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诸葛亮设计谋害后,墓前为何会跪着诸葛亮的石像?

用户3708573157


魏延被诸葛亮设计谋害后,墓前为何会跪着诸葛亮的石像?



这个题目有点让人啼笑皆非,无从下手。其一,魏延并非诸葛亮设计谋害,他是死于自己的任性妄为;

其二,目前只能说明有两匹石马,石像是否真实存在还有待商榷;

其三,即便石像存在,他一定会是诸葛亮吗?咱们一一讨论。

建兴十二年,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梦到自己头上长角。魏延问赵直缘由,赵直表面上说:

“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

可是背后却道:

“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不久诸葛亮病情加重,料到此番性命不保。下令道死后秘不发丧,并下令退兵。魏延本身是十分有能力的一个人,这一点从诸葛亮后期,重用他便可以看出。


可越是有能力的人,他越有一股傲气。魏延拒不退兵,杨仪、王平等人有了借口诬陷他谋反。

《三国志》记载: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所以魏延的死还要归结于他自己,他急于求成,急于想要证明自己。魏延在军事能力上堪比诸葛亮,但是他在谋略上还是略逊风骚。

理智不能战胜行动,后果可想而知。如果他听从诸葛亮的话,他还不会死,但是历史永远都不会存在如果。

从某种角度上看诸葛亮反而是在保护魏延,因此说诸葛亮陷害魏延是不工稳的。

谁能想到多年以后一代英雄的墓已经不存在了。关于魏延墓在何处,不仅正史没有记载,连野史也只有一些零星的传说。


一种说法为亲兵悲痛魏延之死,为其建墓。魏延不愿退兵,而杨怡等人带领大部分军队离开。

魏延的军队溃散只剩少许亲兵在身旁待命,却被马岱追上斩杀,以谋反之罪。

《南郑县志》明确地说:

“汉中府城北门外里许,有虎头桥,平地列数石,其下并无沟渠,殊不成桥,而流传久远,且立碑焉。询之居人。云:三国时魏延死处。”

亲兵不忍魏延死在荒郊野岭,冒着生命危险将尸首埋在汉中城北门外的石马乡,并为其守墓。

还有一种说法是朝廷为魏延建墓。这朝中大臣发现了魏延不能算是谋反,又是战功显赫,自然要为他建墓。至此,魏延才终于摘下了谋反的帽子,沉冤得雪。

其实笔者更愿意相信第一种说法。朝廷如果为魏延建墓,不就打脸了吗?不就说明,之前的谋反是冤枉魏延了吗?


封建王朝,更多的帝皇是宁愿错杀一千,不愿放过一个,想要帝皇低头,可能性不大。

而魏延墓前还存在着两匹石马,并没有诸葛亮石像。咱们不妨先来讨论一下这两匹石马代表了什么?很显然,一匹是杨仪,一匹是马岱。

不过去民间传说,魏延的墓前确实有一位文官的石像。但是这个文官,究竟是何人,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从民间说法中,可以知道的是,这个石像并没有跪着。他的神态,更像是在忏悔。

于是人们推测,这个石像是在讽刺魏延,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命令,一意孤行,不肯撤兵。

那么,这个石像就更不可能是诸葛亮了。当初魏延的事就是他一意孤行,不听从诸葛亮的命令,不肯撤兵。

要说跪着,笔者觉得应该是魏延跪在诸葛亮的墓前吧,他辜负了诸葛亮对他的期望。
总而言之,题目本身便是有待商榷的,如有不对之处,请斧正。


史之策


魏延墓现如今是在陕西省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据说是蒋琬在担任蜀国丞相之后,为魏延立的墓葬,还雕刻石马在魏延墓前,这是两个下跪的石马,一个指的是杨仪,另一个指的是麻袋,石马乡也是因此得名。

现如今两座下跪石马像,一座残破一座完整,已经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据说魏延墓前原本还有一座文官石像,他手中拿着汉中地图,低头想魏延做出忏悔的状态,这个文官很显然指的就是诸葛亮,这又是为何?

