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概況

廊坊歷史源遠流長,公元前4300年,廊坊人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聚居耕種,創造和延續著人類的文明。4000年前“黃帝制天下以立萬國始經安墟”,“安墟”即為今天的安次區。

春秋戰國時為燕國封疆,秦時分屬漁陽郡、廣陽郡,漢、唐時屬幽州、薊州,宋時屬河北東路,遼時屬遼南京道(析津府),元時屬中書省,明時屬順天府,清時屬直隸。雍正年間順天府設四路飛虎廳,廊坊安次以南的6縣屬北京南路,三河、香河縣屬北京東路;民國屬京兆特別區。

廊坊的行政隸屬多次改變,特別是解放後,其歸屬變化頻繁,是全國行政區劃變化最多的城市之一。轄區的各縣在1950年後分屬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3個省級單位,先後使用過通州地區、天津地區、廊坊地區/廊坊市、保定地區、唐山地區5個地區名稱。

解放初期稱天津專區,1969年行政中心由天津遷至廊坊,1974年改稱廊坊地區,1989年撤地設市,實行市領導縣的行政體制。

1900年廊坊發展經歷了3個重要階段。

河北省“廊坊市”概況

義和團廊坊大捷遺址(2)

第一次是1898年京山鐵路(北京—山海關)在廊坊設站,成為近代廊坊發展的開端。隨著京山鐵軌的延伸,客商開始雲集,人口與日俱增。短短几年,廊坊從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落,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小鎮,並隨著義和團“廊坊大捷”蜚聲國內。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廊坊城區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第二次是1951年,安次縣設廊坊鎮,原安次縣城被永定河洪水淹沒,縣治遷往廊坊鎮,廊坊成為縣級行政中心。1948年12月13日廊坊解放,當時城區面積僅0.5平方公里,人口僅5000人;共8條街道(4條主街與4條背街),全部為土路,且較狹窄,全長不足3000米。城區僅有房屋3000餘間,建築面積約3.6萬平方米。1949年初廊坊設鎮,隸屬安次縣。1950年安次縣政府遷駐廊坊。1958年全國農村以社代鄉,廊坊鎮遂併入廊坊公社。1965年又重新恢復廊坊鎮建制。1969年天津地區革命委員會遷址廊坊。

第三次是1973年,天津地區行政公署由天津市遷往廊坊鎮(最初天津地區行政公署駐楊柳青鎮的石家大院,現為楊柳青博物館,後公署遷天津市),廊坊由此成為地級行政中心;1981年廊坊鎮升為縣級廊坊市,從此廊坊真正成為城市;1989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廊坊地區改為省轄地級市,原廊坊市改為安次區。

廊坊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偏東,北臨京都,東與津門交界,南接滄州,西和古城保定毗連,地處京津兩大城市之間,環渤海腹地。地理座標為東經116038′07〃-44′06〃,北緯39028′42〃-32′54〃。[5]

氣候特徵

廊坊市地處中緯度地帶,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季乾旱多風沙,秋季秋高氣爽,冷熱適宜。光熱資源充足,雨熱同季,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但同時氣象災害較多,乾熱風、雷雨冰雹大風、連陰雨、寒潮等災害性天氣常給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6]

氣溫:廊坊市年平均氣溫(1971-2000)為11.9℃。一月最冷,月平均氣溫為零下4.7℃;七月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6.2℃。

無霜期:廊坊市早霜一般始於10月中、下旬,晚霜一般止於翌年4月中、下旬,年平均無霜期為183天左右。

降水量:廊坊市年平均降水量(1971-2000)為554.9毫米。降水季節分佈不均,多集中在夏季,6-8三個月降水量一般可達全年總降水量的70-80%。

日照:廊坊市年平均日照時數(1971-2000年)在2660小時左右,每年5-6月日照時數最多。

風力:廊坊市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年平均風速多在1.5-2.5米。[7]

