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自费出书 想让后辈读到正能量

七旬老人自费出书 想让后辈读到正能量


七旬老人自费出书 想让后辈读到正能量

电脑桌面前老人正在修改稿件。



七旬老人自费出书 想让后辈读到正能量


七旬老人自费出书 想让后辈读到正能量


作者(左)请郭汝瑰为《黄埔英杰袁镜铭》题写书名。 老人展示这些年来收到的回信。

老人坐在电脑桌前,戴着眼镜,双眼凝视前方,握着鼠标的右手不时移动。

也许是电脑有些旧了,也许是老人年岁大了,他的动作并不大顺畅,但他仍仔仔细细操作着。午后的阳光穿过书房打在老人身上,他并没有察觉,但这一幕温暖又美好。

老人名叫周安乐,今年73岁,他正在校审新书,想赶在6月底之前推出来。

爱好写作想将家族前辈写成书

周安乐,1944年出生于璧山大路。小时候,因为家里条件并不好,周安乐没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上初中时,他就表现出对文学的特别爱好。那时,在璧山农中念中学的周安乐主动承担起了办好班里黑板报的任务。也是在那时候练就了一手好字,即便年逾古稀,周安乐的字迹依然遒劲有力。

1966年,周安乐成家了,婚后的日子让他过上了不同的生活。

“那时候常听见老婆家里的人念叨重庆袁琦(袁镜铭),说他是有名的地下党员。”周安乐告诉记者,当时听到老婆和家人常念叨,说袁镜铭是老婆的外公,是著名的地下党。听得多了,有一天就突发奇想,自己笔杆子还不错,为什么不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呢?或者干脆把他的事迹写成书。

当这个念头在周安乐的脑海中不断闪现时,他决定要做些什么。但当时关于这位家族前辈的资料非常有限,创作不知如何下手。

家里人成了周安乐最大的访问对象。以前,听家人摆谈这位前辈时,倒没听进去多少,这一次,他缠着家里人多摆一些再多些。

四处走访联系69位故友得资料

周安乐得知袁琦毕业于黄埔军校,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采访黄埔军校的毕业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物资匮乏的年代,怎么才能联系到这些人?周安乐想到了两个办法,重庆四川一带距离不算太远,他都走一一走访,其余的采取书信的形式了解。

“他们都很热情,把自己对袁琦所知的都告诉了我。”周安乐说,着手了解前辈的日子是一段艰苦的岁月,却也充满了意义,看着从全国各地汇来的书信,周安乐说,他对这位前辈的了解就又更深入了一点。

至今,周安乐仍记得袁琦的铜梁老乡、著名红色特工郭汝瑰曾高度评价袁琦,说他是一位一心为革命敢说敢干敢闯的共产党员。这让周安乐更加坚定了要把袁琦的故事出版成书。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周安乐先后走访或者书信联系四川、湖南等全国各地,书信往来多达69位故友,收集到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1995年,周安乐的《黄埔英杰袁镜铭》出版,全书共出版2000本,在全国各新华书店发行。

退休后仍着迷于研究前辈事迹

书已发行,按理说,周安乐的心愿已了。但这些年来,周安乐并没有放弃对这位家族前辈的研究,“研究他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每次在外摆谈,遇上有关这位前辈的事情,周安乐总会拿出笔记下来,还要求别人“再说一点有关他的事迹。”

“我总觉得第一本书写得不够翔实,还可以更完善,更丰富。”这些年来,周安乐常常把之前与袁琦黄埔军校战友的书信往来拿出来仔细品读,在这些字里行间,他每次总能寻找到更多的新信息,获得灵感。

退休后,当同龄人都忙着带孙子、四处旅游的时候,周安乐还是一头扎在书稿里。

“都习惯了,这是他的愿望,我们尊重她。”周安乐的爱人说,这些年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模式。

此外,也因为第一本书的发行,周安乐也从博物馆、相关政府等获得了更多关于袁琦的资料,这些让周安乐着迷,他说,总有一股魔力推着自己,让自己要把前辈的事迹更完善。

5月27日,记者见到周安乐时,正在电脑前核对书稿,他说想在6月底之前完成书稿校审,争取尽早把这版发行出来。

希望办个人展让后辈参观学习“你看,这些都是和前辈的校友通信的信件。”5月27日,周安乐把与黄埔军校袁琦校友的书信往来一一展开给记者看,随后又小心翼翼地收拣起来,生怕弄坏。

书信的另一边还有两本华韵集,这是周安乐退休后所写的旅行游记。但周安乐说,在他看来,这些书稿更为珍贵。

因为周安乐的心里还有一个隐隐的梦想,他想办个个人展。

“我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革命先烈的事迹。”说起想办个展的初衷,周安乐如是表示。在研究老前辈的这些年,周安乐也受到很大的感染,他说革命人的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极其需要的。

周安乐说,他希望在个人展上把老前辈的相关资料、照片、勋章等都一并展出,也可以让后辈们见识见识。

周安乐希望这个个展能够早一天实现,也算是感谢妻子这些年来对自己一直的支持。

新闻面对面

记者:为什么想到写袁琦的故事?

周安乐:刚开始是因为家里人常念叨,而自己刚好也喜欢写作,想练练。后来陆陆续续写了20多年,都成一种习惯了。

记者:创作中遇到哪些困难?

周安乐:虽然他是地下党员,也是烈士,但因为历史原因,在重庆知晓度不高,给很多情况证实带来了困难。

记者:第一本书出版后为什么还想到再出版?

周安乐:退休后也一直在研究、重读书稿,发现当年很多内容并不完善,前辈身上还有很多故事未发掘。

记者:为什么想办个人展呢?

周安乐:我觉得前辈身上有很多正能量的东西值得今天的人学习,现代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无法体会历史时代的艰苦岁月,个人展能让更多人知晓、学习。

本报记者 张小林

七旬老人自费出书 想让后辈读到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