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文史系列之湛北乡葛沟首山高桥

在首山西麓的南面约300米处,也就是部队营房西南角的墙外,有一座桥,叫高桥。因其处于山的南坡,也有人称其“高阳桥”。

此桥离首山半坡的葛沟村下约500米处,是架在葛沟下来的一条排洪沟上的大桥梁。是襄城通舞阳古道上的必经之桥。向西约300米,就是襄城有名的古迹“轩辕黄帝问道处”了。再向西约200米,就是许南公路的一部分——311国道了。桥西50米处,叉向东北,紧挨桥北头,还有一条去山上的首山陵园的路。这样一来,高桥和去葛沟的路,以及去首山陵园的路,勾成了一个奇特的三角形地貌,使桥看起来很显眼。

襄城县文史系列之湛北乡葛沟首山高桥

高桥建于何时,有谁所建呢?

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前,桥北头的东边尚有一石碑,记载着桥的历史。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破四旧"的影响,导致石碑遭人毁坏。后残碑也无影无踪。没有了碑文,加上没有人能够记得此桥的历史,导致现在无法说清楚高桥的来龙去脉了,真可惜!

现在的高桥,由于交通事业的大发展,导致襄城至舞阳的古道被废弃,桥也成了荒桥。桥身虽然保存完好,但几乎无人问津了,成了一个古物件,一个难以说清楚的古迹。(下图为桥身)

襄城县文史系列之湛北乡葛沟首山高桥

然而,是古迹,就应该知道其出处。为此,笔者经过多年的苦奔,足迹几乎踏遍了周围有关县区,拜访了许多爱好古迹的老人,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高桥的历史进行了探访,写下了这篇拙文,以使大家对高桥有更多的了解。

关于高桥有谁所建,有两个版本。

先说其一:乃孙学院所建。

孙学院是何许人也?据《叶县县志》记载:孙 学院,姓孙,名其昌,字龙潭,叶县邓李乡孙寨村人。清顺治已丑(1642年)科进士。壬辰(1652年)殿试,授“行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监考官。顺治十二年(1655年)以户部郎中身份去江南典试(主持科举考试)。回家后,为康熙之师,1662年康熙称帝。

孙其昌还曾任江南按察使,管理九省要务。后来,康熙又任其为福建提督学道按察使。因是三品官,康熙嫌其官级小,另加二级,实质上成了一品官。

有一段时间,孙其昌归家,兴办私学,所以老百姓就称其为“孙学院”。

孙学院的为人,县志还记:“性严毅,好直言,几被中国朝,卑小官而介书凛然,不知干谒,非察缉奸宄(gui),未尝轻出公廨,有古人史隐之风。”孙其昌病故时,享年61岁。后,葬于孙寨村,故墓仍在。

说到这里,读者应该明白,为什么说高桥为孙学院所修。

第一个条件,是他会走高桥所在的这条路。此路从襄城到山南的湛北乡李庄,然后直向南,经后聂、前聂,再过湛河,就到了孙其昌由孙寨搬迁到的张集了。现在,孙其昌的后人,皆居张集。孙其昌原来住过的孙家大院,也仍在,只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了村集体。

第二个条件,是他有钱财。见过高桥的人都知道,修那么高大的一座桥,要花费很多钱财,不是一般人家所能办到的。他为帝师,又任过大的官职,俸禄很高,有能力修大的桥。

传说,孙学院辞职后,带走了他国送给朝廷的几个宝贝。一个是铁劈柴;一个是金蛤蟆;另一个是万人席。这仨宝贝非同寻常,十分奇特。铁劈柴是一个烧火的铁制火炉,合在一起时,什么燃料也不填,便炉火熊熊,用于烧饭、取暖等。不用了,就动一下机关,把其一分为二,炉火自灭。金蛤蟆也很奇异,夏天放到桌子上,屋子里飞进来蚊蝇,自会钻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万人席,可大可小。大家坐在上面闲聊,一般可坐十个。若人数增加,席自然会自己变大,最多可容一万人。传说孙学院是因为私下带走的宝贝,惹怒了康熙帝,才亡命。封王牌。其后代从康熙年间一直到乾隆年间,世袭其其地位,可谓家世辉煌。据张集的孙德平、孙延德介绍,到现在他们这一辈,孙学院至少已有十三代孙了。笔者的前辈和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五六十年间,都有交往。