地形地貌

廊坊市大部處於凹陷地區,隨著地殼下沉,地面逐漸被第四紀沉積物填平,致使新生界地層沉降厚度較大,全市地貌比較平緩單調,以平原為主,一般高程在2.5-30米之間,平均海拔13米左右。由於洪積、沖積作用和河流多次決口改道淤積,沉積物交錯分佈,加上風力及人為活動的影響,境內地貌差異性較大,緩崗、窪地、沙丘、小型沖積堆等遍佈,全市地貌呈現大平小不平狀態。

北部地區地勢較高,北高南低,地貌類型較多,三河縣東北隅有小面積低山丘陵,為燕山南側餘脈,面積76平方公里,一般山高海拔200-300米,大嶺後山海拔高度521米,為全市最高山峰;其次是龍門山,海拔459米;在山地丘陵西部和南部,沿燕山南麓,呈東西帶狀分佈著山麓平原,面積773平方公里,地勢由北向南傾斜,高程在海拔10至30米之間,平均海拔18米左右;再往南沿香河縣中部和南部為沖積平原區,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坡度1/3000,海拔5-16米,平均海拔11米。

河北省“廊坊市”概況

廊坊小區一角(楊文生 攝)

廊坊市中、南部地區全部為沖積平原區,地貌類型平緩單一,總面積5179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0%以上。高程在海拔2.5-25米之間,坡度為1/2500-1/10000。大清河以北地勢由西北向東南低平,大清河以南,地勢由西向東北低平。著名的文安窪和東澱,分別處在大清河南北,窪澱總面積7.9萬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12.3%。其中文安窪面積5.9萬公頃,平均海拔不到4米,馬武營村北一帶,海拔只有2米,為全市最低點。東澱面積2萬公頃,平均海拔5米左右,最低處2.5米。

縱觀全市地勢,從北、西、南三面逐漸向天津海河下游低傾。

土地資源

廊坊土地資源比較豐富,除北部有76平方公里的低山丘陵外,98%的土地為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地層深厚,土壤類型多樣,適宜種植多種作物。[9]

水資源

廊坊處在海河流域中下游,水系發達,流經本市的大小河流有20條,一般平均每年可攔蓄地表水3.33億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量7.74億立方米。

[10]

礦產資源

河北省“廊坊市”概況

廊坊航拍(30)

廊坊位於燕山山脈的南側,有著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熔劑白雲岩、水泥用灰巖、紫砂陶瓷用粘土、海泡石以及地下熱水、礦泉水等礦產資源。煤炭主要分佈於北部三河市和南部大城縣境內;石油和天然氣則主要分佈在安次區、永清縣、固安縣、霸州市和文安縣,已探明石油儲量2億噸,天然氣儲量186億立方米;轄區內各區、市、縣均有地下熱水分佈,總面積達1007.9平方公里,出口最高溫度達93℃,極具開發價值。

植物資源

廊坊市植物資源有127科,400餘屬,920種左右。栽培植物有糧食作物、豆類、薯類、油料、棉麻、菸草、藥材、蔬菜、瓜類、林果、牧草等11大類共100多種。廊坊市市花是月季。

人口

截至2017年底,廊坊市戶籍人口474.1萬人,比年初增加4.2萬人。全年出生人口8.5萬人,出生率1.8%;死亡人口6.5萬人,死亡率1.4%;自然增長率0.4%。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8.50%,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下崗再就業人數0.8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1.9%。[12]

民族

截至2017年底,廊坊市有52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152745人,比2016年增加7668人,佔全市人口的3.3%。人口數最多的前三個少數民族分別是回族(78811人)、滿族(50679人)、蒙古族(10774人)。全市有1個自治縣(大廠回族自治縣),2個民族鄉(永清縣管家務回族鄉、文安縣大圍河回族滿族鄉),85個民族村(其中廣陽5個,三河18個,大廠23個,香河4個,永清6個,固安4個,霸州8個,文安13個,大城2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