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世錦:音樂劇是一門“普羅藝術”

钱世锦:音乐剧是一门“普罗艺术”

人物簡介:錢世錦,原上海大劇院藝術總監、上海戲劇學院客座教授。

錢世錦是國內首次引進西方經典音樂劇的推動者,2002年曾率先將音樂劇《悲慘世界》引入中國,隨後又引進了《貓》《歌劇魅影》《獅子王》等多部經典音樂劇。近日,“聲影的夢境”雲南音樂劇論壇在昆明舉辦,錢世錦接受新華網採訪,暢談了音樂劇的特點、本質和魅力。

精彩觀點:“音樂劇是非常接地氣的‘普羅藝術’。”

新華網:請您介紹一下音樂劇的特點和魅力。

錢世錦:音樂劇差不多是和電影同期誕生的,有100年左右的歷史。與歌劇對比來看,歌劇是文藝復興時期誕生的一門藝術,節奏相對比較慢;但音樂劇是工業社會的產物,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審美情趣也發生了變化,在藝術欣賞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音樂劇和電影就在這個時候產生了。

我是上海音樂學院畢業的,但當時接受的是古典音樂教育,也就是歌劇一類,學生時代對音樂劇是不瞭解的。第一次看音樂劇還是80年代在美國看的,當時我就覺得這種藝術形式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審美情趣是非常吻合的,是非常接地氣的,就覺得應該把它引進到中國來。上海大劇院從2001年開始,持續引進了一些經典音樂劇,當時之所以做這個工作,是希望中國觀眾能夠看到音樂劇、瞭解音樂劇。

我覺得音樂劇最大的魅力,就是它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藝術品種,歌劇相對來講是比較小眾化的、貴族化的,但是音樂劇是一個大眾化的藝術,大家都能夠接受、大家都能夠看,像電影一樣,是一門“普羅藝術”。

钱世锦:音乐剧是一门“普罗艺术”

精彩觀點:“音樂劇的本質是講故事!”

新華網:國內音樂劇發展現狀如何?哪些方面還有待加強?

錢世錦:我們國家產生和製作了很多音樂劇,據不完全統計,應該有100多部了。我認為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對音樂劇的本質還沒有吃透、沒有學透。

音樂劇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就是講故事。我曾經跟音樂劇《貓》《歌劇魅影》的創作者韋伯探討過這個問題,他連說了3個“story”。音樂劇其實就是講故事,而不是說歌好聽、舞好看就夠了,歌、舞都應該附屬在故事敘述的過程當中,才能夠感動人。傳統的、經典的音樂劇為什麼感動人,就是因為它有很動人的故事。事實上,很多經典的音樂劇都是根據名著改編的,比如音樂劇《獅子王》是根據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改編的、音樂劇《西貢小姐》是根據歌劇《蝴蝶夫人》改編的,都是有很雄厚的、堅實的文學基礎的,那麼它改編成音樂劇以後,就會很吸引人。

钱世锦:音乐剧是一门“普罗艺术”

精彩觀點:“音樂劇市場的培育,是需要花時間、花力氣的。”

新華網:今年8月底原版音樂劇《貓》將登陸昆明,您對雲南音樂劇市場有什麼期待?

錢世錦:音樂劇《貓》誕生於1981年,38年之後來到了雲南,我覺得這個頭開的很好,引進方雲南新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也是很有魄力的,願意做這個,願意第一個“吃螃蟹”。

當然,以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為音樂劇市場是需要不斷培育的,我們當初在上海培育音樂劇市場,也是不惜工本、花了很大力氣的,你需要一步一步把人吸引到劇場裡來,告訴大家音樂劇是怎麼一回事。我覺得這個路還很長,但是頭開的非常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