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家家都有的搪瓷杯就是琺琅器,你知道嗎?


搪瓷杯、搪瓷罐、搪瓷壺……各式各樣的搪瓷器物,是很多中國人小時候的記憶。曾幾何時,家裡的臉盆、牙缸、燈罩、飯碗都是搪瓷製品。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邁入21世紀之後,搪瓷製品像聽到了集結號一樣,“嗖”的一下全體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現如今,要找搪瓷製品,首先想到的就是各大城市爭相新建的那些文化創意園或商業街,不過裡面兜售的搪瓷製品已經不是日用品了,而是一種象徵集體記憶的文化符號。

當年家家都有的搪瓷杯就是琺琅器,你知道嗎?

作為文化符號的搪瓷商品

說起搪瓷工藝,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會與那些常用的日用品聯繫起來,殊不知在1956年中國製定搪瓷製品標準之前,人們將搪瓷這種工藝稱為“琺琅”。在很多人的心中,琺琅器是“精緻”的代名詞,怎麼會跟接地氣的搪瓷器扯上關係?


當年家家都有的搪瓷杯就是琺琅器,你知道嗎?

搪瓷與琺琅


所謂搪瓷,指的是金屬外面的那層類似“釉”一樣的東西,無論是金、銀、銅、鐵、鋼、瓷質的各種胎體,只要外層用這種“無機玻璃質材料”包裹,都可以叫做搪瓷。更重要的是,搪瓷早年間的叫法就是工藝品中常提到的那個琺琅。名字一變,立刻高大上起來了。難怪古人說:名不正言不順。講搪瓷還得先從琺琅開始。

當年家家都有的搪瓷杯就是琺琅器,你知道嗎?

掐絲琺琅燻爐(局部) 清 乾隆

明清兩代,甚至還有專為皇家制作琺琅器的官方機構“御用監”和“內務府造辦處琺琅作”,創造了數件佳品,流傳至今。

琺琅最早出現在古老的東羅馬帝國。公元1253年,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西征,實行“唯匠可免”政策,琺琅銀器由隨軍工匠從東羅馬帝國傳入中國宮廷,從此成為了皇室尊貴身份與地位的象徵。元朝時期,雲南琺琅銀器的製作工藝從雲南傳到北京。明朝景泰年間,“銅胎掐絲琺琅”工藝發展至巔峰,成為京城的時尚絕技,這種用藍色琺琅釉料為主的絢爛工藝,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景泰藍”。

這種獨特的工藝,在清末之前一直都是宮廷獨享,俗話說“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足以證明它尊貴的地位。

掐絲琺琅被歷代帝王當作獨一無二的皇權象徵。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宮裡吃年夜飯的時候,唯有皇上用的是“景泰藍”餐具,陪宴的親王貴胄用的都是瓷或銀質餐具,琺琅器的尊貴可見一斑。

當年家家都有的搪瓷杯就是琺琅器,你知道嗎?

銅胎掐絲琺琅纏枝蓮紋碗 明宣德 御用監製造 清宮舊藏

說了這麼多,琺琅和搪瓷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它們原本指代的,都是無機玻璃質材料在通過熔融凝於金屬胎體後,與金屬牢固結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種複合材料。簡單來說,就是在金屬上作為顏料使用的一種混合物。只不過琺琅器通常以貴金屬(如金、銀、銅)為胎體,搪瓷器則以鋁、鋼等為胎體。


在中國,直到1956之前,“琺琅”都與“搪瓷”同義。1956年後,搪瓷製品有了規範的標準,普通的搪瓷製品大部分為日常使用,而琺琅則作為“藝術搪瓷”,成為了工藝品的專屬稱謂。


當年家家都有的搪瓷杯就是琺琅器,你知道嗎?

舊時搪瓷製品的製作過程

琺琅工藝雖然是由波斯傳入中國,但心靈手巧的中國工匠很快就掌握了掐絲琺琅的的製造技術。

他們將其與中國傳統的金屬製造工藝、鑲嵌工藝、漆雕木雕工藝有機地融為一體,改良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金屬胎掐絲琺琅工藝。在造型、圖案上也實現了本土化,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風格。

當年家家都有的搪瓷杯就是琺琅器,你知道嗎?

掐絲琺琅團花紋菱花式火鍋 清晚期

清朝,火鍋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據說,他曾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嚐者達5000餘人。清朝宮廷的琺琅火鍋食具,體現著宮廷生活的奢華與精緻。

如今,琺琅器已不再是帝王獨有的物件,但它本身所蘊含的曼妙紋飾和富麗色彩,卻不會因此而失去光華。

所以,奶奶家的臉盆與如今為收藏家所追捧的琺琅器,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親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