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實施“三舊”改造71.2萬畝!權威部門詳解廣東舊改新趨勢

已实施“三旧”改造71.2万亩!权威部门详解广东旧改新趋势

今年初出臺的《粵灣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的基本原則,並明確提出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促進大灣區可持續發展。”當前,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珠三角作為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經濟引擎和支撐大灣區發展的重要載體空間,在全國乃至全球聚集的眼光也越來越多。

記者此前從省自然資源廳瞭解到,廣東“三舊”改造在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拓寬建設用地空間、促進節約集約用地和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2008年至今年一季度末,廣東累計投入“三舊”改造資金1.42萬億元,實施改造項目11248個,面積71.2萬畝,其中已完成改造項目6808個,面積41.15萬畝,節約土地約18.34萬畝,節地率達到44.56%。隨著“三舊”改造進入深水期、攻堅期,推進難度越來越大,亟需藉助行業平臺在政策研究、項目對接及改造實效上尋求突破。為此,去年廣東成立了全國首個省級“三舊”改造協會。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陳光榮亦提出,希望該協會充分發揮政企溝通的橋樑紐帶作用,依託行業優勢、組織優勢、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認真研究分析行業發展形勢,及時收集行業內部的困難,為政府管理提供決策參考。要廣泛開展國內、國際業務交流合作,積極傳遞行業信息,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引進吸收國外先進理念和管理經驗,為會員單位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信息、搭建平臺。

我省當前的“三舊改造”主要有哪些模式,面臨著哪些新的趨勢和機遇?日前,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簡稱“相關負責人”)接受南方+記者專訪,就相關話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三舊”改造常見模式有三大類九小類

記者:目前“三舊”改造特別是舊村改造,主要有哪些模式?

相關負責人:從改造的實施主體來看,“三舊”改造常見模式可分為三大類九小類,第一大類是政府主導模式,分為:政府收儲、政府統租、綜合整治(政府出資)等三種模式;第二大類是政府和市場方合作模式,分為:以毛地出讓方式引入社會力量實施改造、土地整理等兩種模式;第三大類是市場方主導模式,分為:農村集體自行改造和合作改造、原土地使用權人自改、企業收購改造、連片改造中多個權利主體將房地產權益轉移至單一主體改造等四種模式。其中,舊村改造常涉及的模式有“政府主導”模式、“政府和市場合作改造”模式、“市場主導”模式幾種。

記者:政府主導模式有很多種,具體怎麼運作?

相關負責人:政府主導模式的主要方式有三種:一是政府收儲模式。指政府徵收、收購儲備土地並完成拆遷平整後出讓,由受讓人開發建設的情形。本質上是舊村與政府合作實施的一種改造模式,即政府選址建設安置房,在補償安置村民後,將原舊村用地收儲,再供應市場按照新的規劃用途實施建設,比如,早些年廣州官洲國際生物島上的官洲村、侖頭村的整村搬遷改造。二是政府統租模式,即政府下屬企業連片租賃農村集體的舊廠房用地並實施改造的情形。如廣佛商貿城項目大部分土地由政府項目公司(大瀝鎮政府組建項目公司——廣佛商貿城發展有限公司)以租賃的方式進行開發。三是綜合整治(政府出資)模式,即政府投資主導整治改造,不涉及拆除現狀建築及不動產權屬變動,整治工程內容主要包括完善小區公共配套設施、小區道路、園林綠化等。

已实施“三旧”改造71.2万亩!权威部门详解广东旧改新趋势

記者:政府和市場合作改造模式的主要流程是怎樣的?

相關負責人:舊村改造中,政府和市場合作改造主要採取土地整理模式,即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招標方式引入土地前期整理合作方,完成地上房屋拆遷和轉為國有建設用地手續後,交由政府以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土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取得出讓分成或返還物業,土地前期整理合作方按土地整理協議取得相應收益。

記者:市場主導模式主要有哪些?

相關負責人:舊村改造中的市場主導模式自行改造有村企合作模式和自行改造模式。一是村企合作改造模式,指政府依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申請將集體建設用地轉為國有建設用地,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開發企業合作實施改造的情形,通常將改造範圍的土地分成兩部分:復建安置地塊和融資地塊。前者用於建設村民的復建安置房,後者是開發商出資建設復建安置房而獲取的報酬,全部改造資金均由開發商支付。這種模式在舊村改造中較為常見。二是村集體自行改造模式,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申請將其名下的集體建設用地轉為國有建設用地,並以協議出讓方式將土地使用權出讓給其所屬的全資公司。實踐中純粹的自行改造比例較少。

鼓勵市場主體參與改造 與文旅融合發展

記者:在當前的環境下,城市更新出現了哪些新的趨勢?

