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很難測準

年輕時炒過股,那時候特別相信股評家,買進賣出一律聽股評家指點。當然在股市上賺過錢,也賠過,可算總賬卻賺少賠多。20 年前讀費雪的《利息理論》,醍醐灌頂,突然意識到股評家其實是望天打卦。

股市很难测准

我想明白了一點,股評家要是真能看準股票漲跌,他們怎會做股評而不自己炒股呢?

明白了這個道理,於是金盆洗手,後來未再涉足股市。曾有朋友問我為何不炒股?我說自己看不準股市。朋友愕然,說你研究經濟學怎會看不準股市?我告訴他不僅我看不準,比我大名的經濟學家也看不準。

股市很难测准

這可不是說笑。前面提到的費雪,絕對是研究貨幣理論的大師,可他在股市卻賠得一塌糊塗,以致後半生窮困潦倒,生活還靠人接濟。

格林斯潘這個名字大家一定熟悉。此公擔任過美聯儲主席,也是著名金融學家。上世紀 80 年代,他曾與朋友開過一家公司,專為客戶提供股市諮詢並代理買賣股票,結果呢?照他的建議買股票不是套牢就是割肉。

客戶見勢不妙,一個個落荒而逃。到最後公司連房租都交不上,賠進去幾百萬美元后,只好關門歇業。

股市很难测准

另一個具戲劇性的例子,是康託羅維奇與庫普曼斯,兩人 1975 年聯手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論文是《資產分配的最優理論》。

他們宣稱:假若根據他們的理論投資,保準穩賺不賠。有人問:既然你們的理論如此了得,何不用諾獎獎金去驗證一下自己的理論?兩位經濟學家答:“當然要驗證。”不幸的是,僅幾個回合,他們就把獎金賠得精光。

股市很难测准

當然在股市賺到錢的經濟學家也有,據說英國的凱恩斯就斬獲頗豐。凱恩斯究竟靠什麼看準股市我不知,但我知道像他那樣在股市賺大錢的經濟學者並不多。

於是這就引出了本文要討論的話題,股市漲落到底能否被測準?今天國內搞經濟預測的學者多如辰星,有人甚至以預測股市為職業,若我說股市測不準,人家肯定會反對。

說自己的一件往事。當年炒股時與朋友買“深天地”,15 元買進,不到一月漲至 30 元。有天晚上接到朋友電話,問我是否可將“深天地”賣掉。我說股評家預測漲到 50 元,為何要賣?他說眼睛跳,心慌得厲害。我說你心慌去看醫生好了,賣股票作甚?

股市很难测准

不料第二天果然跌停,我趕緊收聽股評,股評家說是合理調整,過後還會漲。可第三天又跌停,股評家還說是調整,最後跌到 14 元,我賠錢沽出。

我不認為是股評家騙人,他們恐怕真的是那樣看。事實上,股評家說得明白,他們給你的建議僅供參考。潛臺詞是,照他們的建議炒股,賺錢賠錢他們概不負責。

股評家為何不敢負責?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其實看不準股市。也許讀者會說,股評家看不準股市並不等於股市測不準,如果他們提前知道政府調控股市的政策信息股市就能被測準。

股市很难测准

驟然聽似乎有道理,但深想卻不對。證監會的官員應該瞭解政策信息吧?可他們也同樣測不準股市。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有報道,2015 年 6 月 12 日證監會前主席肖鋼到中央黨校作報告,他強調了三個觀點:“改革牛理論成立”、“市場不差錢”、“股市與經濟背離的觀點不能成立”。可第二天股市就大跌,短短 20 天滬指下挫了 1000 點。由此見,證監會主席也測不準股市。

股市為何測不準?讓我們回到理論層面作分析。費雪在《利息理論》中指出,資產價格等於該資產預期收入的折現之和。

股市很难测准

顯然,投資股票是買上市企業資產,則股票市價也應等於該股票預期收益的折現。這是說,人們用一筆資金買股票,其收益要與用此資金存入銀行的利息相等。用公式表示:資產價格 = 資產預期收入 / 銀行利率。

上面的公式中,由於利率相對穩定,股票價格實際就決定於該股票的預期收入。可是預期收入是未來收入而不是現實收入,看不見摸不著,人們的判斷往往會不同。

對同一只股票,預期收入可能有人看漲,也可能有人看跌,正因為人們的判斷不同,所以才有了股票的買賣。問題就在這裡,由於預期收入具有不確定性,對股票漲跌你只能預測(猜測),但卻不能準確地測定。

股市很难测准

請讀者再想,股市假若真的能被測準,你認為還會有股票交易麼?我認為不會有。若股票測準上漲,人們就會買入,不會有人賣出;若股票測準下跌,大家就會賣出,不會有人買入。

倘如此何來股票交易呢?是的,股票市場不同於商品市場。商品市場交換的是不同商品,而股票市場交易的是同質資產。同質資產之所以有交易,原因是人們對未來收益有不同的預期。

股市很难测准

我曾在本專欄介紹過奈特的《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奈特說利潤是“不確定性”的報酬,這一點在股市可以看得更清楚。

的確,股民炒股或賺或賠,皆是“不確定性”使然。由於“不確定性”事先無法準確測定(量度),所以我們看到股市上既有人暴富,也有人傾家蕩產。

這裡還有個現象要解釋。所謂股市測不準,並不是說現實中沒有股評家測準某隻股票漲跌的案例,這樣的案例肯定有,要不然股評這個行業早就不復存在了。

股市很难测准

而對此我的看法是,不是股評家能測準股市,而是他們事先掌握了內部消息,或是他名氣大,足可引導股民的預期。他說漲,眾人一起追漲股票就真的會漲。

本文最後的結論是:投資購買股票是購買未來,由於未來具有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又不可量度,所以股市也無法測準。

請讀者小心,今後若有人說他可測準股市、能包賺不賠,那麼你不妨先讓他簽字畫押,不然千萬別信他。

股市很难测准

來源 |《經濟學分析》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