其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认定魏延后脑有反骨,曾下令“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做的这个决定在正史里是没有记载的,之所以认为魏延会谋反,全凭自己的猜测,当然还有两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他重用的人来看就知道,像费祎、董允、蒋琬、姜维等人都是循规蹈矩之人,没有和魏延那样冒险的,魏延时常认为诸葛亮胆小,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有时候故意和诸葛亮作对。后来诸葛亮认为自己将星陨落,命不久矣,但是魏延此时在军中威望甚高,担心自己死后没人镇得住他,于是去世之前不惜毁掉蜀国栋梁,设计让马岱斩杀魏延,所以才有诸葛亮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其二:至于诸葛亮跪于魏延墓前的石像,最主要的来源还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魏延提出,自己带5000精兵,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袭长安,之后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谷,在长安会师,魏延认为这一奇谋必将成功,诸葛亮北伐成功指日可待。

然而诸葛亮认为“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不应该冒险,子午谷虽说是捷径,但是可行性太小,道路狭窄,万一魏军在此地设伏,全军覆没就得不偿失了,再者夏侯楙未必会投降,长安也未必守得住,总之理由一大堆,就是不同意魏延的计谋,所以才出现了诸葛亮拿着汉中地图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那么历史上魏延真的是被诸葛亮设计谋害的吗?

显然不是,魏延被害与诸葛亮有关系,但是并非诸葛亮去世前下的命令,杀害魏延的人虽然是马岱,但是幕后操纵的人是杨仪,魏延和杨仪素有矛盾,魏延性格高傲,杨仪又自负,二人见面谁也看不起谁,《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常为此事闹心,杨仪有才能,魏延作战勇猛,二人又不对付,自己又不想偏向于哪一个人。

但这只是诸葛亮内心的实际想法,从实际行动上来看,他还是倾向于杨仪的,诸葛亮去世后,杨仪获得最高指挥权,魏延负责断后,这就是偏心,所以说魏延的死和诸葛亮多少有些关系。想想刘备在世时,魏延深得刘备信任,还加封他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可以说是独当一方的大将,丝毫不亚于五虎上将,现如今,刘备去世,诸葛亮又去世,他和杨仪的矛盾上升到极点。

魏延不愿受到杨仪的束缚,在退军途中将栈道烧毁,反攻杨仪,然而部下不服,他们只听从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命令,可此时刘禅与杨仪站在一边,认为魏延是谋反,部下自然不愿追随,魏延自己则在败逃时被杨仪派遣的马岱斩杀,马岱拿着魏延的头颅送到杨仪面前,杨仪还踩着魏延的脑袋并嘲笑。

综上才有了杨仪、马岱、诸葛亮跪于魏延墓前的石像,只是现如今这些石像已经保存到汉中博物馆。


羽评郡主


魏延在历史上的战功比马超和黄忠要高,在蜀汉武将中仅次于关羽、张飞和姜维(个人观点),五虎上将中赵云大多数的时间是扮演保镖的角色。记得小时候游戏厅中有一款经典三国游戏,游戏中的主人公是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80后的男生应该都记得)。当时还以为制作游戏的老外不懂中国历史,错把魏延当成马超了。以后才知道,制作游戏的人是懂中国历史的,因为在正史中,魏延的战功确实比马超高。<strong>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把魏延塑造成了“脑后有反骨”的形象,好像魏延老想造反似的。再加上《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太大,就导致了魏延这位蜀汉大将在读者的心中有了瑕疵,甚至多少有点小反派的印象。

笔者认为,在小说中把魏延塑造成“反骨”形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三国演义》是以刘关张为主线写的,主旋律是“扶刘灭曹”。所以把蜀汉集团的人物都写成了“正面人物”。在这些“正面人物”中,尤其突出美化了诸葛亮。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不但是绝对的“正面人物”,而且还是神仙般的存在。

第二,诸葛亮始终都对魏延不放心,老防着他造反,诸葛亮死后,用“遗言”斩杀了魏延。

所以。在小说中,既然诸葛亮是绝对的正面人物。那被他怀疑的,最终死在他手里的为魏延,就必须是有瑕疵的人物了。

在历史上,战功赫赫的魏延确实是死在诸葛亮手里的,但并不是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先大声叫嚣三声“谁敢杀我”,然后被马岱从背后砍掉了脑袋。

