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輔佐了清太祖、太宗和順治三代帝王,為何到康熙時就叛變了?

這個問題有點幼稚。雖然歷史事實證明:一個人的野心是伴隨實力的增長而逐漸凸顯的。但是鰲拜“叛變”從何說起?與其說“叛變”,不如說是權力的增長阻礙了一個新生代皇帝的集權之路。鰲拜與康熙之間關係的破裂,主要反應了皇權與相權之間矛盾。

鰲拜的權力之路,要從他的起家史來看。

鰲拜身份顯貴,戰功赫赫。

鰲拜是滿族鑲黃旗人,姓瓜爾佳氏,其祖父索果爾是蘇完部落首領,在1583年率其子費英東前來歸附努爾哈赤,遠在”從龍入關”之前,因此瓜分勝利果實後所獲地位尊貴。鰲拜是費英東的侄子,費英東在滿人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至到晚清一些瓜爾佳氏後代對自己滿人身份進行認同時,也會以追溯到祖先費英東為榮。

可以說,費英東是其家族中最功勳卓著者,是努爾哈赤時期的“五大臣”之一。但鰲拜雖承蔭其祖先,本身也有膽識過人之處,在皇太極時期他就屢建戰功,被賜號“巴圖魯”。

鰲拜輔佐了清太祖、太宗和順治三代帝王,為何到康熙時就叛變了?

崇德八年(1643),鰲拜隨從貝勒呵巴泰打敗了明守關將領,晉升三等昂幫章京。

明朝天啟年,遼東失陷後金,明將毛文龍率軍退守皮島,與關外寧錦一線軍隊形成互為犄角之勢,以牽制後金兵力。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皮島一直是插在後金政權心裡的一根刺。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命貝子碩託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將十攻打皮島。碩託久攻不下,之後皇太極又命英郡王阿濟格接手,鰲拜從徵軍中,在戰爭過程中,鰲拜拼死殺敵、英勇無畏,立下戰功。

順治三年(1646),鰲拜跟從肅親王豪格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成為鎮壓農民起義的先鋒軍。可見鰲拜一身為大清朝立下赫赫戰功,這是他後來成為四大輔政之首輔的資歷輔助的結果。

站對位,是政治成功的重要基石。

鰲拜最終權傾朝野,與皇太極去世後,在有關帝位繼承爭奪戰中的站位分不開。

崇德八年的八月初九日,皇太極駕崩,由於他身前並未酌定人選,死後釀成一場關於皇位的明爭暗鬥。爭奪皇位的幾個重要人選包括了禮親王代善、皇太極的七個兒子,以及代表兩白旗的多爾袞。最終,候選人焦點落在了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身上。

皇太極生前只掌握正黃、鑲黃與正藍三旗,自然是擁立作為子嗣的豪格。而鰲拜作為鑲黃旗護軍統領手握重兵,成為這場皇位之爭中的核心人物之一,與兩黃旗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為帝。

鰲拜輔佐了清太祖、太宗和順治三代帝王,為何到康熙時就叛變了?

《清史稿》記載,在八月十四日這天,崇政殿上明爭暗鬥,形成劍拔弩張之勢。鰲拜首提立皇子,之後代善發言,也提出立皇子豪格,這樣豪格便作為首提的帝位繼承人,佔了先機。

然而由於多種原因導致豪格最終落選,其後這成為鰲拜與多爾袞結怨的重要因素。

福臨繼位後,多爾袞成為攝政王,手握軍政大權,開始對豪格一派打擊報復。在豪格率兵征討張獻忠過程中,多爾袞以豪格隨軍參領謊報軍功大做文章,拿鰲拜開刀,認為是鰲拜督管不力導致。之後又重提鰲拜密謀立豪格為帝一事,大逆不道,意圖治鰲拜死罪。

順治五年(1648),又有人檢舉鰲拜擅自調撥護軍給遏必隆守門,多爾袞欲治其死罪,得順治袒護,才撿回性命。隨後11月,鰲拜被驅逐出京城,往大同駐防。

多爾袞去世,成為鰲拜命運的轉折點。

親順治七年(1650),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病逝,福臨親政,追論多爾袞“逆謀”大罪,削爵沒籍,懲治黨羽。多爾袞生前與鄭親王濟爾哈朗為敵,迫使濟爾哈朗失去攝政之權,為此懷恨在心。多爾袞死後,作為被其多次打擊對象的鰲拜,成為濟爾哈朗擢拔對象。

因此,在順治皇帝親政後,鰲拜被授為議政大臣,累進二等公,予世襲,並擢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傅兼太子太傅。

鰲拜輔佐了清太祖、太宗和順治三代帝王,為何到康熙時就叛變了?

鰲拜掌權與八旗制度亦有關。

1661年,順治駕崩,鰲拜與索尼(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同為四大輔政大臣,以輔佐僅六歲的康熙。鰲拜等人非為宗室,如何能執掌大權,主宰國家命運呢?

