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修桥铺路凿盐井,蜀守李冰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什邡

治水修桥铺路凿盐井,蜀守李冰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什邡

从什邡双盛出发,我们沿着川西旅游环线,直奔洛水镇的李冰陵。李冰是秦代的蜀郡郡守,一代水利宗师,被川人尊为“川主”,至今四川各地尚有许多川主寺。洛水镇镇中心也有一座川主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如今已成为集传统文化、宗教活动、休闲于一体的宗教活动场所。中国人历来就喜欢偶像崇拜,文昌宫、关帝庙、岳王庙,寄托着后人对祖先的敬仰。然而这种崇拜,有时候是自发的,是不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四川的最高行政长官,从古到今,人数不少,人们却单单记住了李冰,这是大浪淘沙的结果,反映了历代百姓的心声。

治水修桥铺路凿盐井,蜀守李冰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什邡

图注:李冰父子

李冰生于公元前302年,卒于公元前235年,终年67岁,在秦代也算高寿了。在任期间,李冰治理岷江,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枢纽,天府之国,沃野千里,遂成富庶之地。古代蜀地非涝即旱,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秦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李冰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开明所凿的引水工程渠首选择不合理,因而废除了开明开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玉垒山处,这样可以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首网。

治水修桥铺路凿盐井,蜀守李冰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什邡

图注:都江堰

李冰创筑的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鱼嘴是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因堰的顶部形如鱼嘴而得名。《华阳国志》记载: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鱼嘴。它将岷江分为内外江,起航运、灌溉与分洪的作用。飞沙堰是一个溢洪排沙的低堰,它与宝瓶口配合使用可保证内江灌区水少不缺,水大不淹。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宝瓶口不仅是进水口,而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对内江渠系起保护作用。宝瓶口这一岩石渠道,十分坚固,千百年来在岷江激流冲击下,并未被冲毁,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李冰修成宝瓶口之后,“又开二渠,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称为外江,一渠由永康过郫入成都,称为内江”。这两条主渠沟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农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网。

治水修桥铺路凿盐井,蜀守李冰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什邡

图注:治水口诀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工程中,创造了竹笼装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李冰还创用石人测量岷江水位。《华阳国志•蜀志》载: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是见于记载最早的水则,说明李冰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涨落的大致幅度。李冰在实践中总结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和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可见其影响之大。

治水修桥铺路凿盐井,蜀守李冰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什邡

图注:都江堰放水节

除了都江堰,李冰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州市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后,蜀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千百年来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彻底根除。从此,蜀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水利的开发,使蜀地农业生产迅猛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西汉时,江南水灾,“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代“剑南(治今成都)之米,以实京师”。渠道开通,使岷山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而且有名的蜀锦等当地特产亦通过这些渠道运往各地。正是由于李冰的创业,才使成都不仅成为四川而且是西南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同时成为全国工商业和交通极为发达的城市。

治水修桥铺路凿盐井,蜀守李冰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什邡

图注:李冰蜡像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如果没有李冰,没有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四川将会是一个什么模样,真让人不敢想象。都江堰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前来抚今追昔,可是李冰陵呢,我想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李冰陵位于什邡西北洛水章山,占地360亩,北靠后城山,东临峰顶山,西连佛爷坪,南瞰神牛岭,从南向北地势渐高,陵墓在山顶的平台上,很有帝王气势。李冰陵是寂寞冷清的,游人寥寥无几。

治水修桥铺路凿盐井,蜀守李冰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什邡

图注:李冰

我们就这样风尘仆仆的站在了李冰陵的大门外。四周都是高山,脚下有河,自山间蜿蜒流出,在山前开阔处汇聚成一个波光敛滟的李公湖。陵园的外面,散住着一些山民,也有开农家乐的,鸡鸣狗吠声在山谷中不绝于耳,间或传来农妇喝斥小孩的声音,显得十分亲切。

几个孩子围着李冰的石像追逐嬉戏。我拦住他们问:“这个爷爷是谁呀?”他们七嘴八舌地说:“他是李冰!”我又问:“李冰是干什么的?”孩子们一脸茫然,答不出来了。我的心里隐隐作痛,这些孩子都住在附近,他们连李冰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更别说其他人了。我们一直在教育下一代热爱祖国,可是收到了多大的成效呢?爱祖国,首先就要爱家乡,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当然也包括熟悉家乡的历史。

治水修桥铺路凿盐井,蜀守李冰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什邡

图注:都江堰

李冰在成功治理岷江后,晚年移师什邡,治理沱江上游支系洛水。因劳累过度,逝世于治理洛水工程中,就地葬于可俯瞰洛水的章山之上。李冰治理洛水的事迹,在《古蜀记》《华阳国志》《什邡县志》及什邡县境内出土的宋熙宁大安王庙碑记中均有记载。

古瀑口。关山险峻,怪石垒垒,蹲踞如虎豹。左边为什邡的高景关,对岸是绵竹的云盖山,两座山峰对峙若门户。九顶山内流出的两股水流,洛水屈曲流左,章水绕山于右。二水于山内三河口汇乾河、通溪河水,下注于瀑口。而瀑仅一入山孔道,狭窄成了一个总锁钥。瀑水奔腾,左冲右突,势不可挡。洪水季节,常为水患。凿瀑口。只有先凿瀑口,让出口通畅,才能疏导洛水。