诸葛亮和魏延两人同朝为官,但是两个人不太对付,随着时间日积月累,两人到了水火不融的地步。魏延可能人缘不太好,在朝中不光是诸葛亮 看他不顺眼,杨仪也和魏延水火不融,这就给魏延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刘备死后,蜀汉集团风云突变,各方势力都有自己的小心思。这时候,杨仪就对魏延下手了。杨仪在蜀汉地区散布魏延有心造反的谣言。起初并没有什么效果,可是时间长了,这种谣言就散布开了,在民间百姓的心中就烙下了“魏延要造反”的烙印,这时候,这种“谣言”变成了致命的杀人利器。

谣言顺理成章的传到了诸葛亮的耳中,凭诸葛亮的精明是不会相信这些没有根据的谣言的。但这是除掉魏延的一次绝佳机会,这时候“信不信”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于是,诸葛亮和杨仪就达成了一种“无言的默契”。

最终,浑身是嘴也说不清的魏延想跑,在半路被诸葛亮设计斩杀,而且还灭了魏延的三族。一代蜀汉名将就落了个这样的下场。杀魏延这件事,给诸葛亮一生漂亮的功绩中抹上了一丝阴暗。很多人认为魏延是被冤杀的,是政治斗争失败的牺牲品。<strong>

魏延一生,平定广汉、镇守汉中、大破郭汜费曜、卤城之战取甲首三千等等战绩,是不应该死在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上的。 魏延的“粉丝”们一直为他不公,于是,在魏延词的对面就出现了三尊下跪的小石像,其中一尊就是诸葛武侯。寓意就不言而喻了,无非就是说:诸葛武侯欠蜀汉镇北将军及其家眷一个”解释“…….

本文只是个人观点,欢迎有不同见解的读友在评论区交流 、指正。


无笔史官


三国时期,有两个人因为长相问题而成为众矢之的,这两个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和魏延。司马懿是“鹰视狼顾久后必反”,魏延呢,是“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司马懿后来果然反了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而魏延,却是因为这个“反骨”背了莫大的黑锅而屈死。




据《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合记载:刘备攻取荆襄九郡,在攻打长沙郡时,时为刘表帐下长沙守将的魏延做内应让刘备取了长沙,刘备进入长沙后,于中军帐中封赏有功之臣,诸葛亮却指着夺取长沙首功之臣魏延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如果不是刘备苦苦求情,这魏延恐怕早就成了刀下亡魂,虽然免于一死,可是“脑后反骨”这一黑锅却伴随了魏延一生。现在从科学角度去看这一件事情,什么“脑后反骨”完全是无稽之谈毫无科学依据。




魏延背刘表而投刘备,可以被视为是“良臣择主而适”。事实上魏延也确实忠心耿耿,出身入死奋勇杀敌,魏延对汉室之忠诚,从两件事上可窥一二,曹操在兵出斜谷时,魏延引伏兵而来,曹操阵前高官厚禄利诱,魏延不为所动,张弓射箭打掉曹操一颗门牙,曹操满嘴是血狼狈而逃。这一箭让魏延名垂千古,他是蜀汉唯一一个伤过曹操的将领。诸葛亮第六次出岐山,染病不起,魏延没有临阵变节,而是忠心耿耿杀退司马懿派出的夏侯霸。此等忠义之大将,最后却落得被自己的好搭档马岱阵前斩杀,身首异处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可惜。




魏延之死,实际上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魏延是除五虎大将之外最早一批追随刘备的将领,五虎大将全部病故之后,魏延实际上成为了蜀汉将领中的核心人物,魏延个人能力突出,既能带兵做战也勇敢还很有计谋,蜀汉第二次北伐时,魏延还献兵出子午谷直捣长安的奇策。但是魏延本人性格孤傲自诩,桀骜不驯,与当时身为中军长史的杨仪关系更是向来较为紧张,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蜀军全军有序撤离,但魏延显然对撤军有微词,曾公开说不能因为丞相病故了就废了国事,伐魏还要继续不能停。可以说魏延是明显反对撤军的,但这并不能够说明魏延有反相,相反的,他正是从大局出发,以“兴复汉室”为重反对北伐草草中止。




