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場鎮林卡中心小學 跨越百年的堅守 讓孩子“如樹成材”


馬場鎮林卡中心小學  跨越百年的堅守 讓孩子“如樹成材”

1980年的馬場鎮林卡中心小學。


馬場鎮林卡中心小學  跨越百年的堅守 讓孩子“如樹成材”

老校門。


馬場鎮林卡中心小學  跨越百年的堅守 讓孩子“如樹成材”

新校門。

桂花飄香、柏樹挺拔、香樟茂盛……在數十棵參天古樹的陪伴下,貴安新區最“老”的學校之一——馬場鎮林卡中心小學靜靜地佇立著。

這是一所有著111年曆史的學校,從建立起,就沒有搬遷過。學校坐落在花安高速右側,距黔中大道5公里,東與貴陽市花溪區馬鈴鄉凱壩村毗鄰,西與貴安綜保區(電子園)相接。

學校現佔地面積不過5300餘平方米,可謂“彈丸小學”。從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興辦學堂開始,學校歷經波折,1951年重新恢復教學,直至現在不斷改擴建,擁有4棟教學樓。

無論風雨如何飄搖,學校均是在原址上辦學,並以管仲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校訓,強調“樹木育人”的長期性和重要性,堅守鄉村教育陣地,讓學生茁壯成長、“如樹成材”。

馬場鎮林卡中心小學  跨越百年的堅守 讓孩子“如樹成材”

老師用班班通上課。

六易其名 堅守鄉村

據林卡中心小學歷史資料記錄,清乾隆十年(1745年)遷居於此的周氏家族,在現在的校址上興建祠堂,請來先生開館坐堂,建立了周氏私塾。這就是林卡中心小學的前身。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興學堂,當時的周氏族人舉人周熑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該私塾基礎上正式創建了“林雅學堂”。“林雅學堂”因林雅鄉(即現在的林卡村)而得名。

“這算是我們學校正式創建的時間,之前的私塾只對周氏族人開放。”林卡中心小學教務處主任劉興明介紹,據考證,當時的學校區域不大,只佔用了周氏祠堂的一部分。後來,隨著歲月的變遷和學生日漸增多,為了更好地辦學,學校不斷擴大,周氏祠堂則不斷縮小。2015年,周氏祠堂徹底搬遷出校區。

1911年,該校被命名為東三區第一初級小學。1932年,林雅初級小學與平陽小學合併,更名為縣立第五初級小學。1941年,學校由當時的平陽與凱掌合名,改名為平凱中心學校(當時的林卡村為小村,人口較少,平陽村和凱掌村為大村)。1942年,學校又更名為平凱鄉保國民學校。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學校重新恢復教學,張友梅任第一任校長,教師僅有張洪才一人。

1953年陳榮群任校長,平陽小學合併到林卡學校,共有教職工13人。

1954年,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文教局派何原化到平壩縣馬場鎮林卡村組建新學校,林卡小學正式成立,之後幾年,繼任校長先後為陳懷一、吳培華、韓友仁。

1963年,諶業武任校長,學校重整校園,保護古樹,嚴格管理制度。

1971年,林卡小學設立初中部,楊冠弈任初中部主要教師,共有學生200餘人。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學校歷經校長龍雲坤、徐家珍、魏紹林、曹福欣、越祖明、王廷富、唐紹權等,有了進一步發展。

在1985年之前,學校一直在周氏祠堂廂房內辦學,直到1986年,學校新建了第一棟教學樓,所有班級全部搬到教學樓內。

2002年,由於馬場鎮集中資源辦學,林卡小學初中部合併到當時的馬場三中,學校更名為平壩縣馬場鎮林卡中心小學,屬片區中心學校。

2013年,貴安新區設立,林卡中心小學隨馬場鎮劃入貴安新區。

從2015年9月起,魏紹雄開始任林卡中心小學校長至今,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學校環境及辦學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馬場鎮林卡中心小學  跨越百年的堅守 讓孩子“如樹成材”

開展校園活動。

辦學條件 不斷提升

馬場鎮林卡村,距貴州省會貴陽48公里、馬場鎮政府所在地17公里左右。東連貴陽市花溪區馬鈴鄉凱壩村,南接馬場鎮新寨村,西鄰馬場鎮佳林村,北抵馬場鎮平陽村,是一個面積只有4.4平方公里左右,包括林卡、金家和爛壩3個自然寨,全部人口不足2000人的小村寨。

在這樣的小鄉村辦學,無疑會受到交通、人口、環境等各種制約。

“1998年,我到這裡任教時,學校已有90年曆史了,但發展緩慢。當時,學校只有這棟1986年修建的樓房,學生100多人。後來,經過不斷投入,學校將周邊可以徵撥的土地利用起來,陸續又修建了3棟教學樓。”指著校門右邊3層高的舊教學樓,劉興明回憶道。

