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辅佐了清太祖、太宗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何到康熙时就叛变了?

这个问题有点幼稚。虽然历史事实证明:一个人的野心是伴随实力的增长而逐渐凸显的。但是鳌拜“叛变”从何说起?与其说“叛变”,不如说是权力的增长阻碍了一个新生代皇帝的集权之路。鳌拜与康熙之间关系的破裂,主要反应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

鳌拜的权力之路,要从他的起家史来看。

鳌拜身份显贵,战功赫赫。

鳌拜是满族镶黄旗人,姓瓜尔佳氏,其祖父索果尔是苏完部落首领,在1583年率其子费英东前来归附努尔哈赤,远在”从龙入关”之前,因此瓜分胜利果实后所获地位尊贵。鳌拜是费英东的侄子,费英东在满人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至到晚清一些瓜尔佳氏后代对自己满人身份进行认同时,也会以追溯到祖先费英东为荣。

可以说,费英东是其家族中最功勋卓著者,是努尔哈赤时期的“五大臣”之一。但鳌拜虽承荫其祖先,本身也有胆识过人之处,在皇太极时期他就屡建战功,被赐号“巴图鲁”。

鳌拜辅佐了清太祖、太宗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何到康熙时就叛变了?

崇德八年(1643),鳌拜随从贝勒呵巴泰打败了明守关将领,晋升三等昂帮章京。

明朝天启年,辽东失陷后金,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与关外宁锦一线军队形成互为犄角之势,以牵制后金兵力。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皮岛一直是插在后金政权心里的一根刺。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命贝子硕托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将十攻打皮岛。硕讬久攻不下,之后皇太极又命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征军中,在战争过程中,鳌拜拼死杀敌、英勇无畏,立下战功。

顺治三年(1646),鳌拜跟从肃亲王豪格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先锋军。可见鳌拜一身为大清朝立下赫赫战功,这是他后来成为四大辅政之首辅的资历辅助的结果。

站对位,是政治成功的重要基石。

鳌拜最终权倾朝野,与皇太极去世后,在有关帝位继承争夺战中的站位分不开。

崇德八年的八月初九日,皇太极驾崩,由于他身前并未酌定人选,死后酿成一场关于皇位的明争暗斗。争夺皇位的几个重要人选包括了礼亲王代善、皇太极的七个儿子,以及代表两白旗的多尔衮。最终,候选人焦点落在了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身上。

皇太极生前只掌握正黄、镶黄与正蓝三旗,自然是拥立作为子嗣的豪格。而鳌拜作为镶黄旗护军统领手握重兵,成为这场皇位之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与两黄旗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为帝。

鳌拜辅佐了清太祖、太宗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何到康熙时就叛变了?

《清史稿》记载,在八月十四日这天,崇政殿上明争暗斗,形成剑拔弩张之势。鳌拜首提立皇子,之后代善发言,也提出立皇子豪格,这样豪格便作为首提的帝位继承人,占了先机。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豪格最终落选,其后这成为鳌拜与多尔衮结怨的重要因素。

福临继位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手握军政大权,开始对豪格一派打击报复。在豪格率兵征讨张献忠过程中,多尔衮以豪格随军参领谎报军功大做文章,拿鳌拜开刀,认为是鳌拜督管不力导致。之后又重提鳌拜密谋立豪格为帝一事,大逆不道,意图治鳌拜死罪。

顺治五年(1648),又有人检举鳌拜擅自调拨护军给遏必隆守门,多尔衮欲治其死罪,得顺治袒护,才捡回性命。随后11月,鳌拜被驱逐出京城,往大同驻防。

多尔衮去世,成为鳌拜命运的转折点。

亲顺治七年(1650),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病逝,福临亲政,追论多尔衮“逆谋”大罪,削爵没籍,惩治党羽。多尔衮生前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为敌,迫使济尔哈朗失去摄政之权,为此怀恨在心。多尔衮死后,作为被其多次打击对象的鳌拜,成为济尔哈朗擢拔对象。

因此,在顺治皇帝亲政后,鳌拜被授为议政大臣,累进二等公,予世袭,并擢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傅兼太子太傅。

鳌拜辅佐了清太祖、太宗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何到康熙时就叛变了?

鳌拜掌权与八旗制度亦有关。

1661年,顺治驾崩,鳌拜与索尼(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同为四大辅政大臣,以辅佐仅六岁的康熙。鳌拜等人非为宗室,如何能执掌大权,主宰国家命运呢?

