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的家庭生活-读《我们仨》

每个阶段读书的心境是不一样的,现如今刚参加工作每天想的都是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买下《我们仨》这本书也只是因为当时在光谷书店排队付费时,它恰好躺在推荐书架上,封面做的很简洁雅致,就想着买回来翻翻,今天总算读完了,喟叹人生境界差距之大。

文化人的家庭生活-读《我们仨》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杨绛先生在此书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琐碎日常,一家三口都是超脱凡人的学者,书中有一段,当时读到时,我立马拍给我女朋友看,是这样的一段话“我和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bon"的读音。我说他的口音带乡音。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我也尽力伤他。然后我请同船的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夫人贡缎。她说我对、他错。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钟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杨绛先生出国的时候和我也是差不多的年纪,我和我的女朋友也会时不时的吵架,内容却总是局限于晚上吃什么。或许就像马洛斯需求理论吧,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都出自望族,自然会境界高。但是在书中除了展示了俩个可爱的不会做饭,时常迷路的大少爷大小姐外。我也读到了一个坚韧刚毅的杨先生。

先生早年是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有一段话,是说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我接了另一个工作,做工部局半日小学的代课教师,薪水不薄,每月还有三斗白米,只是校址离家很远,我饭后赶去上课,困得在公交车上直打盹儿。我业余编写剧本。《称心如意》上演,我还在做小学教师呢。”在困境中的仍然不忘治学,也就是为什么会被称为大家的原因吧。至于新中国建立后,先生经历的困苦生活,先生自己有段话“郑振铎先生、吴晗同志,都曾劝我们安心等待解放,共产党是重视知识分子的。但我们也明白,对国家有用的是科学家,我们却是没用的知识分子。我们如要逃跑,也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 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是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杨先生把《我们仨》分成了三段“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第一次看《围城》时虽是在高中时,但是还是觉着得是一多有趣的人才能写这样有趣的书,和钟书一起生活的杨先生一定是充满幸福的。写就本书的杨先生时年已近晚年,言语间的恬淡仿佛是一位慈祥的夫人在冬日的炉火旁,给你暖一盏茶,娓娓道来。全文你看不到抱怨,先丧女后嗓夫,短短一年多要经历这么多,让先生也发出“我清醒地的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文化人的家庭生活-读《我们仨》

杨绛一家三口

世间好物不尖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

文化人的家庭生活里,或许阿媛和钱打趣也会用英文吧,从三里河的家再到客栈,哪里又是归处呢,美好的一家也不会有永恒,留下独身的杨先生一人被我们这些凡人尊称一句“先生”,向来淡薄这些的先生们到头来怀念的不是某部戏,某个自己投入无限精力的集子,最终还是家人。

尘归尘,土归土,让往生者安宁,让在世者重获解脱。

文化人的家庭生活-读《我们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