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先生若是犯了这三点,雍正帝必杀他

康熙帝驾崩,雍亲王胤禛登基为帝,为雍正帝。

胤禛穿上龙袍的第二天,就有一大批人被杀,他们都替胤禛做过秘密之事。

那些见不得人的事连在一起,就是雍亲王胤禛不择手段夺嫡的过程。

需要杀人去掩盖事实,可想而知雍正帝的手段有多黑。


《雍正王朝》邬先生若是犯了这三点,雍正帝必杀他


雍亲王胤禛夺嫡最大的功臣邬先生,于胤禛穿上龙袍的那一天提出半隐,离开胤禛,去往未知之地。

我们时常认为,邬先生离开是怕雍正帝鸟尽弓藏。

是不是这样呢?不是,如此理解大错特错。

为何是大错特错呢?

看看李卫,看看年羹尧,看看爱新觉罗·胤祥(十三皇子),哪一个不是替胤禛做过秘密之事的人?都是。

他们呢?没有被杀。

所以,邬先生也不会被杀。

雍正帝之所以说如何安排邬先生,那是他的无奈,邬先生是先帝朝罪犯,又是残疾之人,无法立足于庙堂之上。

没当皇帝,胤禛可以在府邸养着邬先生,当了皇帝就不能把他养在潜邸了,要带到宫里。

可他身份特殊,到宫里做什么?只有当个太监最合适,但不能把他阉了呀。

所以,为难。


《雍正王朝》邬先生若是犯了这三点,雍正帝必杀他


为难也只是不知道怎么安排为难,不是杀与不杀的为难。

雍正帝清楚,自己当上皇帝也与先前一样,势单力薄,不可能得到大多数臣子的帮助。

所以,他才特别的重视科考,重视先前在潜邸时期的人才。

邬先生、年羹尧、李卫、十三弟等,都是他倚仗的人才,所以不会杀。

但是,不是一定不能杀,杀与不杀要看他们自己怎样走后面的路。

看看李卫,他是个奴才,能吃饱饭就算好了,所以主子给他什么,他都高兴,都不会因皇帝的宠信以及自己立下大功而自以为是居功自傲。

在李卫眼里,他的一切都是主子给的,主子不给了,他狗屁不是。

所以,主子说什么,他听什么;主子给什么,他接什么,从不居功自傲,从不自以为是。


《雍正王朝》邬先生若是犯了这三点,雍正帝必杀他


十三爷胤祥也是一样,虽然贵为皇子,但中后期已经失宠,能再被起用,多亏了四哥,所以他与李卫的心思一样,努力干吧,别辜负了四哥的期望。

年羹尧,他就不同了,仗着主子的宠信,自以为是;仗着自己几次在关键时刻助主子“翻身”,而居功自傲等。

如此年羹尧,不死都难。

简单点说,年羹尧死于功高震主而不自知,死于藐视皇权而不自知,死于居功自傲却认为是理所当然。

当然,还死于把皇帝当“兄弟”。

邬先生、李卫、胤祥,他们三个最容易犯年羹尧那样错的是谁?邬先生。

当然,邬先生睿智,不可能把皇帝当“兄弟”,不可能功高震主而不自知,不可能藐视皇权而不自知,不可能居功自傲却认为是理所当然。

但是,他不可能不功高盖主,不可能不藐视皇权。


《雍正王朝》邬先生若是犯了这三点,雍正帝必杀他


很简单,邬先生在潜邸的时候立下的功劳,大家都清楚,我们也清楚,没有他,胤禛不太可能在几次关键时刻胜出;藐视皇权这种事,邬先生不会做,但他在不经意间就做了,雍正帝做出错误决定,他不可能眼睁睁的等待错误导致了恶果才去找雍正帝说,他只会在雍正帝错误的时候站出来,说为什么错,该怎样做等,而这样做就是藐视皇权。

邬先生假如没有离开,一直追随,不管以怎样的身份追随,都会因打击八爷党、助雍正帝整顿吏治、助雍正帝灭年羹尧、助雍正帝灭隆科多之流等立下不世之功,出现功高盖主的情况,同时也会在这些事情的处理上不经意间的藐视皇权。

等到雍正帝完全不需要他的时候,他先前不经意间导致的功高盖主和藐视皇权,便会使雍正帝对他下手。

另外一点很简单,邬先生若是离开雍正帝去投奔了八爷党其中的一员,也会被杀。


《雍正王朝》邬先生若是犯了这三点,雍正帝必杀他


只有在这样的三种情况下,邬先生才会被雍正帝杀。

年羹尧死,那是他咎由自取,假如没有离开的邬先生也死,那就是他的无奈了,不做事不行,做事就会得罪皇帝,最后只能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邬先生离开,是避免以后不经意间得罪了皇帝被杀,而不是避免胤禛当上皇帝马上鸟尽弓藏。

注: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图片很难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书生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