據介紹,現在學校擁有4棟教學樓,最新的1棟教學樓去年才建成,內部還在裝飾,還沒有完全投入使用。

貴安新區設立以來,大力發展教育,該校的辦學條件大幅度提高,順利達到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要求。

目前,該校校舍面積2208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6.27平方米;體育活動場地面積2506平方米,生均活動場地7.12平方米;學校圖書10466冊,生均圖書29.7冊;共有計算機41臺,達到每100名學生11.65臺;共有班班通11套,達到每班1.22套;共有教職工25人,其中,專任教師19人,生師比18.53;現有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52人,平均班額39.11。專任教師學歷達標,專業結構配置基本合理。校園佈局合理,功能區劃清晰,入學率、鞏固率、完成率均達100%。

學校學生用的科學室、圖書室、計算機教室、體育器材保管室、音樂室、美術室、醫務室、多功能教室等一應俱全,行政辦公室、教師辦公室、文印檔案室、廣播社團辦公室逐步完善。

“現在,學校新修了好幾棟教學樓,教學設施換了新的,學費書費免了,還給學生提供免費的營養餐。聽說老師上課用的都是電子黑板(班班通),娃娃們的學習條件好得很。”林卡村村民楊盛泉說。

近幾年,儘管發展開始加速,辦學的軟硬件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林卡中心小學還是不可避免地遭遇到鄉村辦學的重大瓶頸——學生資源不足、學校用地受限。

“學校沒辦法再擴大了,學校周邊能利用的地域都用上了。”劉興明介紹,近幾年,林卡中心小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不斷完善教學軟硬件設施設備,吸引了周邊幾個村寨孩子來就讀,學生增加到350多人。而在校園內部,除了保護古樹建設的花壇等外,學校還把樓道、走廊等地利用起來,完善校園文化建設。

“周邊農村人口不集中,學生人數增長有限。學校面積小,操場、運動場所比較擁擠,課外活動只能見縫插針開展。”劉興明說。

馬場鎮林卡中心小學  跨越百年的堅守 讓孩子“如樹成材”

孩子們在走廊圖書角閱讀。

樂化教育 快樂成長

作為貴安新區最“老”的百年老校,林卡中心小學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更有新時代的活力。

在長不過100餘米,寬不過50餘米的林卡中心小學,數十棵七八十年樹齡,甚至上百年樹齡的參天古樹隨處可見。

記者看到,學校房前屋後,很多大樹高達數十米,粗壯的一個人都合抱不過來,每棵樹下都修建了隔離帶,樹上都掛著一個“身份牌”,對樹木的種類進行了說明,並提醒師生們注意保護。

據介紹,很多樹都有上百年樹齡,學校在改擴建中,非常注意保護。

該校的教學樓、廊道、校園周邊的文化牆等處,“道德之樹”“成長之樹”“和諧之樹”“文明之樹”“棟樑之材”等校園文化建設內容的標牌,十分醒目。

“學校的紫薇、桂花、柏樹、香樟等古樹都是前人栽種的,一到花期,滿園芬芳,遺澤後輩。育人如養樹,學校以管仲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校訓,強調‘樹木育人’的長期性和重要性。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荀子文化等為核心,著重打造‘樹文化’,通過不斷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喚醒師生內在的生命動力,引領他們不斷深入地發現自我、重塑自我,讓學生茁壯成長,如樹成材。”魏紹雄說。

據介紹,“傳承歷史文化,建設現代校園”是該校的辦學思想。現在,學校按照教育優質發展,班班有特色的要求,設立了以各種樹木為名的班級特色名稱如“櫻花班”“桂花班”“紫薇班”“國槐班”等,各班還以自己的“班樹”特色組織社團文化活動,以迎風沐雨、奮力成長的樹木精神浸潤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培養他們不畏挑戰,努力成長為社會棟樑的精神。

魏紹雄表示,下一步,學校還將堅持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不動搖,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啟動“樂化教育”,把“樂化教育”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更陽光、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把學校真正辦成山裡孩子求知的樂園、幸福的家園。

馬場鎮林卡中心小學  跨越百年的堅守 讓孩子“如樹成材”

百年古樹。

記者手記

111年的鄉村教育延續至今

從貴陽出發,經貴安大道、興安大道、黔中大道,通過736鄉道再走三四公里,就進入貴安新區馬場鎮林卡村了。

林卡小學的地勢較偏,需沿村中的一條岔道進入。學校很小,但很乾淨。教學樓不高,但古樹參天。

“老師好”“老師好”“老師好”……

在林卡中心小學,下課期間,你只要走進去轉一圈,一定能收穫幾百聲小學生們真誠問候,也會看到學生們打掃校園操場和清理古樹、花壇的認真勁。

同學們都誇學校的老師好、飯菜好吃、環境漂亮,希望在這裡學到知識,長大後建設家鄉。

111年的鄉村教育堅守,這間學校的先行者、後來者,和其他千萬所中國鄉村基礎教育學校一樣,一直默默地完成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中華民族復興而讀書的重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