魏延的性格是导致他下场悲惨的重要原因,当诸葛亮临终前将军国大事托付于资历威望都远不如他的杨仪的时候,魏延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绪反弹更是让杨仪感到十分的“不爽”,诸葛亮在死后还要顺便“带走”魏延,用杨仪来主持撤兵大事,这是在有意无意的刺激魏延 ,最终魏延铤而走险被马岱斩杀于阵前,杨仪更是不念同僚之谊直接把魏延夷灭三族。作为蜀汉后期唯一的智勇双全的大将之才,魏延的死宣告了蜀汉那个将星闪耀的时代的结束,从此以后就真的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大国布衣


三国时期的蜀国将领中,魏延死的最为憋屈,却又并不冤枉。魏延之死存在两个版本,一个是《三国演义》所讲的诸葛亮设计诛杀魏延说,一个是《三国志》中魏延与杨仪相斗失败被杀说。不过比较一致的是,诛杀魏延的人,是马岱。

在陕西省汉中市石马坡,有两尊下跪的石马,有一块石碑,上刻“汉将马岱斩魏延于此”,相传此前另有一尊文官石像。其中,残存石马为三国时期的文物,而石碑系后人所立。因相传此处是魏延丧命之处,所以有人也把这里当做魏延墓。

最近,有网络文章称,两尊下跪的石马分别是杨仪和马岱,而文官石人则是诸葛亮。不得不承认,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可谓脑洞大开。实际上,石马和石人是古代高等级墓葬前所设立的石像生,又称"翁仲",所象征的是仪卫之缩影,并非是指特定的某个人。

尽管这一说法完全是臆想,但却反映出了一种认识:魏延是被诸葛亮害死的。

在《三国演义》中,五虎上将相继陨落后,魏延成了蜀军中的翘楚,甚至连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当时,整个蜀汉阵营中,杨仪和魏延彼此看不过眼,斗争地十分激烈。尽管诸葛亮并未表态,却已经开始提防魏延,在临终时更是留下了锦囊妙计来除掉魏延,而这个刽子手便是马岱。

然而历史上的魏延之死,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诸葛亮死前,告诫杨仪等人,如果魏延坚持北伐,拒不撤兵,那便大军回撤,不管魏延。结果,魏延果然坚持继续进兵,后来又觉得不妙,连忙追赶杨仪,并跑到大军前面与之相持。

因魏延理亏,其士卒见形势不妙,很快散去。魏延带着儿子和少数亲信逃往汉中,而杨仪则命马岱率军击杀魏延。最后,魏延被杀,又被诛灭三族。

在整个事件中,魏延的确没有投降的意思,完全是死于党争。不过,魏延的自负、狂妄和任性,是导致他被杀的重要原因,也怨不得被人。而诸葛亮更是没有设计诛杀魏延。

所以,在魏延墓前设有诸葛亮跪像之说,完全就是无稽之谈。有人将石像生分别比作马岱、杨仪和诸葛亮,当为误解。


夕阳下的晚枫


魏延并没有被诸葛亮设计陷害,他的墓前并没有跪着诸葛亮的石像,除非是现代人看了《三国演义》后专门立的。

现在魏延墓位于汉中市,墓前有两个下跪的石马,据说之前还有一个文官的跪像,有人说这是诸葛亮。这显然是胡说八道。

首先,魏延根本没有被诸葛亮设计陷害。按照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前只是安排魏延带兵断后。诸葛亮死后,魏延违背遗嘱,企图发动兵变夺权,失败之后更直接焚烧栈道,差点害死全军,最后弄得众叛亲离,孤家寡人,被杨仪派马岱杀死。魏延之死虽然是蜀汉内部夺权引发的悲剧,但魏延自己违背诸葛亮遗言,挑起内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即使按照三国演义,诸葛亮也只是料定魏延日后必反,这才安排下马岱在身旁,如果魏延造反,就将其斩杀。但决定权还是在魏延自己手上。如果魏延自己不造反,马岱是不会杀他的。既然造反了,被杀也不冤枉,这哪里又叫“设计陷害”呢?

再说,魏延墓传说是在三国时期由蜀汉大司马蒋琬给主持修建的,算是对魏延的一种平反。但蒋琬本身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接班人,对诸葛亮非常尊重,他怎么可能在魏延墓前放诸葛亮的跪像?整个蜀汉时期,朝廷对诸葛亮都无比尊崇,李邈说了诸葛亮几句坏话就被刘阿斗砍了。谁这么大胆敢在魏延墓前放诸葛亮的跪像?