除了这几位辅政大臣的个人资历外,与八旗制度变化也有关系。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到皇太极、顺治时已不同以往,皇帝亲管“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这三旗地位尊贵,是下五旗无法与之抗衡的。

这四个辅政大臣,索尼虽有军功,资格老,但是年事已高,常年沉珂缠身,没有什么作为(顺治十八年,苏尼辅政时已六十一岁)。遏必隆军功较少,又没什么能力,遇事软弱无能。而苏克萨哈是以背叛原主获得提升的新进之臣,根基不深,威望不高。只有鳌拜,有军功、有资格、有人脉、有资源,因此实权其实落入鳌拜之手,孝庄对这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

鳌拜手握大权,是得到了孝庄太后支持。

鳌拜能走上人生最高峰,背后如果没有孝庄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济尔哈朗在给多尔衮定“谋逆”大罪后,将多尔衮母子并妻所得恩典悉数追回,并将其亲信大臣何洛会、冷僧机等人斩杀,以致被株连革职、查杀之人数不胜数。

而济尔哈朗一派则大都获得提升,如索尼被从昭陵召回,升为议政大臣。遏必隆、鳌拜苏克萨哈都被擢提为领侍卫内大臣。但济尔哈朗也不久于人世,在顺治十二年(1655)病死。此后顺治于正值二十四岁的盛年时,轰然驾崩。

顺治临死前,想立次子福全,但孝庄文皇后力主玄烨,玄烨即位一切事宜,都是孝庄的安排;而任命鳌拜等四位为辅政大臣自然也是孝庄的主意。

孝庄的安排定然有自己的打算,既饱含反对多尔衮任意所为的深意,也有方便自己幕后操纵朝政的意图。且这四个辅政大臣,无一宗室成员,不具备争夺皇权的资格。而鳌拜在辅政期间,对于朝纲大计也唯孝庄是从,并无悖逆之处。

鳌拜辅佐了清太祖、太宗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何到康熙时就叛变了?

鳌拜与康熙关系的破裂,是在康熙长大之后。

事实证明,鳌拜在康熙亲政前,并无违逆孝庄意愿的地方,孝庄支持康熙除掉鳌拜,只能从玄烨欲加强君权独裁的心理去探寻。

康熙六年,鳌拜等人奏请康熙亲政。七月初七,康熙御驾太和殿,宣布躬亲大政。七月十三日,苏克萨哈最早奏称自己“才庸识浅”,请求退让守陵。索尼前已因年迈沉珂,无保权野心。但鳌拜、遏必隆是不同想法,却乘机诬陷、举发苏克萨哈,说苏克萨哈不以皇帝亲政为喜,甚至口出悖言。其实苏克萨哈虽对康熙亲政有所不满,但只想急流勇退,没有贪位争权野心。然而鳌拜、遏必隆自个贪权,反使苏克萨哈一族遭受灭顶之灾,实属用心险恶。

可见鳌拜被擒的主要原因,是他贪恋权力,对皇权形成了威胁。

另外康熙帝亲政后,鳌拜也做了许多出格事,如康亲王杰书说他非正直之臣,私自议定朝事然后再执行。并常传唤部院启奏官会同商议,使用康熙亲政之前许多司空见惯的手法。这当然是长大后的康熙所不能容忍的,可以说除掉鳌拜是康熙与孝庄共同的决定,涉及到君权与相权之争。

另外,鳌拜是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有人研究认为鳌拜在辅政期间延续太祖、太宗遗制,调整满汉关系,并整顿吏治,是有一定作为的。也有人认为鳌拜继承旧制,扰乱纲纪,倒行逆施,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与发展。亦有人表明,鳌拜辅政期间,残酷制造了一系列冤案,如因内大臣费扬古与鳌拜有间隙,他竟借口费扬古之子倭赫擅乘御马和用御弓射鹿,将倭赫等四名侍卫斩杀于市。

鳌拜辅佐了清太祖、太宗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何到康熙时就叛变了?

智擒鳌拜展现康熙少年胆识。

康熙八年(1669)五月,玄烨召集索尼儿子,吏部右侍郎索额图入宫,谋划擒捉鳌拜之计,并组织、训练了一支能为皇帝拼死效忠的少年亲信卫队。一日,康熙单独召见鳌拜,乘其不备,将其擒拿,送入大狱,交由议政王大臣严加勘问。金庸《鹿鼎记》中对擒拿鳌拜一事描述色生动形象,成为证明圣祖康熙帝胆略过人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鳌拜辅佐了清太祖、太宗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何到康熙时就叛变了?

之后,议政王大臣拟结罪名十三条,将其革职,判处斩立决;其兄弟子侄一概获斩,家产籍没。然后康熙以仁心治天下,念及曾事太宗、世祖两朝,不忍加诛,改为拘禁。其子亦免死拘禁。不久,鳌拜即死于幽所,一代权臣就此殒命。

总之,一个历史人物的命运与当时政治环境分不开,前半生权倾朝野,然而不思变化,成为君权羁绊,当然要除之而后快。

鳌拜只是权欲熏心,至于“叛变”一词需谨慎使用。这也告诉我们,在政坛上识时务者方为俊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