相關負責人:目前主要有三方面的趨勢。一是通過微改造加強傳統文脈的保護和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微改造是在維持現狀建設格局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建築局部拆建、建築物功能置換、保留修繕,以及整治改善、保護、活化,完善基礎設施等辦法實施城市更新,深入挖潛“三舊”項目特別是舊村歷史文化底蘊,推動歷史風貌建築保護修繕,促進公共空間微更新,改善公共環境,提升社區業態。

二是促進舊廠房產業轉型升級,助力城市發展。通過劃定產業區塊線、提高工業用地用地指標等手段,保障“三舊”改造項目的產業空間,積極推動產業的規劃、引進、落地,提升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是進一步保障公共設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通過推行成片連片改造,有效落實規劃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要求,合理佈局、完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在省規定的“三舊”改造項目應將不少於15%的土地無償移交政府用於公共利益項目建設的基礎上,東莞市提出“拆三留一”,即拆除改造後應提供不少於三分之一的公共利益用地;深圳市探索在拆除重建類城市更新項目拆除範圍以外配套公共利益用地,由更新項目實施主體理順經濟關係,完成建築拆除,並無償移交國有,保障區域內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水平。

已实施“三旧”改造71.2万亩!权威部门详解广东旧改新趋势

記者:與文旅項目相結合的舊村改造近年受到的社會關注日益提升,如何評價這類改造在城市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相關負責人:文旅項目是目前舊村微改造常見的改造項目類型。對於未納入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的舊村,特別是不涉及文物建築、歷史建築保護的,在傳統風貌建築的活化利用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文旅項目可深入挖潛舊村的歷史文化底蘊,通常採用合理的功能置換、提升利用與更新活化,契合舊村改造提升歷史文化價值的特點與需求,因此成為舊村改造的一個熱點。

成功的“三舊”改造文旅項目在文化保護、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方面都會帶來積極效果。在文化保護方面有利於傳統建築、古村風貌、精神文化等的保護和傳承,使得原有文化價值得到充分的挖掘與發揮,並一定程度上得到弘揚;在社會效益方面,人居環境得到整治,改善民生;在經濟效益方面,通過活化利用,通過引入文創產業、經營性旅遊產業,提升經濟收入、促進經濟發展。

記者:那麼,在“三舊”改造中融入文旅項目,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相關負責人:我們主張,一是要“抽疏保舊”,避免大拆大建,要通過拆新保舊、局部修補、增加綠化等方式,將淹沒在諸多現代城中村建築中有價值的文物、建築等要素顯露出來,凸顯歷史建築風貌,將抽疏出來的空間進行環境整飾,形成一條文旅產業主線路。

二是要“完善配套”,應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如何完善配套設施,通過完成三線下地、雨汙分流、水電增容、種綠清流的市政大升級,不斷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三是要“適度開發”,應採取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模式,跳出單一的地產開發獲利模式,通過修繕、復建等方式,嚴格控制容積率、建築高度和密度,有效適度開發。

四是要“商業運作”,鼓勵市場主體參與改造,支持文化旅遊商業地產項目,在“商業”的基礎上附著“文化”與“旅遊”融入,走市場化之路。

已实施“三旧”改造71.2万亩!权威部门详解广东旧改新趋势

廣東“三舊”改造經典案例

當前,廣東“三舊”改造與文旅融合發展出現了哪些經典案例可以與業界分享? 據介紹,廣東省融合文旅元素的“三舊”改造項目,重視保留歷史建築與特色景觀,修復文保建築,保留原有街巷肌理,提升老區環境質量,通過引入新產業,促進改造區域產業多元化發展。以恩寧路(永慶坊)、黃埔古村、泮塘五約、麻涌鎮古梅鄉韻、東華里改造為例。

