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昨天退休为文化管理者留下一个新标杆

单霁翔昨天退休为文化管理者留下一个新标杆

“入宫”7年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4月8日傍晚,这个消息,毫无意外冲进热搜前十。

继任者,同样也是一家著名文化单位的管理者: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对这个名字,大家普遍比较陌生,反而对他的前两任院长,也是两位杭州人——“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更熟悉。实际上王旭东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已经4年。

有人突然有点担心,这会不会是单院长带给故宫的最后一个热搜?

2012年上任,当大家还叫不清楚他名字的时候,单霁翔就在公开演讲中贡献了一则金句:“我没想到在我临退休前最后一个岗位居然叫我到北京最大的四合院来看门,我觉得很荣幸,这个院子确实很大,不好‘看’”。

看门人,这一任院长最为人所知的标签,就来自他接地气的表达。

单霁翔自己统计过,在故宫前6年,他进行了近2000场讲解,时间约2000小时,几乎每次讲话都可以不重样地即兴甩出一堆段子。他劝大家别买故宫出的行李牌,因为太好看,但用过一次又得丢。

他的段子,经常被新媒体小编用作标题,语不惊人死不休,前段时间用得最多的是:每一任院长都没有好下场。“从我们的易培基先生,一直到郑院长,做了那么多事,但是7年前进了一个小偷,他不干了,叫我来了。”他说。故宫院长是个高风险岗位,他进宫这么多年,小偷还没有进来过,但是有今天,没明天。

说法儿好的领导很多,但单霁翔不只是耍耍嘴皮子那么简单。

说话直,有人说他喜欢出风头,得罪了不少人。单霁翔是成熟的官员,担任过国家文物局局长、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规划委员会主任等等。有人认为,“对于故宫来说,他干的其实都是外行人干的事。”也有学者直言,故宫成为网红,才是对故宫最大的不尊重。

去年6月,良渚博物院重新开馆,单霁翔在开馆前探班。我站在旁边看到他走进来第一个动作,弯下腰仔细看无反光的展柜,“这个玻璃很好。”言外之意是,观众拍照毫无压力,能亲近文物。

正在故宫博物院做博士后的池浚告诉我,单院长的主导思想,是“开”而不是“关”,是“出”而不是“收”,文物应该是让人看、让人触摸,而不是秘而不宣的。

到底“开”到什么程度,与过度营销和商业化之间,存在一个微妙的度,也让这位“出格”的院长处于夹缝中,尤其遭遇了去年和今年的口红、彩妆、开放夜场、火锅等等一系列事件之后。

但可能很多人都忘了,单霁翔最大的愿望,其实很朴素:“将故宫扩大开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