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怎麼人崗匹配才能招到最合適的人?

企業怎麼人崗匹配才能招到最合適的人?

如果你這幾年有過求職的經歷,一定會發現很多招聘需求都變得更模糊,因為崗位正在變得越來越複合,清晰描述越來越困難。那企業有什麼應對方法?

1.人-崗匹配

我們先來看傳統的解決辦法,無外乎兩種。第一種,先把人招進來,再通過試用進行篩選;第二種方法類似,也是先把人招進來,然後輪崗。一段時間後,依據表現,再分配到合適的位置上去。

這兩種辦法,本質上都是迴避了面試遇到的難題,人為地把篩選週期拉長。只不過,試用、輪崗,都需要耗費企業大量的時間和預算。所以從成本控制的角度考慮,它們不是最優選擇。還有其他辦法麼?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看,組織要繞開的不是面試,而是老套的面試思路。

所謂老套的思路,就是教科書裡對招聘的定義:組織將個體特徵,通常是能力和經驗,與工作崗位的要求進行匹配,來確定合適的人選。這叫做“人-崗匹配”模型,是大部分面試的底層邏輯。你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找每份工作的時候,面試官都在按照這樣的思路問你問題。你有什麼能力?你之前有沒有從事過相關崗位?當時你怎麼處理問題?

企業怎麼人崗匹配才能招到最合適的人?

但這不是唯一的思路。近幾年,組織行為學提出了另外三種匹配思路。

2.人-人匹配

第一個思路叫做“人-人匹配”。咱們中國有句老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作為管理者,雖然你沒法描述清楚崗位的需求,但是你總可以知道,在已有的員工當中,相同崗位裡誰做得更好。你不去描述崗位,而是描述優秀個體,然後考察應聘者和他們的相似度。

它的優勢在哪?“人-崗匹配”分為兩個部分,“識人”與“知崗”,也就是分別描述崗位和人才。它們用到的分析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對於人力資源來說,就需要分別建立模型。然而“人-人匹配”,從頭到尾只需要分析人,只需要建立一個模型,它更節省成本。

“人-人匹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當你把這些優秀個體公佈出去,並且在招聘啟事上寫明白,我們就想招到這樣的人。那麼來應聘的人就會首先進行自我篩選,因為個體天然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工作。

企業怎麼人崗匹配才能招到最合適的人?

3.角色匹配

當然,“人-人匹配”也有弊病,就是容易讓人才類型單一化,不利於多元發展。所以組織行為學提供了第二種思路,叫做“角色匹配”。

老套的“人-崗匹配”,默認我要找到最適合某項工作的個體。但現在,大部分任務是團隊完成的。“角色匹配”的概念,就是考查應聘者能否承擔好相應的團隊角色。

舉個例子:

有一家企業,當時我只說他們給每個團隊配置了一名財務人員。其實,他們還做了更多。比如他們有些工作組由8個人組成。這8個人被領導者暗自分為了四種角色。

第一種,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實幹家”,佔3個名額。實幹家主要負責圖紙創作,所以招聘時會優先選擇那些基本功紮實、獲得過行業大獎的人。

第二種,起個名字叫“創新者”,負責提供靈感,也佔3個名額,招聘時會優先考慮那些擁有跨產品研發背景的人,因為他們擅長知識遷移。

第三種叫“協調者”,擔任粘合劑,佔1個名額,招聘時會優先考慮那些人際關係好、擅長溝通的人。

最有意思的是,他們把最後一個名額留給了叫做“熟慮者”的角色,招聘時就一個核心要求:性子要慢。為什麼?企業領導告訴我,武器研發,第一方案往往不夠完美,考慮不周全。這時就需要一個慢性子拖延點進度。大家才有可能冷靜下來,發現最初方案裡的不足。

當然,並不是說這名慢性子員工就不懂基本知識,只是相對的性格要求有變化。在這個案例中,人才不是按照崗位的需求,而是按照團隊角色的需求被考察的。類似的管理思路在谷歌裡也出現過。谷歌就發現,高創新團隊裡,總有那麼幾個人是沒什麼創造力的。

“角色匹配”的優勢在哪?以前我需要去找一張完整的臉,但現在我只需要去找合適的鼻子、眉毛、眼睛,你說是不是會更簡單?不僅如此,當團隊中走掉一個人,我的工作也僅僅是再找一個眉毛或者鼻子,精準度就比去找一張完整的臉要高很多。

企業怎麼人崗匹配才能招到最合適的人?

4.潛力匹配

好,說完了與優秀個體、團隊角色進行匹配後,我再給你介紹第三個模型。

你有沒有發現,“人-崗匹配”模型還有一個隱藏的前提假設,就是組織的目標是招到高績效員工。

這有什麼問題?2018年,美國企業領導力委員會對它監控的500多家企業做了一個數據調查,發現一旦工作崗位的要求發生了變化,只有29%的高績效員工可以維持自己的高績效表現。

也就是說,高績效並不等於高潛力。當環境改變、戰略規劃調整的時候,以前合適的員工,現在可能就不合適了;另一方面,這項調查還顯示,在高潛力人才中,卻有高達93%的人可以在未來表現出高績效。

那你說,如果你是HR,招哪種人才最好?當然是高潛力人才。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潛力?可以用四個維度來判斷一個人的潛力:

學習的積極性,尤其是,你願不願意學習當下用不到的知識。比如在聽得到的你,就具備這種學習的積極性;眼界的寬度,你有沒有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理解他人,或者叫“共情”的能力;成熟度。有點虛,怎麼著就叫做成熟呢?擅於把別人的反饋和工作的難題,看作自己成長的機會,就叫成熟。

對高潛力人才有了一個基本的判斷,接下來就是進行匹配。和什麼匹配?組織在未來的發展戰略。

企業怎麼人崗匹配才能招到最合適的人?

有一家企業,它從國有企業改制而來,做金融。當時招員工就是看,你有沒有類似的工作經歷。但是這家企業的HR負責人,一位快退休的老先生,非常厲害。他當時破例給這家企業招了一批,符合我們上面標準的高潛力人才。有某某研究所過來的研究員,還有知名大學畢業的金融系博士生,等等。這些人來了之後,第一是沒什麼實戰經驗,短期上不了手。第二是公司也沒有合適的崗位給他們。

你可以想象,企業是國企的班底,招這樣的人來是要被質疑的。但是他頂住了壓力。果然在兩年以後,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成功,企業一下子就面臨了許多原來根本遇不到的問題。這個時候,他招來的這群“預備役”突然就發揮了價值,因為他們的儲備足夠處理這些問題。你看,這就是“潛力匹配”的價值。在招人的時候,是有一定決策風險的。但是企業這麼做,不是為了當下,而是為了未來的戰略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