所以,这个所谓魏延墓前的诸葛亮跪像,无非两种可能。一种是今人的附会(硬要说,这个跪像是杨仪倒还可能,毕竟杨仪杀了魏延全家,后来还扬言该投奔魏国,被蜀汉朝廷赐死)。如果真是存心雕刻的诸葛亮跪像,那至少也得到近代以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才会来搞这种哗众取宠的玩意。


巴山夜雨涮锅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锦囊妙计,埋下马岱这一枚棋子在魏延身边斩杀魏延,这是出自《三国演义》的桥段,而非真实的历史。



因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魏延在民间的口碑不太好,天生反骨、扑灭诸葛亮续命的七星灯,都让人对魏延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魏延是蜀汉集团战功最大的将领,仅次于关羽和张飞。魏延长期镇守汉中,为蜀汉抵御来自曹魏的威胁,可谓功不可没。


不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对于魏延其实都是非常重视的,毕竟魏延是蜀汉集团最有能力的将领之一,特别是关羽张飞这一波人先后去世后,魏延就成了蜀汉头号将领。

但是魏延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会处理和同僚的关系,基本上蜀汉集团的高层中,没有几个人喜欢魏延,特别是文官集团,诸如杨仪,和魏延势同水火。

诸葛亮也很清楚这一点,一旦魏延掌权,整个蜀汉集团的官场恐怕要进行一次大地震。所以在五丈原病逝前,诸葛亮把军权交给了杨仪和姜维等人,想让权力来一个平稳的过度。

但是诸葛亮死后,蜀汉集团已经没有笔魏延资历更老的人,魏延本以为自己能接替诸葛亮,没想到却没自己什么事,于是想通过武力的手段除掉杨仪,夺回大权。(请注意,魏延并不是想要造反,只是想除掉杨仪夺回大权而已,实际上,魏延一直到死也没有想过要谋反或者背叛)


但是前面也说了,魏延跟同僚的关系极差,当魏延和杨仪同时向朝廷告发对方谋反时,根本就没有相信魏延所说的话,于是大家都认为魏延是谋反,就连魏延手下的士兵也不敢继续跟着魏延。最后魏延身边只有几个人跟着他逃亡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魏延,并且杀了魏延。

也就是说,魏延根本就不是诸葛临死前用计谋杀的,马岱也不是一直埋伏在魏延身边,而是被杨仪派遣去杀的魏延。

魏延在汉中被杀之后,有几个忠心耿耿的部下冒死的把魏延的尸体偷出来进行了安葬。后来到了蒋琬当政期间,可能蒋琬觉得魏延之死却是是有点冤,重新给魏延修了墓。在魏延的墓旁,修筑了两匹石马和一个垂首站立的书生雕塑。

有人认为,这两匹石马代表了杀害魏延的杨仪和马岱,而这个垂首站立的书生则是诸葛亮,之所以垂首是因为诸葛亮在忏悔当时没有没有听从魏延子午谷奇谋。

不过,我觉得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依据。石马应该是蒋琬命人修筑,蒋琬作为蜀汉四相之一,不太会用石马去暗指杨仪和马岱。杨仪人品不怎么样,但是马岱却是没啥问题的,他是奉命行事。魏延是武将,墓旁边修筑马匹应该属于正常情况,就像霍去病墓旁同样修筑了马匹。(目前魏延墓旁边的两匹石马已经移到了汉中博物馆)

这个垂首站立的书生,应该不是蒋琬命人雕刻,而是后人所为。大概是象征这杨仪,毕竟魏延之死也是杨仪一首促成的。而且杨仪也不是一个什么好官,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不满自己没有接替诸葛亮掌权,多次出言不逊,最终被捕下狱,于狱中自杀。



诸葛亮没有理由在魏延墓前忏悔,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听起来确实美好,但是极其冒险,难度系数也很大。诸葛亮小心谨慎,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并没有什么错。就因为一个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就要站在魏延墓前忏悔,这是对诸葛亮的侮辱。