这就是孙学院修桥的传说,听起来也合乎情理。

再说其二,高嵩所修。

传说,大概在明朝,城南七里店有个高姓读书人,中了进士当了知府。可嫌官小财少,总想加官进爵。

有一次,他荣归乡里,想方设法,四处奔波,寻风水先生,给自己看风水宝地,以抬高自己的地位。有一天,他请到家一位风水先生,给摆布摆布。先生一番好吃好喝后,去他家的祖坟里转了转,看了看,回到家对其说道:“大人,您家的莹地确实不错,以前那个先生真有眼光。”“那是,那是,多亏了他呀!要不,我不会短短几年就位居知府。”“可是——可是——”说到此,先生吞吞吐吐不愿往下说了。看先生有话不想说,知府大人便把旁人退下,恭恭敬敬地施礼:“先生只管讲,不必有所顾虑,现在只你我二人!有什么,我担着。”看知府大人诚心诚意对自己,风水先生说了心里话:“观了你家的莹地,可以出一担二斗芝麻官。可都是小官呀!要想官做大,得付出代价”。“什么代价?”高知府注视着风水先生道。“这个代价可不小。我已三十有余,这后半辈子得靠您养活!”“说吧。只要您对高家有功,使我飞黄腾达,什么都可以答应你。高家这么大家业,难道养活不起一个大恩人?”一听“恩人”二字,风水先生情绪激动:“看莹地,点穴很重要。您莹地的穴位虽然能点中,但您的地气很厉害,会因此冲了我的双眼,我就成了瞎子。我钻研了一辈子风水,也没有成家,因为您,我落了个瞎子,衣食住行就困难了,得靠您呀!”“好,我一定答应您,这是大恩呀,先生。我不报答,要遭报应的。”

经过一番对话,风水先生认定高知府是一个有恩必报的正人君子,就给高知府家的莹地点了穴。果真,高知府没一年就升了官职。几年后官至右佥都御史(即老百姓俗称的“都堂”)之职。

再说那个风水先生。开始的两年里,高都堂归家乡时,对先生照顾得无微不至。去任上,也要嘱咐人善待。后来的几年,先生渐老,吃喝拉撒不便。高都堂回乡见到了,就心里烦了,心想:“我做了这么大官,也用不上他了,照顾他这么多年了,够他的了。”于是,就不想再见先生了。临回任上时,他就嘱咐人要打发先生离开他的家。

想不到高都堂竟会忘恩负义,真让风水先生心凉到了极点儿。可怜先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理。一个老瞎子,自己怎能生存下去呢?经过哀求,高都堂的家属,愿意他继续留下来。不过,让他住在了一个漏雨透风的破房子里。

时光荏苒。有一天,七里店又来了一位风水先生。相信风水的高都堂刚好回乡看望家人,就把其请到了家,因为都堂大人嫌官还小,想请他看一看,还能不能成为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

又是一番吃吃喝喝后,风水先生即被领到了高家坟地。经过先生仔细探看,他把高都堂喊到无人处,就对高督都认真地说道:“大人,您的地气正旺,前途无量。不过,您要再想大进步,依我看,得费得劲儿,唉——”“只管讲来,先生,只要我能力所及。”“那,我就冒犯大人啦!我观您的祖坟,还需要有点儿动作。这个动作,会使您贵为天子之位。”“啊——先生所说可真?”都堂大人一惊。“大人若不信,只当我没说,你也没有听到,咱们全当没见过面,告辞了。”先生说完身一恭,扭脸就要走。“先生留步,留步。愿细听端详。”笃信风水的高都堂,哪肯放过这次机会,赶紧拦住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看都堂信了自己的话,喜上心头。不过,脸上没有表现出来,一副平常的语调,开始对都堂叨咕起来:“你看,从山上葛沟开始,往西的这条沟,到七里店北头,再折向南到七里店南头,这是一条像龙的大水沟,由于您家的这个老坟,就有了灵性,马上要成为一条龙。可是,它的头还没有成形,尾巴也没有长出来,就需要你出面,把它成形,然后你骑上,就可以驾驭其游于天空,如轩辕黄帝骑龙而升天。你会比龙还厉害呀!但是,你得破财。首先,在葛沟上面的山疙瘩上修一座塔,以象征龙抬头;在您的族坟后面的沟上建一座大桥,象征龙身上有你要骑的龙鞍子;在七里店南头造一阁,象征龙尾巴。这样,龙的身形就基本完全了。”风水先生一口气说了很多话,使高都堂听得简直入了迷。高督堂急切地问:“先生,有了这条龙,我是不是可以骑龙升天了?”“还不行。你还得再作些工作……”“都有哪些?”高都堂追问道。风水先生接着说:“你得把您的族坟东面挖一条深沟,北通那条像龙的沟,再把挖的沟折向西,以象征如水之财,围在祖坟,使您高家世世代代财源不断。”“还有啥?”“还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你去西山的莲花涧沟,把那里的土弄过来,把整个祖坟围成一个似簸萁的平台,以抬高祖坟。这样您将来比其它家族的显得高高在上。平台垫好后,在坟地南面建个大牌坊。这一切顺利完成了,自然,你有一天会骑上龙背。”一串连环相扣的话语,谁不动心呢!尽管花费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但都堂大人还是咬牙听从。一切安排好,高大人就回京尽职去了。

