部门因地制宜,将沙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战略产业,号召在外打工的牧民回家种植梭梭。

“种植梭梭让广袤的荒漠戈壁又重现了绿色。可是,如果光固沙没效益,只投入不产出,也很难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为此,林业部门一直在研究如何科学地在梭梭上嫁接药材肉苁蓉,最终将这项技术向老百姓推广。”盟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乔永祥告诉记者,近年来,林业部门积极落实人工造林补贴制度,引导牧民科学种植,还鼓励嘎查合作社和牧民签订协议,必须在种植梭梭三年后才能嫁接肉苁蓉,避免苁蓉过早地吸收梭梭养分,导致梭梭死亡。

随着国家林业部门对种植梭梭的人工造林补贴力度不断加大,苏海图嘎查目前共有75户260多人投身于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的产业中。记者了解到,当前人工造林种植梭梭的补贴标准为每亩200元,一公斤肉苁蓉的种籽可以卖到1.5~2万元,肉苁蓉每公斤售价为30~50元, 仅种植梭梭的补贴和售卖肉苁蓉的收入就十分可观,也成为了当地农牧民的重要经济来源。该嘎查自2009年开始大面积种植梭梭林,截至2018年底,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面积达30多万亩,其中人工接种肉苁蓉6万亩,发展沙产业年产值可达400多万元。种植梭梭不仅让嘎查牧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曾经因超载放牧破坏的植被也逐渐返青,生态环境逐年好转。

种下一棵棵梭梭树,是当地牧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成为了当地牧民脱贫致富的法宝。沈永财笑着对记者说:“现在的我们已经变为生态建设者,今后要继续引导大家种植梭梭,让传统牧民翻开生活新篇章,让苏海图嘎查成为真正的绿色家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