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天票房35亿暂影史第三,为啥说票房爆款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12天票房35亿暂影史第三,为啥说票房爆款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春节档上了8部新片,除了一骑绝尘的《流浪地球》以外,其他电影均未达预期,包括宁浩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网传王宝强的公司28亿保底发行,截止到发稿时,电影上映11天累计综合票房约18.90亿,预计落点在23亿以内。

这个票房成绩对于导演宁浩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也突破了宁浩之前电影的票房高度(《心花路放》票房11.69亿),只是对于保底方而言,日子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好过!

12天票房35亿暂影史第三,为啥说票房爆款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本来,我们预期的春节档票房冠军是《疯狂的外星人》,一方面是喜剧元素,契合春节档市场的需要,又是名导电影大咖等助阵;另一方面电影的笑点确实不少,但没有想到,《流浪地球》飙得那么狠,反杀同档期所有大咖电影!

《流浪地球》先期因为片长等问题,排片占比并不占据优势,在8部春节档同档竞争的电影中首日排片占比仅排名第四,但因为首日上座率不错,加之星爷的《新喜剧之王》口碑和上座率稍逊,次日的排片占比反超后者,日票房排名第二、上座率排名第一;第三天,该片无论是排片占比还是日票房以及上座率等重要市场指标均排名第一;第四天和第五天亦然,之后该片和第二名之间的距离也越拉越大!

或许,这就是市场的魔力!

昨天是《流浪地球》上映的第11天,票房超过33亿,截止到发稿时,该片的累计综合票房已经突破34亿,超过《唐人街探案2》(33.97亿)暂居影史票房第三名,今天突破35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该片也是2019年首部票房突破30亿的单片,预计该片票房落点将超50亿。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其题材的开创性和突破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就剧情而言别捧得太狠,当然也别踩到泥里,理性看待、中肯评价才是王道!

关于这些市场现象,每一位业内人士抑或电影观众,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不再赘言。

12天票房35亿暂影史第三,为啥说票房爆款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昨天,我们看到有新闻报道说,华谊兄弟王中军在交流会上反思华谊时说,2019年开始他参与公司所有的电影项目,强化对电影业务的管控,且拥有一票否决权。

我们想就这一点谈几句我们的看法。2018年对于华谊兄弟而言,确实是不平静的一年,作为曾经的行业龙头,现在也确实面临着不少后起之秀的挑战,包括曾经的“去电影化”也让其失去了龙头宝座,但电影行业虽然经历了一些风波,其整体向上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电影市场依旧处于难得一遇的“黄金时代”,只不过,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细分市场的垂直效应更加明显和突出,曾经的很多套路,比如大IP+小鲜肉的模式已经逐渐被市场抛弃,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逐渐形成。

王中军强调对于电影业务的全面参与、强化管控和拥有一票否决权,无疑是选择了一条可能更为正确的一种电影操作方式。

我们认为,做电影项目,和做其他行业、产品还不一样,有些行业和产品市场有多大利润有多少,卖多少产品赚多少利润,你一算就算出来了;电影市场不一样,任何一部电影的票房都是无法具体计算出来的,任何一个电影项目都是有风险的,也都是一种冒险,很多被看好的电影项目赔得一塌糊涂的比比皆是,很多不被看好的项目赚得盆满钵满的也不在少数。

于是,在操作电影项目的时候,有的公司是集体投票表决的机制,这样的公司往往有自己的项目评估小组,针对一些项目进行打分评价,一人一票投票表决,什么样的项目未来预期好,什么项目不看好,往往根据评估来决定是否投资某些电影项目;而有的公司则是老板一票否决制,特别是业务能力强的老板,往往因为一票否决权而成就了诸多的票房爆款电影。

12天票房35亿暂影史第三,为啥说票房爆款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想起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痛失《泰囧》等爆款电影之后创业的经历,不难发现,之后的北京文化一连出品并发行了诸如《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票房与口碑双赢的多部电影,这些曾经并不被看好的项目,都成为了市场爆款,包括其保底发行的《战狼2》等更是让北京文化风生水起;一连搞这么多爆款电影,想必公司在项目的操作方式上,一定不会是宋歌曾经遗憾《泰囧》时的模式。

我们始终认为,做电影项目,有时候需要的不是集体投票表决,而是“独断专行”;对于集体投票表决的机制来说,一旦项目成功了,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旦失败了,集体担责就相当于无人担责;很多动辄上亿的投资,让拿着几千块钱工资的工作人员来集体表决,未必适用于电影行业;一人一票投出来的电影项目,多半都没有好结果,所有人都能够看得到的机会,那不叫机会,那叫随大流;真正的机会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是需要投资智慧的。也不是说这样的机会一定是成功的,但这样成功的机会一定是留给少数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