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每天把为子女牺牲了多少挂在嘴边是一种什么心理?

李加洪


简单来说,是一种内疚感控制的心理。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做功课,妈妈在旁边做家务,并不时停下来敲敲自己的背,神情有些痛苦。孩子站起来说,妈妈我来吧。这时妈妈就会说,不用,只要你听话,妈妈累点没关系,因为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你。

这时候,孩子就只好埋头努力做功课,因为他的心里有了内疚感。为了逃避这种让人不舒服的内疚感,他就必须去报答那个使他内疚的人。但是他想帮妈妈干活的念头已经被剥夺了,于是他只能想,我要为了妈妈努力学习。

孩子为了回避内疚感做出了努力学习的行动,而父母就这样控制了自己孩子的行为——孩子去做功课了,这就是内疚感控制。内疚感控制的结果往往是,孩子经常性地去做取悦或者报答你的事情,而不是原本就是他想去做的事情。这个因为内疚而去做功课的孩子,他似乎显得很乖很听话了,但事实上,他学习的动机已经不单纯了,而是内疚感控制下,“为了妈妈”所做的行动,而不是他自己想要去学习。

你或许因为孩子听话而心里舒服了,但他已经失去自己了,因为他已经没有空间去做自己了。

如果父母一直以“为孩子牺牲了很多”来激发孩子的内疚感,那么孩子便会一直处在在内疚与逃避内疚的怪圈中,处在“内疚控制中”,一直在做许多自己不愿意,却必须去做的事情。而孩子的人生本质就因此发生变化:本来是自由追求快乐的过程,现在成了逃避内疚,变成逃避痛苦的过程,整个行程都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宛若背上沉重的十字架,没有快乐可言。

所以,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制造内疚感,尤其是本不属于他的内疚感。即使你牺牲了很多,那也不应该让孩子为此买单。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为他自己,也才能重新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by 胡慎之


胡慎之心理


不要你钱,那要什么?除了钱,当然是感情了,也许你对他们的关心有点少了吧。

比如说一个定居国外的子女,听起来风光,其实其中滋味自己明白,很多佛系的人,对物质生活并没有太大攀比,而比较注重家庭体验。

当然也有给你一种家庭责任感的思想,你如果遇到挫折可以打电话给他们,他们给你疏导疏导情绪,毕竟都听说现在人压力大,很可能在沉默中崩溃。给你说说为你的牺牲好让你知道他们有多稀罕你,钱的话你在外面用钱的地方比他们老两口要多。他们钱够花,所以坚决不要你钱。

有的人喜欢要钱,有的人喜欢要一些心意的礼物,好拿出去也收一波羡慕,你给钱他们总不能换一万个说法经常夸你寄钱吧!?

最后,和你反复强调付出,也许是想要你帮助下你的亲人吧,毕竟你如果在外面混的开了,你给你的家族小后生提点一下,让你的家族能多个渠道提升一下。你的的钱并不能让一个家庭有出路,

不管是什么原因,你在家庭的责任和依赖间找到平衡,不用乱猜。有家庭的关心并不一定是要你付出,你不要压力大。



我的娇萋十八岁


这是典型的情感胁迫。

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的压力。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压力的转移。当然有这种行为的家长,很多时候会利用情感进一步胁迫子女。

这种表达,也有可能是对子女某些方面表现不满意的一种宣泄方式。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子女的失望。

总之,这是典型的压力转移行为。


JIN老师的深刻心理


有种心理学上称之为“控制错觉”,即,人们倾向于把外面世界看成是有组织的、有序的、可控的,然后高估自己对局面的控制能力——就算你的理性知道这不可能,你仍然会下意识地这么做。


亚里士多德叔叔


恨铁不成钢却又无可奈何的焦急心理。


夏天119200126


我感觉父母一方面想表述自己对孩子的爱,为了自己的孩子做什么都愿意,想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苦心,要好好学习好好发展;另一方面也想表述他们其实也很辛苦,需要关系和呵护,希望孩子长大后多理解和陪伴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