治水修桥铺路凿盐井,蜀守李冰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什邡

图注:什邡高景关

李冰治水多采用疏导的方式,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秦代,没有炸药,要把大山从中劈开,得有多么艰难。李冰组织军民,先在山上放大量的木材,浇上油,用火烧山,再浇水,如此反复多次,利用热涨冷缩的原理,让大山裂开缝隙,最后由石匠用铁器来凿,凿开了瀑口,洛水得以顺畅地流出去,使现在的绵竹、广汉、什邡都享受到了灌溉之利。

当年的古瀑口,经过李冰带领千千万万什邡、绵竹、广汉等地的民工,顶风雨冒烈日烧岩劈石开山,在极其原始简陋的施工条件下,经过几个寒暑的奋战,终于导洛成功,完成了他晚年的夕阳工程,在他治水造福于人类的功劳簿上,又添上了辉煌的一笔。凿石疏通瀑口后,李冰又在瀑水下处开挖白鹤潭,然后审势设平梁,建立洛口堰。

千年以来,后人又在此基础上建成上堰为朱堰,中分堰口为李堰,左分堰口为火烧堰,入绵竹地界。水的分流量什邡为七,绵竹为三,这科学的治理,化瀑水为生命水幸福水,一直润泽着“南亩千渠”,使什邡、绵竹等县成为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这是多么大的丰功伟绩,我们现在端着白米饭的时候,都不能忘了李冰,虽然他在我们的记忆中已成为了一个符号。

治水修桥铺路凿盐井,蜀守李冰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什邡

图注:都江堰

李冰像由黄石铸成,通高8.3米,束发佩冠,长袍宽袖,坐手捋须,右腰佩剑,神情严肃庄重,目光刚毅坚定,昂首仰视长空。作为蜀郡最高长官,似乎在忧患国事,又似在苦思治水良策。从山门牌坊进去,就是九龙陛。陵园巧妙利用上山台阶的斜坡,塑造了九龙闹海的景象,预示着李冰治水的艰辛。古朴的龙凤,简单的云朵状花纹,“秦李冰葬斯”的行草书,让人感到年代的久远。从九龙陛开始,登1000步台阶,可直达山顶平台墓园。其间有江泽民的题字“创科学治水之先河,建华夏文明之瑰宝”,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治水修桥铺路凿盐井,蜀守李冰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什邡

图注:九龙陛

1000步台阶,游游缓缓地爬上去,我们都是汗流浃背,只好走走停停,边欣赏景致边照相。这台阶不像其他山路,曲曲弯弯的,而是直接上去,由山坡到山顶。我们像登上了一段天梯,也许是陵园的设计者有意为之吧,毕竟我们是去拜谒川主李冰。

台阶走完,天地豁然开朗,一个操场大的山顶平台呈现在我们面前。据当地人讲,李冰陵是1993年重修的。什邡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投工投劳。当时的确从山下抬上来一口小棺材,2000年的岁月洗礼,李冰的尸骨早就不在了,就连衣物这些东西也没留下。而这口小棺材,就成为了李冰的一个象征。其实肉身衣物有什么用呢,关键是李冰的业绩和精神,他永远活在四川人的心中。

治水修桥铺路凿盐井,蜀守李冰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什邡

图注:科学治水

李冰墓园周长约30米,中间是一个硕大的土丘,上面常年生长着苍松翠柏。墓园四周由花岗岩砌成,上面雕刻着李冰的一些事迹,分为七个部分:通济二江;勇斗江神;马沿西行;开凿盐井;城后斗礼;羽化飞升和民仰忠魂。刀法有浮雕,平雕,也有线刻,构图古朴浪漫,表现了人神合一的思想。有意思的是,李冰除了治水,还教蜀地百姓开凿盐井,制取井盐。

治水修桥铺路凿盐井,蜀守李冰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什邡

图注:盐井滩

四川属于内陆,又是盆地,与外界联系较少,而盐是老百姓生活必需品,产于沿海,李冰教百姓凿井取盐的功绩不亚于李冰治水。在此之前,川盐开采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多依赖天然咸泉、咸石。李冰创造凿井汲卤煮盐法,结束了巴蜀盐业生产的原始状况。这也是中国史籍所载最早的凿井煮盐的记录。正因为如此,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李冰是神而不是人,他是上天派来帮助蜀地百姓的,是四川的保护神。

墓园前面是两组护墓石兽,有水犀,狻猊,蛟龙和龟,他们都是水中的猛兽。在神话传说中,李冰治水就是和这些猛兽搏斗,制服了他们,江河就温顺了,成为人类的朋友,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已。

治水修桥铺路凿盐井,蜀守李冰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什邡

图注:泽被后世

走出李冰陵,脑海中总是李冰亲民爱民,为蜀地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不管哪朝哪代,只要你真心诚意的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就会把你铭记在心里,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彭忠富/文;图片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