小镇月明


魏延墓在正史野史中都没有记载,最早记载魏延墓信息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南郑县志》:


汉中府城北门外里许,有虎头桥,平地列数石,其下并无沟渠,殊不成桥,而流传久远,且立碑焉。询之居人。云:三国时魏延死处。


据说这座所谓的魏延墓墓前有两匹马,象征着害死魏延的马岱杨仪,据说还有一个文官像,当地百姓猜这文官是诸葛亮,当地百姓说文官雕像做忏悔状,是诸葛亮在忏悔没有听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不过文官像早就丢了,有没有都不好说,两匹马据说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进了博物馆了。


所以,石马乡虎头桥是不是魏延的墓,这事儿存疑。


关于魏延墓的来历有两个,一个说是魏延死后,他的亲兵收拾他的尸骸给他立得墓,另外一个说法是蜀汉朝廷在杨仪被免后,偷偷为魏延立墓,表示你死的很冤。


如果是这两种方法之一给魏延建的墓,那么墓前诸葛亮忏悔像应该是不会有的。


很简单的一个原因,当时蜀汉政权其实是诸葛亮一脉,魏延的亲兵敢明目张胆的在魏延的墓前树立丞相忏悔像?


而如果是蜀汉朝廷为魏延偷偷建墓,更不会树立丞相忏悔像,甚至跪像。


至于说诸葛亮忏悔没有听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更是无稽之谈了,大约诸葛亮到死都不会觉得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奇谋。


诸葛亮这人一生谨慎,为了保住刘备晚年创业打下的江山,可谓兢兢业业小心翼翼。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一次脑洞大开的假想,这次奇袭成功的前提有两个:


其一,魏军很菜,看到魏延带领的五千轻骑兵突然杀出,马上望风而逃,或者弃城投降了。


曹操三代在关中经营三十年,底蕴深厚,即使魏延奇袭,难道真的会吓得两腿大战,会望风而逃?毕竟曹家人不是阿斗那样的怂包。


其二,如果魏军抵抗,那么这五千轻骑兵也要在八九天之内拿下长安,获得粮食补给,然后再战,因为魏延只带了18天的粮食,古代的补给极限就是十八天:


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


通过子午谷到了长安城就得十天时间,靠后方的补给显然来不及,只能就地解决补给问题。


《魏略》则云: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长安是两汉古都,经营数百年,城高墙厚,魏延这五千轻骑兵想几天时间内攻下长安,恐怕有点难。后来诸葛亮北伐,打陈仓时郝昭据城而守,诸葛亮攻了二十天,都没拿下陈仓,魏延想凭借五千轻骑兵拿下长安,大约不易。


蜀汉的底子本就薄,诸葛亮怎么会让魏延拿着五千精锐去做这种成功率很低的实验呢?


所以说诸葛亮忏悔的,大约都只是听了《三国演义》评书的想当然吧。


有人比喻过魏延的这种脑洞说:这就像一个公司公司收入999万,支出1000万,入不敷出。有个叫魏延的员工提议给他200万去拉斯维加斯,赚到钱就去买设备。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


魏延:丞相我听说有人在我墓前塑了您的忏悔像。


诸葛: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薛白袍


魏延墓前确实立有跪像,不过并非人像石雕,而是两座下跪的石马雕像(现仅存一座,另一座残缺),魏延墓所在的地方‘石马乡(位于陕西汉中市)’也正是因此而得名。那么这两座石马跪像是否其特殊含义呢?确实是有的,但与诸葛亮到并没多少关系,至于说魏延墓前立有诸葛亮跪像实属无稽之谈,不过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根据,相传魏延墓前曾还立有一手拿汉中地图,低头向魏

延做忏悔状的文官石像,而这座文人石像在不少人看来便是诸葛亮。那么魏延墓前的两座跪马像到底有何含义呢?魏延墓前又是否真有过文人忏悔的雕像呢?

