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鐵越多越擁擠

為什麼地鐵越多越擁擠

北京近年來為了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大力修建地鐵,在2000年時,北京還只有1號線和2號線兩條線路,運營里程不過54千米,每日的客流量只有120萬人次。而現在,不算還在建設和規劃中的,北京市區的地鐵線路就多達10條,郊區也有5條之多,運營里程增加了近10倍。

可是,地鐵雖然越修越多,地鐵本身卻也越來越擁擠,對緩解地面交通所起的作用似乎微乎其微。為什麼地鐵越建越多,公共交通卻越來越擠呢?

地鐵吸引了人們坐地鐵

其實這麼多乘坐地鐵的人都是被供給激發出來需求的。回想10年前,那時候北京的公共交通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因此人們基本都是選擇就近上學或是工作,很少有人從房山或是昌平跑到西城東城來上班。這樣一來,人們對於地鐵的需求並不大。

為了緩解公交系統的壓力,政府部門又開始規劃修建更便捷、更快速的地鐵線路。地鐵進一步縮短了城南城北的時間距離,原本兩三個小時的公交路程,地鐵只需要1個多小時,很多人選擇在城南居住,城北上班,需求量被徹底激發出來了。隨著地鐵網越修越多,人們不僅城南城北隨便跑,而且無論城區、近郊還是遠郊都可以通達。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在房價較便宜的郊區居住而坐地鐵到工資水平較高、教學質量較好的市中心工作和學習。

為什麼地鐵越多越擁擠

被供給創造的需求

早在200多年前,法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薩伊就提出了“供給能創造自己的需求”的觀點。他注意到,生產活動每產出一種新的產品,就會帶動起這種產品生產銷售等一系列產品的生產與需求,而這些生產與銷售,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反過來又能拉動新生產品的需求。

20世紀3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需求能夠創造出自己的供給,這有點像我們說的,有什麼樣的需求就會出現什麼樣的產品供給。據此他提出,在需求不足時,應當由政府採取措施來刺激需求,而隨著投資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費也將增加,經濟就可以穩定地增長。人們在很長時間裡以為凱恩斯和薩伊兩個人的理論南轅北轍,但仔細品味他們的理論,其實是同出一源。其實修建地鐵就是由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從而激發需求的好例子,當地鐵網越來越密集,人們大範圍活動的需求就被不斷激發出來,於是,地鐵就越來越擁擠,陷入了“交通越方便就越擁擠”的怪圈。

為什麼10年前沒有四通八達的地鐵線路,人們也能按部就班地過日子呢?這是因為當時人們還沒有體會過地鐵給他們帶來的便捷,生活也並不依賴於它,因此並沒有對它有過於迫切的需求。

為什麼地鐵越多越擁擠

越便捷,越繁複

設想有一天,如果像北京、上海這樣地鐵網絡密集的大都市,突然地鐵全面癱瘓,會是什麼情況?人們為了上班、赴約,紛紛開起私家車、擠上公交車,全市所有公交都投入運營也滿足不了蜂擁而來的人潮,而全市所有的要道似乎都成了停車場,密密麻麻擠滿了挪不動的汽車——一旦沒有了地鐵,似乎整個城市都癱瘓了。

因為有了地鐵,我們加開了一條條新的公交線路,要將新建的地鐵站與其他站點連接起來,增加了地面交通的壓力;城郊通往市區的地鐵開通了,換乘車站的客流壓力驟增,人們只得規劃新的線路減輕換乘點的壓力;地鐵站附近興建起了一個個新的商業中心,吸引大量的人流來到這裡,從而使得地鐵的壓力更大……

實際上,地鐵的怪圈是我們現代社會的一個縮影,現代社會為人類創造了很多便捷的生活方式,但卻使社會運轉系統日益複雜,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系統就瀕臨崩潰,從這個角度看,現代社會其實就只是個無比脆弱的社會。

刊登於《意林》2013年第20期目錄列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