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的家庭生活-讀《我們仨》

每個階段讀書的心境是不一樣的,現如今剛參加工作每天想的都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買下《我們仨》這本書也只是因為當時在光谷書店排隊付費時,它恰好躺在推薦書架上,封面做的很簡潔雅緻,就想著買回來翻翻,今天總算讀完了,喟嘆人生境界差距之大。

文化人的家庭生活-讀《我們仨》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

楊絳先生在此書中,給我們展示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瑣碎日常,一家三口都是超脫凡人的學者,書中有一段,當時讀到時,我立馬拍給我女朋友看,是這樣的一段話“我和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曾吵過一架。原因只為一個法文"bon"的讀音。我說他的口音帶鄉音。他不服,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我也盡力傷他。然後我請同船的一位能說英語的法國夫人貢緞。她說我對、他錯。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鍾書輸了,當然也不開心。“楊絳先生出國的時候和我也是差不多的年紀,我和我的女朋友也會時不時的吵架,內容卻總是侷限於晚上吃什麼。或許就像馬洛斯需求理論吧,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都出自望族,自然會境界高。但是在書中除了展示了倆個可愛的不會做飯,時常迷路的大少爺大小姐外。我也讀到了一個堅韌剛毅的楊先生。

先生早年是過著富足的生活,但是有一段話,是說先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事情。“我接了另一個工作,做工部局半日小學的代課教師,薪水不薄,每月還有三鬥白米,只是校址離家很遠,我飯後趕去上課,困得在公交車上直打盹兒。我業餘編寫劇本。《稱心如意》上演,我還在做小學教師呢。”在困境中的仍然不忘治學,也就是為什麼會被稱為大家的原因吧。至於新中國建立後,先生經歷的困苦生活,先生自己有段話“鄭振鐸先生、吳晗同志,都曾勸我們安心等待解放,共產黨是重視知識分子的。但我們也明白,對國家有用的是科學家,我們卻是沒用的知識分子。我們如要逃跑,也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 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是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

楊先生把《我們仨》分成了三段“我們倆老了”、“我們仨走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第一次看《圍城》時雖是在高中時,但是還是覺著得是一多有趣的人才能寫這樣有趣的書,和鍾書一起生活的楊先生一定是充滿幸福的。寫就本書的楊先生時年已近晚年,言語間的恬淡彷彿是一位慈祥的夫人在冬日的爐火旁,給你暖一盞茶,娓娓道來。全文你看不到抱怨,先喪女後嗓夫,短短一年多要經歷這麼多,讓先生也發出“我清醒地的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文化人的家庭生活-讀《我們仨》

楊絳一家三口

世間好物不尖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

文化人的家庭生活裡,或許阿媛和錢打趣也會用英文吧,從三里河的家再到客棧,哪裡又是歸處呢,美好的一家也不會有永恆,留下獨身的楊先生一人被我們這些凡人尊稱一句“先生”,向來淡薄這些的先生們到頭來懷念的不是某部戲,某個自己投入無限精力的集子,最終還是家人。

塵歸塵,土歸土,讓往生者安寧,讓在世者重獲解脫。

文化人的家庭生活-讀《我們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