恩寧路改造

恩寧路誕生於1931年,被譽為“廣州最美老街”,薈聚西關騎樓建築的精髓。恩寧路採用“抽疏人口、改善環境、保護文化”的思路式對佔地面積約7000多平方方的危(舊)房進行微改造。恩寧路改造整體保留歷史建築與特色景觀,修復文保建築,提升老區環境質量。恩寧路特有的文化肌理和歷史建築,成為廣州市旅遊“新地標”,成為創客群體、文藝青年、白領階層、市民遊客匯聚的“打卡地”,同時吸引咖啡店、劇場、文創小店等業主,為該片區帶來新業態,促使產業多元化發展。二期改造已在籌備當中,將以國家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示範區的建設標準進行打造,對恩寧路片區已徵未拆和擬復建的7萬平方米房屋進行招商,擬將其打造成創意辦公區、濱水文化餐飲(酒吧)配套、時尚商業(體驗式)及綜合配套等西關歷史文化創意街區,預計總投資達10.7億。永慶片區微改造項目對原有建築物進行適度抽疏和修繕加固,加裝全新消防管網,更新全部老化電線,增設小型消防站和電房各1個,在整體保留歷史文物建築和街區特色風貌的同時植入了“創客小鎮”的新型創業模式,提升了建築安全性和街區整體環境,提高了房屋及商鋪租金收入,增加了公共休閒空間,拉動了片區及周邊消費需求,對荔灣區改善舊城區人居環境,推進基礎設施完善和公共服務設施全面提升有著積極意義,取得了“環境提升、文脈傳承、功能轉變、老城新生”的效果,為全省乃至全國曆史文化街區的活化利用樹立了典範。2018年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視察時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已实施“三旧”改造71.2万亩!权威部门详解广东旧改新趋势

黃埔古村

位於海珠區琶洲東南部,是一個獨具嶺南海洋文化特色的古老村落。保護整治前的黃埔古村歷史文化古建築破敗、亂搭亂建問題突出。黃埔古村改造土地18.6公頃。該項目實現房屋抽疏打通消防通道、完善交通系統、優化建築間距、美化空間形態,整飾加固居民房440多套共約15萬平方米,改造綠化景觀面積0.8萬平方米,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注重文化保護,建設北帝廟、黃埔公園2處公園,整治建設了7個水體,修繕古建11處、新建展覽館1座,復建仿古門樓1座等。通過經營生態觀光農業、餐飲食宿等旅遊行業,村民經濟收入逐步提高;引入藝術創作,發展創意產業,優化古村經濟結構。

泮塘五約改造

是舊城歷史文化類的微改造項目。泮塘位於荔灣區。現狀為古村落,內部道路狹窄,房屋多為老舊的平房。總用地面積約3.12公頃,其中涉及改造的建築面積約 1萬平方米。改造將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體現西關文化為特色,將泮塘村打造成嶺南園林式城市客廳。該改造項目將保留15處推薦文物線索,57間傳統風貌建築。改造後的泮塘將有望形成“荔灣湖、青磚屋、黑瓦頂、麻石道、古樹木、泮塘人”的田園式風光。

麻涌鎮古梅鄉韻

“古梅鄉韻”項目涉及東莞市麻涌鎮的麻一、麻二、麻三、麻四共四條村(社區),項目所在區域人文歷史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麻涌鎮先後投入2800萬元,通過連片整治、截汙清淤、生態修復等措施,以“古梅鄉韻、八景流芳”為主題,分三大板塊進行打造,建成了“古梅鄉韻”幸福村居項目,恢復了“麻涌八景”等特色景點。“古梅鄉韻”項目的成功,使麻涌鎮先後獲得了全國文明鎮、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鎮、全國綠化先進集體、省生態鎮、省園林城鎮、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珠三角最美生態鄉村、珠三角最美水鄉等稱號。

已实施“三旧”改造71.2万亩!权威部门详解广东旧改新趋势

東華里改造

祖廟東華里片區是佛山文物古蹟最密集、規模最大、傳統風貌最突出的歷史文化街區,片區內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改造前面臨著部分歷史文物建築保護缺失、規劃及建設水平落後等問題。2007年開始,項目以“毛地出讓,淨地移交”的方式引入社會力量實施改造,通過制定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等方式強化歷史文化保護,項目改造過程中始終堅持政府引導,採取“整體動遷、分期實施”的做法,將該片區打造成為融合嶺南民俗文化、佛山時代特色和現代商業文明的綜合街區。改造完成後,該片區成為佛山市的城市中心和城市標誌——嶺南天地。日均客流量達2.5萬至3萬人,中秋、春節、五一、國慶等節慶日,客流量更達十幾萬人次。高峰時,日均接待50個旅遊團。入駐商戶超過200家,租金呈上漲趨勢。容積率由1.46提高到2.90,建築密度由70%下降到40%,公共綠地面積增加近8倍,公共設施用地增加近4萬平方米。改造前片區房屋低矮破舊,雜亂無章,文保單位年久失修,毀損情況嚴重,亂搭亂建的違章建築也是隨處可見。影響市容環境,也存在很多治安隱患。改造後片區環境面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形成了居住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文化氛圍濃郁的新型城市中心區。

【記者】馮善書

【校對】曹柏英

【作者】 馮善書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