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童年留不住

既然童年留不住

老師在班級群裡發了統計表,要填寫孩子的特長。三年級的孩子,幾乎每人都能報一門樂器以及書法、繪畫等其他兩三項才藝。這還不包括課業輔導班、作文輔導班、奧數班、英語班等與學習有關的補習班。有不少孩子每週只能休息半天。

30年前讀小學時,能深刻感受到一天的時間漫長得好像總也過不完。跟孩子聊起這個,他完全不能理解,8歲的孩子每天都覺得時間不夠用。

放學後首要任務是完成作業。紙質作業完成,還有APP上的作業,還有閱讀作業,間或還有需要家長做資料、做ppt、做圖文排版、做手抄報乃至打印塑封之類的作業。孩子養成了隨時看時間的習慣,他隨時在計算,還有多少時間可供玩耍,可供練琴,可供自由讀書,可以幾點睡覺。

既然童年留不住

30年前上小學一年級,考試得93分,父母兩眼放光,認定生了個天才。

30年後孩子一年級考93分,老師說,95分以下就是不及格。

30年前課餘玩打沙包、跳格子之類的遊戲,30年後孩子們做遊戲都是撕名牌或王者榮耀。30年前放學去同學家玩,就是傻玩。30年後孩子們在談論,他家房子好小,他都沒去過迪士尼樂園。

跟孩子比童年,對起早貪黑的孩子無比心疼。但不可否認,孩子這一代人的知識儲量,足以碾壓昔日同齡的我。

所以他們的主見更多、叛逆期來得更早,似乎也不足為奇。而他們從小見多識廣,未來更早地結束年少氣盛階段,也屬正常。

既然童年留不住

一代人跟一代人其實不止童年不同,人生各個階段的速度、心態、節奏,都大有不同。

“90後”開始“中年危機”令人詫異,但反過來想,該經歷的人生階段他們沒有經歷嗎?不是。他們並沒有跨越什麼階段,一切只是加速了。人們詫異,無非是因為與自己的成長節奏不同。

科技改變的不只是生活,如《童年的消逝》作者尼爾·波茲曼所說,被改變的,還有思維方式。

和平時代,社會潮流理所當然是注重發展,推進繁榮,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所以,一切自然是做加法。加法的基礎上再做加法,節奏自然會不斷加快。

30年前做父母的那一代人經歷過嚴重的匱乏,對他們來說,讓孩子不受飢寒之困,是最重要的本分。“80後”童年的一大記憶是媽媽手織的毛衣。手巧的媽媽會在毛衣上織出各種圖案,那一針針裡的繁複和要強,現在也成了時代的印記。

既然童年留不住

現在的媽媽能織條圍巾就算手巧,但她們耗費在孩子課業上的精力,多年後在孩子的回憶裡,也很難說不是難以超越的責任心。

童年時,我的長輩一樣在心疼我這一代人過得辛苦。小小的孩子,寒冬的清晨去上學,天黑漆漆的,熱氣呼出來,睫毛上就一層僵硬。那時候的取暖設施、保暖材料都沒現在先進,大冬天穿得鼓鼓囊囊,寒意依然難以抵擋,好多孩子生凍瘡。

那時候醫療技術也沒現在發達,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有限。小學生容易感冒,有一陣子流行割掉扁桃體,避免發炎。班上好些孩子做了這個手術,我每天膽戰心驚,擔心父母哪天也愛意勃發把我丟進醫院。

既然童年留不住

直到我興高采烈遠走高飛去上大學,我外婆還眼淚汪汪說學生苦啊,大冬天沒熱水,要浸著冷水洗衣服。但這點“苦”對當時的我來說,根本算不了什麼,或者說,根本沒有覺得那是“苦”。

現在的我帶三年級的孩子去報興趣班,他一口氣要報三個。我說太累了吧,要不減掉一個。他掰著手指盤算半天說,三個他都喜歡。甚至有一天下課回來,他纏著我要把每週的書法課增加一節。

當媽的看外星人一樣看著自家孩子,暗自詫異,當年我要有這勁頭……但後來明白了,不是孩子有多上進,而是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各種理由之外的原因——不報班,孩子孤獨啊。

既然童年留不住

上小學後,樓下玩耍的夥伴日漸稀少。孩子上三年級後,每晚下樓玩,能找到一兩個玩伴就不錯了。

這個時候,你要還大義凌然說想給他一個美好的童年,給他減負,就不報班,他自己都會急得跳腳。他的好朋友都在興趣班,哪怕為了課間玩個十來分鐘,他都要去上課。

孩子也是社會化的,他有屬於他的時代,也有他需要融入的圈子。反而做大人的,沒有權力強行隔斷他和他所屬世界的聯繫。

尼爾·波茲曼說:“成人的任務是幫助兒童為將來能夠應付成人的符號世界而做準備。”

現在的孩子,就是未來的成人。

孩子在興趣班如魚得水,有同學家長忽然說,你怎麼還不給報作文班、英語班、奧數班?我家孩子一週七天每天都額外有課。

還以為已經放下初衷隨大流了,此時方知天外有天。

三年級的家長會上,老師聲嘶力竭地抱怨,這個班的孩子太差,學習氛圍太差,家長太不給力,真是虧了那十幾個好學生。這時候,無論孩子歸屬哪個陣營,做家長的都如坐針氈。每人桌上都放著一張補習班的廣告,老師建議成績跟不上的孩子去報班。

既然童年留不住

誰都知道孩子的天性,但成年人所做的不是順應,而是征服和控制。

為什麼陪孩子寫作業會成為引發普遍共鳴的話題,箇中辛苦倒是其次,重點是,孩子身邊處處擂著戰鼓,一點點懈怠和落後,都會感覺足以毀他一生。

那種焦慮足以讓人崩潰,但大多數人沒底氣停下。

信息來源太豐富了。30年前父母們看到的,是身邊人的差距。30年後的父母們,能看到全世界人的差距。孩子也一樣。

知道得越多,對未來恐慌就越多,焦慮就越甚,期望值也更高,要付出的努力也就更大。30年前彈鋼琴是奢侈的特長,30年後不會任何一種樂器的孩子反而成了稀有物種。

既然童年留不住

30年前,一批自覺吃了沒文化的虧的父母努力培養孩子,他們的初衷和現在瘋狂的家長們並無二致。只是時代發展得太快,一切事物的升級乃至更新換代都加速了。這樣的環境下,做父母的有幾個敢說著“兒孫自有兒孫福”,放任自流養孩子?

當大多數人都在努力,就形成了洪流。無論結果怎樣,至少在你這一關,不能太掉隊,給孩子拖後腿。逆流而上的壓力,多數人無法承擔。因為多數人都不敢拍板說,孩子你掉隊沒關係,老子有能力給你提供美好的未來。

所以做父母的都在盡力給予,生怕孩子擁有得不夠多。

既然童年留不住

可是,你懂那麼多道理,是否能確保安然度過一生?不能。

《童年的消逝》中說:“人不僅要熱切地接受指點,而且要熱心地給予指點。”是的,我們“接受”的能力毋庸置疑,但“給予”的能力,修煉太不足。

工業發達,手工藝品的價值反而增加。擁有的越多,“斷舍離”的理性反而增強。一種潮流發展到極致,便會反向催生出新的思潮。這也是一種潮流。

所以,當童年日益物化為一場盛宴,我們需要回頭去反思。到底怎樣的童年才稱得上童年,或者說,童年到底該怎麼定義?

或許,要反思到這樣的“大數據”層面,理性才會真正建立。

·END·

既然童年留不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