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叫哲学另一种叫中国哲学

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叫哲学另一种叫中国哲学

上一篇写哲学的文章里,我一直在谈论西方哲学史,定义了哲学是一种思考方式,本意是想用浅显幽默的语言让人认识晦涩难懂的哲学。我不曾想大家都认为哲学就在身边,可以解决生活中所有问题,我以为会是说思辨、逻辑学和科学的思考方式影响着生活方方面面,后来我才明白大家说的是处世之道或生活哲学。

不得不承认我那篇文章确实是想从生活中大家都会思考的问题去谈西方哲学,但当我在谈论哲学的时候丝毫没有想过生活哲学甚至中国哲学。

2001年9月11日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于王元化对话中提到“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触动了国人的玻璃心引起国内激烈的讨论。但是他并不是像黑格尔一样不了解中国文化便贬低中国哲学,而是讲出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传统思想不同之处,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只是定义上不同。为了照顾民族自尊心,获得科学的“合法性”,中国哲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中国也有哲学,只是形式不同。

哲学这个词汇本就来自于希腊,哲的中国古意是智慧,而拉丁语哲学philosophia是爱智慧的组合,其中philein是爱的意思,也有追求的意思。中国古代思想中,这种追求的意味也有,但不是主流,主要追求的还是此岸世界的生活本身,而不是忘我的追求世界的本质。当我们创造了中国哲学,只不过在使用“哲学”这个词,而我们为它注入了新的意义。但这样一来,似乎什么都可以是哲学。尤其是孔孟、老庄的思想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并且比西方哲学更容易理解和实用,以至于生活中任何处世之道都可以称为哲学了。

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叫哲学另一种叫中国哲学

当我们谈论中国有没有哲学的时候,本质上都是在谈论哲学的定义,并不在于中国哲学没有逻辑论证、方法论什么的,而是如同哲学系里的划分一样,大多会分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宗教学,已经是不同的学科了。从归纳法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定义拥有【智慧】这一性质的【思想】统称称为【哲学】,而【中国的思想】也拥有【智慧】这一性质,那么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思想】也可以称为【哲学】。如果因为【哲学】具有【智慧】这一性质,而【中国的思想】也具有【智慧】这一性质,那么推导出【中国的思想】也是【哲学】这一命题就不成立。就好比冰箱可冷藏食物,然后你发现地窖也可以冷藏食物,就说地窖也是冰箱,当然我们可以比喻的说地窖就相当于一种冰箱。

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叫哲学另一种叫中国哲学

当然也如同现在的很多网络用语,本身是错误的用法,但错误的人多了,本身也会成为一种正确。因为语言的标准是由多数人决定,尽管我们拓宽了哲学的概念,读西哲和中哲的学生一定不会认为彼此研究的是一种东西。

正如中餐和西餐一样,尽管都是烹饪食物,可食材、味道、烹饪方式都不一样,而且有趣的是西餐只要规定好用量、时间等都可以做出,而中餐中却无法定量,酱油、盐少许是多少?蒸煮5~10分钟,那到底是5分钟还是10分钟?这不正和西哲中哲的差异一样么?

举一个哲学实例,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顺便一提,西方很多大学对理工科博士同时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对其在知识范畴的理论、内容及发展等都具有相当认知的一种认可)比怀疑先哲著作还要更彻底,他要彻底怀疑整个世界:我眼前的这个世界是不是都是假的?我见到的一切会不会都是幻觉、都是梦境?笛卡尔的怀疑论没什么了不起的,“庄周梦蝶”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怀疑了之后,中西哲学的思路就不一样了。《庄子》里说完“庄周梦蝶”的故事,继续说: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话意思是:周公与蝴蝶肯定有区别,这就叫“物化”。

这就有问题了。首先说“物化”这词,后人有很多解释,什么“物我交融”了,“顺应变化”了,“四大皆空”了,全都能自圆其说,那么多国学家也没个定论。就看解读的人学的是哪门哲学,就能把哪门哲学的解释安在这两个字上。

其次,《庄子》真的包含了深刻的道理,但是它像其他的中国哲学著作那样,说道理的时候以比喻为主。它的道理点到为止,不细说,不深究,不推理,不演绎,更不会自我怀疑。就像“一阴一阳之谓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类的话,你听着感觉韵味无穷,让你说明白它到底什么意思,又说不清楚。让你自己悟!

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叫哲学另一种叫中国哲学

西方的笛卡尔其实也有点崩溃。都怀疑到这份上了,还有什么是真实存在的呢?想来想去,笛卡尔还真想到一个。他想,不管我再怎么怀疑,“我怀疑”这件事是确定的,它肯定存在吧?那么,只要有了怀疑的念头,就说明“我”肯定是存在的——“我”要是不存在就不会有这些念头了。

这就是名言“我思故我在”的意思。这句话虽然很有名,但是经常被误读。有的人以为,这话的意思是“我存在是因为我思考”,更有人引申为“人生意义就是去思考,不思考人就无所谓存在不存在了”。而这些都是错误的,“我思”和“我在”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推理演绎的关系。从这里看西方哲学比中国哲学枯燥无聊的多,讨论问题的方式都是抬杠、抬杠再抬杠:

你敢写“道可道,非常道”,他就非要拉住你问:“你给我定义一下‘道’。”

你敢回答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他就继续追问:“你给我定义一下‘阴’和‘阳’。”

尽管枯燥我们还需要学习西方哲学的原因就是:假如它不把怀疑当作戒尺、不把逻辑当作纸笔,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它所说的都真实可信?凭感觉么?

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叫哲学另一种叫中国哲学

但我们似乎更喜欢中式哲学的韵味,“微言大义”,几句话就能涵盖无数道理,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这就是为什么拎出来《道德经》、《论语》或者外国一些哲学家的名言,再将两个人生小故事写成的“哲理书籍”才好卖。

对哦,干嘛吃力不讨好的写这样一篇文章?

应该起一个“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的标题,然后讲两个小故事,配五六个插图,嗯!哲学感悟!

(写这篇文章的最初,是出于杠精的本心,但写着写着,发现想表达的很多,对于这样的文章,尽管会花一整天的时间,而最后也很少人看或看完带来的失落,确实会让我常常怀疑是否有必要写这些大家并不关心的内容,但还是有一些本初的心,和自己的观点渴望表达出来。图片只能随机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