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石狮——八百年姑嫂塔,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泉州石狮的姑嫂塔,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是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标,闽南侨乡的标志。姑嫂塔位居高点,是一个登高望远的绝佳风景美地,不仅能俯瞰石狮市区还能看到壮阔的山海美景。

泉州石狮——八百年姑嫂塔,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姑嫂塔于石狮的意义就像是鼓浪屿之于厦门,是一个特色地标建筑。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在姑嫂塔里还曾存在过一段凄美爱情……

姑嫂塔在石狮市宝盖山,又称“万寿塔”,“关锁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姑嫂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所以又叫做“关锁塔”。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当时姑嫂塔成为了海上行船的航标

泉州石狮——八百年姑嫂塔,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姑嫂塔占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层,为仿楼阁式花岗石空心石塔。第一层西北面开一拱型石门,二至五层各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作梅花形,顶置穹形斗拱。塔身从下往上逐层缩小,每层迭涩出檐。外有回廊围栏环护四周,内有石阶可绕登塔顶。二层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字,顶层外壁建有方形石龛,龛内并刻两个女像,是姑嫂两人形象。明朝何乔远的《闽书》也记载了这个传说,说明姑嫂塔的故事早在明朝就已经流传。

宝盖山面向台湾海峡,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巅上姑嫂塔独立凌空,巍峨挺拔。登临远眺,泉南形胜,海天风物,尽收眼底。姑嫂塔成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标,闽南侨乡的标志。

泉州石狮——八百年姑嫂塔,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去不同地方旅行,令人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当地的景色,而是当地的人文。是一些人和事才会让整个旅途记忆变得深刻起来。

也许在多年以后,曾看到的景象在脑海里也许会变得模糊,但是在你身边发生的事,你听到的故事却还潜藏在你的心底。

这些故事给事物赋予了生命,比如建筑,当一个建筑被人载以情感,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了。姑嫂塔便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泉州石狮——八百年姑嫂塔,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传说在很早以前,石狮宝盖山下有一户农家,父母过世后,兄妹两相依为命。后来阿兄娶了妻子。妻子非常贤惠,对小姑也非常好。一家三人虽然生活清苦,却也过得平平淡淡,没有缺少欢乐。

有一年苦旱,天不下雨,五谷无收。自古闽南地区田少人多,遇到灾害人民无法谋生,就纷纷到南洋。阿兄只好和妻子、妹妹商量,跟着同乡到南洋去。阿兄去了南洋,几年没有回家乡,也没有寄来一封信。他到底是死是活,是好是坏,真叫姑嫂两人牵肠挂肚,日夜思念。姑嫂两人经常登上宝盖山顶,对着大海看啊看,可是每次却只能看到一个灰蒙蒙的大海,哪有阿兄的归帆。

为了能看得更远的大海,她们一次又一次的扛来石头,堆迭起来,年久月深,成为一个高高的站台,她们站在石台上,踮起脚尖,不停地看啊盼啊,可是一月过了又一月,一年过了又一年,阿兄还是没有回来。

泉州石狮——八百年姑嫂塔,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有一天,姑嫂俩看到孩子们在放风筝,心想,可以写封信,把它绑在风筝上,让风筝随风飘到南洋去。可是放风筝,得有风筝绳索。姑嫂俩就剪下自己长长的头发搓成风筝的绳子。

这系上家信的风筝,飘到南洋上空落了下来。系在风筝上的家信被番客们捡到,辗转传到阿兄的手里了。原来阿兄到了南洋后也没有找到什么好出路。他落泊在外,没有脸面给家里写信。他读完姑嫂俩这血泪写成的家信,悲痛大哭,就急急忙忙收拾行装,赶回故乡。

泉州石狮——八百年姑嫂塔,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这日,天气晴朗,姑嫂两人又登上宝盖山顶的站台,对海眺望。一会儿,大海出现了归帆,亲人相聚就在眼前了。

可是,就在这一刹那间,狂风大作,海浪滔天,船翻沉海底。姑嫂眼睁睁看着即将相会的夫、兄葬身大海,惨哭几声,相抱跳崖自尽。

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这对姑嫂,就在姑嫂俩迭石堆台的地方,建了一座石塔,叫姑嫂塔。这虽然是传说,但姑嫂塔的传说却是侨乡人民移民海外的历史见证,是人间最深沉感情的记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