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逼空后“恐高”?这个十年一遇的机会了解一下!

A股逼空后“恐高”?这个十年一遇的机会了解一下!

十年一剑,初露锋芒

--关注港股的历史性机会

今年以来,我大A股“牛冠全球”,上证指数年初至今涨幅约30%,深成指、创业板指涨幅均超过40%。但相比之下,一江之隔的港股表现似乎有点“平平无奇”,恒生指数年初至今涨幅“仅”15%左右。港股为何滞涨?有没有机会补涨?与A股相比哪个机会更大?我们从港股的历史特点说起,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一、回首过往,熊短牛长

对港股稍有了解的投资者,应该都能说出港股一些典型特征,比如T+0、无涨跌幅、熊短牛长,熊短牛长这一特点并非印象流,而是港股真实存在的特点。下图是笔者统计的恒生指数1997年以来的月线图,每轮牛市与熊市的时长与涨跌幅都已标注在上:


A股逼空后“恐高”?这个十年一遇的机会了解一下!



统计上面的数据可以得出,近20年来,港股共经历了5轮牛熊,牛市平均持续34.4个月,涨幅108.8%,熊市平均持续16.4个月,跌幅33%,牛市平均时间是熊市的两倍以上,且牛市平均涨幅远大于熊市平均跌幅。

另外我们也可以发现,近20年来,恒指涨幅200%以上的特大牛市仅有1次(2003-2007),涨幅100%以上的大牛市仅有2次(2003-2007、1998-2000),且这两次大牛市都在10年前,而最近三次牛市涨幅都不到100%,也不到近5次牛市的均值108%,只能算是小牛市。

将港股与A股相比,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A股逼空后“恐高”?这个十年一遇的机会了解一下!



许多文章习惯拿恒生指数与上证指数对比,这是非常不合适且不专业的做法,上证指数是一个全市场综合指数,它的成分股是上交所所有股票,而恒生指数只有50只成分股,主要由大盘蓝筹股构成,大盘股相对波动小,市盈率低。我们常常看到网上的文章,说恒生指数市盈率比上证指数低很多,所以港股低估了之类的逻辑,这种逻辑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真正应该与港股恒生指数对比的A股指数是上证50指数。

对比这两个指数我们可以发现,港股通常先于A股见底,随后走出慢牛,整体来看,底部不断抬高,向上趋势更明显,波动更小。

这些特点决定了港股市场的容错率更高,更容易赚取长期收益,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客户向我们反映以前在A股赚不到钱,港股通开通后,投资港股反而能慢慢赚到钱。(但港股也有特殊的坑人模式,我们将在以后的专题中详述)

众所周知,港股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内地的公司,那么为什么同享一个基本面的两个市场,会出现不同的走势呢?

二、双轮驱动,货币领航

许多人会回答,因为港股成立时间早,投资者更成熟,国际资金多,做空机制完善等原因。但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次要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


A股逼空后“恐高”?这个十年一遇的机会了解一下!



P(股价)=PE(估值)×EPS(业绩),一只股票的上涨要么涨估值,要么涨业绩,或者一起涨(戴维斯双击),一轮牛市也是如此,大牛市往往都是靠双轮驱动。业绩由企业盈利决定,估值受货币宽松影响,在港股市场,这一规律非常适用。


A股逼空后“恐高”?这个十年一遇的机会了解一下!



上图是恒指与基钦周期的走势对比图,基钦周期是一个略滞后的企业盈利指标,可以看到,港股近4轮牛市中,有3轮都是与基钦周期共振的,可以说经济走牛港股必牛,仅有2011年-2015年那一波牛市,是没有基本面支撑的,因此涨幅也最小(37%),其原因是2014-2015年A股走出疯牛,沪港通开通后内资涌入(货币宽松),强行拉动了港股。


A股逼空后“恐高”?这个十年一遇的机会了解一下!



上图是恒指与香港M2的走势对比图,M2表示广义货币,是反应货币供应量的指标,从上图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恒指的走势与香港M2的走势高度正相关,每一轮牛市都对应着M2的相对高增长,而在2014年沪港通开通、2016年深港通开通后,内资的涌入(货币宽松)让恒指走势持续高于M2的增长,但整体波动趋势仍然相似。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港股的牛市由企业盈利与货币宽松双轮驱动,且货币占更主导的地位。既然港股与A股共享一个基本面,企业盈利是同步的,那么它们走势不同的原因就只有一个了--货币政策不同。

香港自1983年实行美元联系汇率制度,即固定1美元兑7.8港币,发钞的商业银行一律以1美元兑换7.8港元的比价,事先向外汇基金缴纳美元,换取等值的港元“负债证明书”后,才能增发港元现钞。

因此,你仔细观察港币,会看到上面有“凭票即付”的字样,因为港币的本质不是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而只是美元的兑换券。这就注定了从那时起,香港不可能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因为在货币学中,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香港就是最完美的案例:


A股逼空后“恐高”?这个十年一遇的机会了解一下!