此后,按风水先生的吩咐,各项工作开始实施。山上,有了个高高在上的塔;由襄城通往舞阳的大道上,有了一座坚固平坦的石桥,也就是高桥;七里店南头有了一个进村的门楼;坟东有了一条大沟;坟地的平台也修起来了。平台修的时候,因为交通不便,督堂就征用大量士兵,用篮子装土,一个递一个往坟地运,代价相当大,用人相当多。不光平台,山上的塔,高桥,坟东面的沟,都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把都堂大人的家产耗去了许多。

最后,该建牌坊了。刚刚建了一半,从京城传来消息,高都堂人头落地。

原来,这一切工程的安排,都是风水要取高督堂性命的巧妙之计。当初给都堂看风水的那个风水先生,是后来给督堂看坟地的那个风水先生的师哥。头一个风水先生,因看风水瞎子眼,致使生活困苦。他就想方设法给师弟捎信,求师弟救自己。比师兄技高一筹的师弟得知师兄之遭遇悲惨,非常恼怒,立誓要给师兄报仇雪恨。于是乎,他就巧用心计,除掉可恨的高都堂。山上的塔便是拴龙头的橛子,用于拴龙头;高桥,就是压住龙腰,使之难以起身;七里店南建门楼,就是压住龙尾巴。这样就会被整得龙头动不得,伸不动,喝不上汝河水,活活渴死。坟地用莲花涧沟的土,就是用“涧”的谐音——“剑”,把其头颅砍掉,以绝龙的复生。果然,都堂大人上当,一命呜呼。

两个风水先生,报了仇,高兴得离开了七里店。高阳桥是高都堂修的故事也就流传了下来。

也许有人会说,历史上真有高都堂其人吗?有,不过,七里店高姓家族的人说不清楚,因为其家谱也早已不存,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不过,现七里店六十以上的很多人,还记得关于高家族坟的一些遗迹。一是,高家坟地里确实有个平台,在上世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被周围的种地者给毁了,成了庄稼地。毁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那个平台的用土,和首山的不一样,的确很像莲花涧沟的土。二是,坟地南边也确实一座半拉子牌坊,文革期间被破四旧者扒掉了,而后,也成了庄稼地。两者似乎证明,高都堂有其人。可有些遗迹,又不能证明。其一,山上的塔,实际叫文笔峰塔,也就是民间常说的文峰塔,确实不是高都堂所修,襄城的县志对此有明确的记载。其二,七里店南门楼,实际是一个寨门性质的东西,应该与高都堂无关。高都堂的故事,可能为民间相信风水的人编出来的。真实的高嵩,高姓人说,可能是被误杀,至于前因后果,没有人说清楚。

笔者查阅了民国·二十五年的《重修襄城县志》,上面把高都堂墓记为:"明,右佥都御史高嵩墓,在县南七里首山之阳"。此记载应该可信,因为佥都御史是明代都察院里的职位,而都堂则是都察院的最高职位,佥都御史次于都堂。但高嵩的生平,我们现在已难弄清楚了。看建筑风格,高桥似是清代,更不会是高都堂所建。

还有个传说,说的是桥建成后,大家弄了一对夜明珠,放置在桥两边用石墩做成的栏杆上,给过路者夜间照明之用。可惜,后来丢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