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三打瓦崗:第一次楊林慘敗,第二次邱瑞歸順,第三次來將更猛

喜歡隋唐小說的人,大多數都是喜歡以秦瓊、程咬金為首的瓦崗英雄的,他們作為全書的主要人物,自然貫穿於隋唐各版本的評書小說始終,甚至到了《羅通掃北》、《薛家將》這種續書中,程咬金都是一直活躍的重要角色,區別不過是在角色和功能上而已。例如,隋唐時期的程咬金,是瓦崗山大魔國的混世魔王,而大唐定鼎天下後,他就以長壽魯國公的身份出現了。整體來說,前期的程咬金屬於年輕力壯型的,所以他武功也有特點,點子也不少;到了後期,那就是個純粹的書筋搞笑人物了。

大隋三打瓦崗:第一次楊林慘敗,第二次邱瑞歸順,第三次來將更猛

而在程咬金當混世魔王的那段時間裡,瓦崗山上發生的各種故事,也是全書中最精彩的,特別是其中的“武戲”部分,可以用名將層出不起,高手各顯其能來形容。作為敵我雙方的兩大代表,無論是大隋派出的兵馬,還是瓦崗駐守的軍士以及各路幫忙的朋友,湧現出了無數的頂級高手,應該說在民間很受歡迎的隋唐十幾條好漢,或者說四猛十三傑等大榜單,基本都是以這個時候的戰績,作為主要排名標準的。

大隋三打瓦崗:第一次楊林慘敗,第二次邱瑞歸順,第三次來將更猛

比如,大隋先後發兵三次,攻打瓦崗山,每次派來的隋兵隋將都不是等閒之輩——第一路大軍,是隋唐第八條好漢靠山王楊林為主帥,第九條好漢花刀將魏文通為副帥,再加上四寶大將尚師徒,八馬將軍新文禮等人做羽翼,可以說是大隋的能征慣戰“將星天團”,後來為了加強效果,老楊林又請來了同為開隋九老的雙槍將定彥平,擺下一字長蛇陣,挑戰瓦崗軍。瓦崗方面,則請來了隋唐第七條好漢羅成幫忙,最終在各路英雄的一起努力下,大破長蛇陣,砸傷新文禮,槍挑魏文通,氣走定彥平,大敗老楊林。應該說,這也是大隋靠山王自打出世以來,遭受到的最慘痛的失敗。

大隋三打瓦崗:第一次楊林慘敗,第二次邱瑞歸順,第三次來將更猛

而後,隋朝又派出了第二路征討瓦崗山的隊伍,這次帶隊的統帥是昌平王邱瑞,老王爺既是開隋九老之一,更是瓦崗主帥秦瓊秦叔寶的親姨父,再加上他這次來,帶的先鋒官是書中著名的大飯桶,穿著紙盔甲的宇文成祥。所以,瓦崗軍也不需要太多的高手,但憑著山上現成的一干名將——赤發靈官單雄信,大刀王君可,貼面判官尤俊達,勇三郎王伯當,神射將謝映登,小霸王翟讓等人,就可以輕鬆戰勝隋軍。但考慮到邱瑞和秦瓊的關係,兼之昌平王為人正直賢良,所以招募老將軍,才是瓦崗方面的主要目的。因此,通過活捉的宇文成祥,徐茂功使用計策,徹底逼反了邱瑞,第二路隋軍,就這樣歸順了瓦崗,大魔國的聲勢更加壯大。

大隋三打瓦崗:第一次楊林慘敗,第二次邱瑞歸順,第三次來將更猛

面對著前兩次的失敗,隋朝方面也覺得這種結果不可思議,因此,派出的第三路大軍,更加強勢神勇,因為這路大軍的先鋒官是堂堂的隋唐第三條好漢,屬於各路名將中,最頂尖級別的銀錘太保裴元慶。掄起裴三公子的實力,不要說是瓦崗軍了,就連大隋內部,都是有資格排名第一的,因為公認的第二傑宇文成都,無論是力氣還是心眼,似乎都比裴元慶略差一點,兼之裴元慶更加年輕有潛力,所以在不少評書版本中,對於裴元慶和宇文成都的排名關係,做出了一個總結,叫“三傑篡二傑”,或者“三傑倒反第二傑”。

大隋三打瓦崗:第一次楊林慘敗,第二次邱瑞歸順,第三次來將更猛

那麼,裴元慶既然真厲害,為什麼隋軍三打瓦崗山還是失敗了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支軍隊的主帥並非裴元慶的父親,裴仁基。而是宇文化及的親信,打仗不行,扯淡在行,更惦記著剋扣軍餉的混蛋元帥,張大賓。最後,裴元慶對張大賓的種種無恥行徑實在忍無可忍,一錘打死了他,接著又被徐茂功等人算計,不得不歸順瓦崗,裴元慶的姐姐,還成了程咬金的夫人,有了裴氏家族這麼可靠的支持,瓦崗軍的實力更是大漲。雖然這些故事,不可能是隋朝和瓦崗山之間真正的歷史,但這些故事也證明了一個道理:好鼓敲到點上,好人用到節骨眼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