魏延被杀之谜

小说演义中,毫无疑问,诸葛亮便是杀害魏延之死的真凶。早在魏延归附刘备时,诸葛亮便曾有言,说魏延有“反骨”,后来诸葛亮临终时授杨仪马岱密计,终于将魏延除之。然这毕竟是小说之言,历史上并没有所谓的“反骨”,至于诸葛亮有没有授意让杨仪杀魏延呢?这个不好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据《三国志》记载:

“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死前曾留有遗言,令长史杨氏带领大军退回汉中,但在于众将商议时,却并没有叫魏延,而且诸葛亮也似乎早就看出来魏延不甘心就此撤军。所以历来有人怀疑诸葛亮密计杀魏延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至于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真想杀魏延呢?个人认为还是没有的,这段记载中写到诸葛亮让魏延断后,可见诸葛亮死前还是交给了魏延部分兵权的,魏延忠心蜀汉毋容置疑,这一点诸葛亮深知,若真有心除之,还给他兵权干嘛呢?好让蜀军自相残杀?想必诸葛亮虽知魏延不甘心就此撤兵,但还是希望他日后能知难而退吧。

那么魏延最后怎么死的呢?其主要原因还是与杨仪之间的矛盾爆发,当然这与自己没能审时度势,孤傲的性格有关。魏延和杨仪向来不和,之前有诸葛亮的调和并没起大冲突,但诸葛亮死后,魏延则坐不住了。杨仪领军撤退,而魏延竟选择了这种非常时刻与杨仪“摊牌”,时魏延拒绝退兵,但见杨仪等人撤兵,不相随则罢了,反而阻碍其退兵。据《三国志》记载: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如此一来,魏延便是处处理亏了,而这则恰好给了杨仪反击的机会,杨仪告魏延谋反,而当时魏延虽无谋反之心,但那种举动却是有目共睹,最终反被杨仪所杀,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据《三国志》记载: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

所以魏延之死,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他与杨仪的私斗,至于马岱,只是在其中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罢了。

石马的含义

魏延死后,其家族皆被杨仪所诛,自己更是尸首异处,无人埋葬。直到蒋琬主政,杨仪没落时,其尸首才得以被当年的心腹手下埋葬,相传魏延墓前的石马便是那时所造。由于魏延是被杨仪陷害,为马岱所杀,故魏延墓前所立的两座石马跪像一指代杨仪,而另一座则指代马岱。至于魏延墓前有文人雕像一说,个人认为应是谣传。所说魏延后来得以平反,但其在后世的名声却并不显著,而诸葛亮则作为忠臣的形象为后世历代君王所推崇,不至于有人立诸葛亮忏悔的雕像于魏延墓前。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首先说明一点,魏延不是诸葛亮设计谋害的。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他和中军师杨仪争功,带兵袭击杨仪,杨仪历数魏延的罪责,士兵认为魏延要谋反而散去。魏延带着儿子逃跑,后被马岱追上斩杀。

三国演义描述的更加形象:杨仪对魏延说,你敢说一句“谁敢杀我吗?”魏延哈哈大笑,说,“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勒马,于马上大叫:“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马岱斩魏延于马下。

不管怎么说,魏延是和杨仪争斗失败被杀的,二人之前就有矛盾,杨仪小肚鸡肠,魏延高傲自大,都不是好鸟。魏延之死和诸葛亮无关,魏延被杀是做自作孽不可活,这是他晚节不保造成的结果。



▲魏延

魏延原籍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固县镇魏家小河村。他的墓却在陕西汉中。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魏延和杨仪争功失败后带着儿子逃跑,杨仪派马岱追杀于汉中北门外。魏延的尸体后来被部下乘黑夜偷埋到了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

到后来蒋琬任丞相期间,感念魏延前期有功,于是为他重修坟墓,并立了两个石马和一个文人模样的书生低头垂手做忏悔的样子,并没有题主所说的“诸葛亮的跪着的石像”。拜托,诸葛亮怎么会给魏延下跪呢!

据说这个文人书生模样的石像暗指是诸葛亮后悔没有采纳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的计谋。

兵出子午谷是否能突袭魏国成功,这在历史上争论不休。有的指责诸葛亮太谨慎,有的说魏延这计策太冒险,莫衷一是,多年来争论不休。



▲杨仪

既然“兵出子午谷”有争论,诸葛亮是否应该忏悔还另当别论,更遑论给魏延下跪了。拜托不要玷污诸葛亮的人格了,魏延根本就不配让丞相为他道歉。诸葛亮何错之有?何来的忏悔,何来的下跪呢?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