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沒有能繼承魏王之位,是因為曹丕的陷害嗎?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的第二個兒子,三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眾所周知,曹操是一個愛才的人,曹植文才水平頗高,曹彰武藝高強,可是曹操並沒有把王位傳給這兩個兒子中的一個,而是傳給了曹丕。

曹植沒有能繼承魏王之位,是因為曹丕的陷害嗎?

曹操看中了曹丕的哪一點呢?關於這一點,後世眾說紛紜,影視劇作品也有諸多編排,到底什麼是真相?這還需要還原曹丕的真實人生經歷,才能找到答案。

1. 青少年時代的曹丕

曹丕天生就很聰明,後天又受到良好的教育。曹丕五歲時,曹操就教他射箭,八歲時就學會了騎馬,少年時,就能熟讀四書五經。他從十歲起就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日積月累他慢慢形成了沉穩的個性。

公元197年,曹操在攻打張繡時,其長子曹昂戰死,那麼曹丕就成了長子。211年,漢獻帝任命24歲的曹丕為五官中郎將,29歲那年,曹丕跟隨曹操攻打東吳。

2. 曹丕贏得儲君之位

曹操特別寵愛幼子曹衝,曹昂去世後,曹操曾打算把王位傳給他,然而曹衝身患重疾十三歲時便去世了。一心想做太子的曹丕,雖然少了一個競爭對手,但曹植還在。

曹植文采飛揚,還深得曹操喜愛,似乎比曹丕更勝一籌。曹操在他們兩人間猶豫不決,做不了決定。於是曹丕和曹植為了太子之位,明爭暗鬥持續不斷。

曹植沒有能繼承魏王之位,是因為曹丕的陷害嗎?

眾大臣也分為兩派,各為一方。以桓階,賈詡,吳質等人為首者,支持曹丕;而以丁儀,楊修,楊俊為首者,支持曹植;兩派鬥爭十分激烈。

曹植集團的楊修很有智謀,又是曹操的主簿,所以早期爭鬥中,曹植一直佔上風。但楊修為人高調,又愛喝酒,行為隨性,曹操對此心存不滿。

當時,曹丕曾向賈詡詢問對策,賈詡建議曹丕要寬宏大量,親自體驗普通人的生活,要守住為人之子的道理。曹丕接受了賈詡的建議,開始提高自身的修養。

不久,曹操問賈詡立儲的事,賈詡不說話。曹操就問:“你為什麼不說話?”賈詡說:“我在考慮袁紹父子和劉表父子。”曹操聽後大笑,他明白賈詡暗示他不要廢長立幼。因為,袁紹和劉表都是廢長立幼,導致兄弟鬩牆,而最終失敗的。

公元217年,曹丕在賈詡,司馬懿,吳質等人的幫助下戰勝了曹植,被立為了魏王世子,為後來稱帝,建立魏國打下了基礎。

曹植沒有能繼承魏王之位,是因為曹丕的陷害嗎?

以上史實告訴我們,曹丕能成為曹操的繼承人,有以下三個原因:

1. 曹丕自身的優勢

曹丕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懂騎射,並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算得上是文武雙全。曹植和曹彰要麼能文,要麼能武,雖然單方面比較突出,但不具備文武雙全的素質。

2. 曹丕的支持者更睿智

當形成曹丕和曹植兩個爭儲集團後,曹植集團的謀士楊修的行為引起了曹操的不滿,使得曹植集團瞬間就落到下風了。

而曹丕集團的賈詡很睿智,他教曹丕如何行事才能獲得曹操的重視,並旁敲側擊提醒、點悟曹操,使的曹丕最後贏得了儲君之位。

3. 曹操的想法

曹操本想立曹衝,但曹衝命薄,曹操只好在曹丕和曹植兩人中選。後世有說曹操當時最想立曹植,假設這個說法成立,那麼曹操就會立馬立曹植,而沒有猶豫了。

所以曹操內心是偏向曹丕的,他當初的猶豫不決,只不過想考察曹丕,看他是否能勘大任。另外,他還想知道曹丕的支持者都有誰,是怎樣的人。當曹操瞭解到,曹丕的謀臣都很有才幹和謀略時,最終立了曹丕。

曹植沒有能繼承魏王之位,是因為曹丕的陷害嗎?

儘管後世有人說,曹丕陷害曹植,因而才坐上魏王之位,而從史實來看曹操選曹丕做繼承人是必然的。

作為君主,需要文武雙全,既能打天下也能坐天下。而管理國家,需要有能力的大臣支持。這些道理,曹操懂。具備這些優勢的曹丕,當然就是曹操最好的選擇,所以說曹操原本就想選擇曹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