“不可能三角”,指在货币政策中,资本自由流动、稳定的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不可能兼得。我们知道香港历来以自由金融港著称,资本的自由流动是其招牌,汇率方面又与美元固定挂钩,稳定得不能再稳定,三个角已锁死了两个,因此香港不可能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只能跟随美国施行货币政策。

A股逼空后“恐高”?这个十年一遇的机会了解一下!




上图印证了我们的观点,2000年以来,香港M2的走势与美元指数显著负相关。这背后的逻辑链是这样:美元走强时,资金会流出香港,流入美国,而香港又鼓励资本自由流动,因此只能依靠收紧货币来控制资金流出,M2数据自然走低,反之亦然。


A股逼空后“恐高”?这个十年一遇的机会了解一下!



因此,我们的结论可以完善如下:港股的牛市由企业盈利与货币宽松双轮驱动,货币政策占更主导的地位,但香港的货币政策只能跟随美国,与美元指数显著负相关。

三、十年一剑、初露锋芒

前面我们提到,港股最近3次牛市,涨幅都不到100%,那么港股10年无大牛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美元太强了。


A股逼空后“恐高”?这个十年一遇的机会了解一下!



自2008年走出金融危机后,美元就持续震荡走强,从70点涨到了100点,受制于此,香港只能时不时的收紧货币,M2的中枢值一直维持在5%-10%左右,在流动性不宽裕的大背景下,尽管有沪港通、深港通引来活水入场,也难以让港股走出大牛市。

那么美元后续会怎么走?是否还会继续强势?这一点便是我们判断港股能否走出大牛市的关键。


A股逼空后“恐高”?这个十年一遇的机会了解一下!


从美元指数的历史走势图我们可以看出,大约每15年是美元指数的一个周期,而自08年以来已走强10年,后面大概率进入下行周期;且美元指数的整体大趋势是不断下降,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

1.美国贸易严重失衡,贸易赤字连年走高(相当于只花钱不赚钱),因此只能不断印钞让全世界共同买单;

2.当前世界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为了金融系统稳定,出口国拿到美元更偏向于存着而不是花掉,美元有去无回,只能继续印更多钱。

3.美元的贬值又会削弱它的储备货币地位,储备国如果抛售美元,则又会加速其贬值。


A股逼空后“恐高”?这个十年一遇的机会了解一下!



美元问题和美国的债务问题共生共存,是一个注定无解的悖论,巴菲特在其致股东信里也曾提到过这一问题。

笔者经常看到有文章对比过去20年中国与美国的M2数据,然后说中国一直在大放水、人民币还要贬值云云,这个结论非常荒谬,首先中美M2统计口径就不同,更重要的是美元是世界货币,全球美元储备20年来从8千多亿增加到到6万6千亿,翻了近8倍,这些钱一样是美国印的,只是反映不到美国国内的M2上,但是会反映到汇率上。

此外,关注近期美国动态的投资者应该注意到了,由于美国多项经济数据下滑,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的加息已接近尾声,降息呼声开始出现,而美元指数有这样一个规律:加息不一定走强,降息必走弱。


A股逼空后“恐高”?这个十年一遇的机会了解一下!



因此,在分析了美元的历史、周期与近况后,我们的结论是,美元指数的强势难以持续,即将进入下行周期。而受美元指数压制十年的港币,有望迎来宽松格局,助力港股走出大牛。

在笔者上一篇文章《错失楼市20年,下一个潮头在哪里?》中,我们根据历史上他国与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经验,得出“成功的供给侧改革将使经济腾飞,牛市水到渠成”的结论,而短期来看,当前国内经济否极泰来,A股已率先启动,刚才我们分析过,经济走牛港股必牛,因此无论短期还是中长期,共享同一个基本面的港股注定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国内受制于“房住不炒”的宗旨,大概率无法实施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之下,港币即将出现的十年一遇的宽松格局,将更有利于港股大牛市的诞生。

如果你苦恼于A股逼空上涨过快没来得及入场,或是已在A股赚了一笔,面对3200的沪指有些“恐高”,如果你喜欢更慢却更稳的长牛,如果你偏好价值投资而不是跟风炒作

,那么此时初露锋芒、还远未疯狂的港股,是不可错过的机会。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执业编号:S0980617010003

  • 国海证券财富管理部投资顾问
  • 香港浸会大学金融学硕士
  • 12年港股、A股投研经验
  • 深交所“践行中国梦”、“走进大学”活动特邀嘉宾

独创宏观研究框架“大国周期论”、“股债轮动估值法”,对经济与股市周期有精准的把握,善于将复杂的经济理论化繁为简,以全球视野,挖掘行业价值,寻找估值洼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