除了這幾位輔政大臣的個人資歷外,與八旗制度變化也有關係。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到皇太極、順治時已不同以往,皇帝親管“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這三旗地位尊貴,是下五旗無法與之抗衡的。

這四個輔政大臣,索尼雖有軍功,資格老,但是年事已高,常年沉珂纏身,沒有什麼作為(順治十八年,蘇尼輔政時已六十一歲)。遏必隆軍功較少,又沒什麼能力,遇事軟弱無能。而蘇克薩哈是以背叛原主獲得提升的新進之臣,根基不深,威望不高。只有鰲拜,有軍功、有資格、有人脈、有資源,因此實權其實落入鰲拜之手,孝莊對這一點是再清楚不過的。

鰲拜手握大權,是得到了孝莊太后支持。

鰲拜能走上人生最高峰,背後如果沒有孝莊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濟爾哈朗在給多爾袞定“謀逆”大罪後,將多爾袞母子並妻所得恩典悉數追回,並將其親信大臣何洛會、冷僧機等人斬殺,以致被株連革職、查殺之人數不勝數。

而濟爾哈朗一派則大都獲得提升,如索尼被從昭陵召回,升為議政大臣。遏必隆、鰲拜蘇克薩哈都被擢提為領侍衛內大臣。但濟爾哈朗也不久於人世,在順治十二年(1655)病死。此後順治於正值二十四歲的盛年時,轟然駕崩。

順治臨死前,想立次子福全,但孝莊文皇后力主玄燁,玄燁即位一切事宜,都是孝莊的安排;而任命鰲拜等四位為輔政大臣自然也是孝莊的主意。

孝莊的安排定然有自己的打算,既飽含反對多爾袞任意所為的深意,也有方便自己幕後操縱朝政的意圖。且這四個輔政大臣,無一宗室成員,不具備爭奪皇權的資格。而鰲拜在輔政期間,對於朝綱大計也唯孝莊是從,並無悖逆之處。

鰲拜輔佐了清太祖、太宗和順治三代帝王,為何到康熙時就叛變了?

鰲拜與康熙關係的破裂,是在康熙長大之後。

事實證明,鰲拜在康熙親政前,並無違逆孝莊意願的地方,孝莊支持康熙除掉鰲拜,只能從玄燁欲加強君權獨裁的心理去探尋。

康熙六年,鰲拜等人奏請康熙親政。七月初七,康熙御駕太和殿,宣佈躬親大政。七月十三日,蘇克薩哈最早奏稱自己“才庸識淺”,請求退讓守陵。索尼前已因年邁沉珂,無保權野心。但鰲拜、遏必隆是不同想法,卻乘機誣陷、舉發蘇克薩哈,說蘇克薩哈不以皇帝親政為喜,甚至口出悖言。其實蘇克薩哈雖對康熙親政有所不滿,但只想急流勇退,沒有貪位爭權野心。然而鰲拜、遏必隆自個貪權,反使蘇克薩哈一族遭受滅頂之災,實屬用心險惡。

可見鰲拜被擒的主要原因,是他貪戀權力,對皇權形成了威脅。

另外康熙帝親政後,鰲拜也做了許多出格事,如康親王傑書說他非正直之臣,私自議定朝事然後再執行。並常傳喚部院啟奏官會同商議,使用康熙親政之前許多司空見慣的手法。這當然是長大後的康熙所不能容忍的,可以說除掉鰲拜是康熙與孝莊共同的決定,涉及到君權與相權之爭。

另外,鰲拜是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有人研究認為鰲拜在輔政期間延續太祖、太宗遺制,調整滿漢關係,並整頓吏治,是有一定作為的。也有人認為鰲拜繼承舊制,擾亂綱紀,倒行逆施,嚴重影響社會安定與發展。亦有人表明,鰲拜輔政期間,殘酷製造了一系列冤案,如因內大臣費揚古與鰲拜有間隙,他竟藉口費揚古之子倭赫擅乘御馬和用御弓射鹿,將倭赫等四名侍衛斬殺於市。

鰲拜輔佐了清太祖、太宗和順治三代帝王,為何到康熙時就叛變了?

智擒鰲拜展現康熙少年膽識。

康熙八年(1669)五月,玄燁召集索尼兒子,吏部右侍郎索額圖入宮,謀劃擒捉鰲拜之計,並組織、訓練了一支能為皇帝拼死效忠的少年親信衛隊。一日,康熙單獨召見鰲拜,乘其不備,將其擒拿,送入大獄,交由議政王大臣嚴加勘問。金庸《鹿鼎記》中對擒拿鰲拜一事描述色生動形象,成為證明聖祖康熙帝膽略過人的膾炙人口的故事。

鰲拜輔佐了清太祖、太宗和順治三代帝王,為何到康熙時就叛變了?

之後,議政王大臣擬結罪名十三條,將其革職,判處斬立決;其兄弟子侄一概獲斬,家產籍沒。然後康熙以仁心治天下,念及曾事太宗、世祖兩朝,不忍加誅,改為拘禁。其子亦免死拘禁。不久,鰲拜即死於幽所,一代權臣就此殞命。

總之,一個歷史人物的命運與當時政治環境分不開,前半生權傾朝野,然而不思變化,成為君權羈絆,當然要除之而後快。

鰲拜只是權慾薰心,至於“叛變”一詞需謹慎使用。這也告訴我們,在政壇上識時務者方為俊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