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不同,教育结果则不同

教育理念不同,教育结果则不同

都说孩子是纯洁的天使,是上天派来的礼物。可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让人心动的小天使,还真说不准。孩子的成长不是独立发生的,在家长、老师、社会甚至更多人的关注下,孩子每天每刻的经历,都是铺就人生路的点滴。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的身边人,就该向着那样的方向努力呀!

上周表妹说了一件有点郁闷的事,表妹在市里一家私立幼儿园做老师,这所幼儿园在当地挺出名的,收费高、老师专业、家长也很认可。现在很多家长重视宝宝的启蒙教育,所以早教机构盛行,好的幼儿园也是家长首选。

表妹带的班里共三十个宝宝,都是三岁多的年纪,正是可爱又淘气的时候,某天早上表妹正在接待早晨入园的孩子,有个孩子(轩轩)的妈妈放下孩子后就和表妹聊起来,表妹一边聊一边关注着班里其他的孩子。

这时有个孩子(心心)过来说“老师,我想喝水”,因为当时阿姨不在班里,表妹连忙给孩子倒了一杯水,心心乖乖地接过水杯喝起来。此时轩轩也说“老师,我也要喝水”,表妹也给轩轩倒了一杯水,可轩轩拿着水杯没喝,却把手里正在玩的小汽车扔进水杯,还用手指拨来拨去。

表妹连忙阻止轩轩“不可以这样”,可轩轩有点不听表妹的劝告,反而端着水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玩。表妹担心孩子水洒出来,只好警告孩子“你这样玩水,老师要收回水杯的哦”,结果孩子哇一声哭出来了。。。

孩子妈妈这时开口,“宝宝,你是不是想在水杯里做实验,看看小汽车能不能浮在水面上呀?”孩子点点头说是的。然后停止哭泣,继续开心做实验了。

教育理念不同,教育结果则不同

本来这只是早晨的一个小插曲,但没想到孩子妈妈事后在家长群里说起这件事,认为老师当时并没有真正懂得孩子,只看到孩子外在的表现而没有引导孩子的行为。

这位家长的意思,很像现在特别流行的教育理念“和孩子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爱和自由的环境”,有其他家长附和这位妈妈,认为轩轩妈妈太会引导孩子了。相比之下,老师的处理方式似乎太简单粗暴。

可是我觉得,这根本不是懂不懂孩子的问题,只是教育理念的差异。对于三岁多的幼儿,又是处于集体环境中,老师的考虑应该是行为规则的重要性,而相比之下,孩子的妈妈,只是看到自己孩子一个人的行为,她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关注到孩子的表现,当时的时刻,规则感对于孩子和妈妈来说,自动被弱化了。

学龄前儿童的一项重要特征是“直觉行为性”,他们依靠直觉认知行动,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是“边想边做”,因为他们还没有能力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分开来。

所以小朋友轩轩看到别人喝水,也许自己并不渴,只是好玩或模仿使然,也要了一杯水。但是拿到了水要做什么呢?其实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刚好手里有个玩具,顺手扔进去玩了。

这就好比有的孩子在画画,画着画着发现自己画出来的像个蝴蝶,就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画了一只蝴蝶!”妈妈夸赞宝宝真棒,下一次妈妈说宝宝你再画一个蝴蝶好吗,孩子其实不会画的。

所以其实轩轩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玩着水被老师说了,妈妈适时地给了一个引导“是不是要做实验啊?”于是孩子承认是的,就是要做实验。然后家长感觉老师错怪了孩子,没有真正懂孩子。

其实只是教育理念的差异,导致教育结果不同,更说明了所在角度不同,应对的方法不同而已。老师站在教育孩子要遵守规则的立场上,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家长却站在发展孩子自由的角度上,给了孩子一个适时的台阶。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在不断接受来自外界的讯息,不断地学习、历练、筛选、求证,家长总希望可以给孩子自由有爱的环境,可是孩子不可能永远在家里这种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总要走出去的。比如学校、比如社会,因此家长没有必要处处要求老师按照家长的做法来对待孩子,因为在老师的眼里,教会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呢。

教育理念不同,教育结果则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