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真的是靠厚道成功的嗎?

zy沅al赫


跟商人談厚道,有點不靠譜。尤其像李嘉誠這樣的商人,更不可能靠厚道來發財。

如果厚道的話,就不可能撤出香港和內地,去投資英國。

我們並不否認,李嘉誠也做過不少善事。但是,這更多的是他在賺取了太多錢後的一種自我救贖,而非厚道所致。

商人中的厚道人,應當像邵逸夫先生那樣,把賺到的錢,大多用於慈善事業。而李嘉誠用於慈善之事,根本無法相比嘛,也不可比。對李嘉誠來說,錢,才是它的的最愛。有了這個目標,就不可能不圍繞錢做文章。

所以,李嘉誠絕對不會是厚道企業家。至多一奸商。


譚浩俊


這個問題給大家帶來很多思考,沒有一個成功商人敢說自己光靠厚道就能成功的,但是李嘉誠肯定是商人裡算厚道的。


當年李嘉誠轉型房地產上市成功後,給中層幹部每人送了一套房子,而只有那個平時貪佔的人沒有,別以為李嘉誠厚道就是好欺騙、好欺負。


塑料花廠後來留了個車間,讓那些年老在外面找不到工作的十幾個人有活幹,那時候香港是沒有退休養老金一說的,李嘉誠算是厚道的。

李大公子從父親那裡學到的一個道理就是與朋友合作,能賺五毛的只拿四毛,不能把便宜佔盡,凡是和李嘉誠合作過的商界朋友都是滿懷感激,我們也發現他們這一代商人都是感念祖國崛起帶來創富的機會,都盡力回饋社會,比如愛支持祖國體育事業的霍英東,愛支持學校圖書館建設的邵逸夫,李嘉誠更是對廈門大學、對醫療方面、橋樑方面不懈餘力。



最近很多負面報道,李嘉誠作為一個商人不可能至李氏商業帝國與不顧,同期的王健林不是也在退出房地產業嗎?他不是也在大量收購外國公司?怎麼就沒人說他呢?


總之,李嘉誠的成功確實有厚道的地方,李氏集團現在是國際化的財團,所以很多方面首先要在國際市場上立足、生存下去,相信李嘉誠和比爾蓋茨、馬雲一樣,已經成為更高境界上的有益於人類!


黃蜂二師兄


有書君先說一個小故事。


一次在取汽車鑰匙時,李嘉誠不慎丟落一枚2元硬幣,硬幣滾到車底。當時他估計若汽車開動,硬幣便會掉到坑渠裡。李嘉誠想蹲下身拾取。此時旁邊一名印度籍值班見到,問明瞭情況,立即代他撿起。李嘉誠取回二元硬幣後,掏出100元給他當作酬謝。

再說說李嘉誠的創業經歷。

1950年1月1日,李嘉誠拿出所有積蓄,又借了一些錢,用5萬港元本金,在香港創立了長江塑料廠。開業當天,他對20多名員工演講:“我們公司雖小,但我懂得這一行,人家懂得我們懂更多,我們懂的,人家未必懂。一步一步,我們一定會擴大會議記錄便好,你們的收入也會一路變好。”


以後公司發展也如期進行。1998年涉足地產業, 1972年長江地產改名長江實業,在香港上市。不出幾年,就成為香港最大的地產商。如今在香港七個私人住宅單位中,便有一個由長江實業建成。

1978年,李嘉誠應鄧小平的親自邀請,參加天安門國慶觀禮。這是他40年來第一次回京,在幾年前他還是一個被內地媒體批評的萬惡的資本家,現在他已經成了被尊重的客人。

回到香港,李嘉誠當即決定在家鄉潮州市捐建14棟“群眾公寓”。他要求在線媒體不要對此做任何的宣傳。有一個與此相關的細節是,兩年後“群眾公寓”建成。搬進新房的人們,將一副自撰的春聯貼在了門上: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不忘李嘉誠。

“對人誠懇,做事負責,多結善緣,自然多得人的幫助。淡泊明志,隨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許多失意之苦。”李嘉誠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1989年,捐贈1000萬港元,支持北京舉辦第11界亞洲運動會。

1997年,北京大學100年校慶期間,李嘉誠基金會向北京大學圖書館捐贈1000萬美元,支持新圖書館的建設。



2008年5月19日,以李嘉誠基金會、長江集團、和記黃埔集團的名義捐款一億元人民幣,為汶川災區學生設立特別教育基金。


2017年,再度躋身胡潤全球華人慈善榜前十,歷年捐贈額累計超過了100億 。

“為人厚道,處世精明。” 這是李嘉誠一生的寫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套用電影《功夫》裡,包租婆的一句話:他顯然不是!

如果厚道能成功的話,那麼中國絕大多數人都能成為李嘉誠,因為絕大多數人還是很厚到的。

其一,李嘉誠娶了他舅舅的女兒,他舅舅是當時大富豪,大商人,如果不是看他舅舅,他也不會有今天!劉德華演的雷洛,如果不是由他岳父幫忙,他也坐不上探長的位置,這就是要學會借力!

其二、李嘉誠自己本身也有商業頭腦,他善於銷售,由於出色的推銷成績,20歲的李嘉誠便升任塑料花廠的總經理,這方面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學習提升,這叫自助,所謂自助這得天助。

其三、借勢,李嘉誠真正崛起還是靠著房地產,李嘉誠抓住房地產暴跌時機,大肆囤地,然後房地產重新紅火時,他控制了香港眾多的商業用地,一舉質變!

總結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人,無非就是,借力,自助,借勢。

為什麼名人都愛說自己艱難奮鬥史?

1、李嘉誠標榜自己,其實也是樹立光輝形象,宣傳自己相當於宣傳了公司。名人都是這麼做!

2、只有說自己艱難成功了,別人才佩服你,才敬仰你,如果你隨便一做就是上百萬收入,別人都說你走狗屎運!也不會佩服你,敬重你

3、嚇退競爭者,如果你說做我這個行業很好做,很掙錢,不需要多費什麼事,就能掙大錢,人們會不動心?估計任何人都會心動,要嘗試一把,那樣會給你帶來競爭壓力!其實很多行業根本就不難做,只要你掌握竅門,也能成功。


職場升遷術


先娶表妹,舅舅為當時香港前十富豪,得以自主創業白手起家。

後投靠英倫,以1/8價格持有英資港燈集團,並獲英資匯豐銀行全力資金支持。明面上,卻成為中資擊敗英資的民族英雄。

依靠英倫政經金融勢力支持,壟斷香港地產、港口、水電、零售渠道,成為香港地產事實上的大莊家。

將地產興邦,70年產權,公攤面積等先進經濟發展理念引入祖國大陸,助力打造銀行系第一地產超級大國。

配合美英從中國大陸撤資計劃,忍痛不掙最後一個銅板,資金迴流英倫心安處。

厚道?你是打算連第一個銅板都不掙了嗎?


白馬非馬1001


人生到最後,其實拼的都是人品。

<strong>

17歲的李嘉誠在一家五金廠當推銷員時,業績全廠第一,可他卻要跳槽去一家塑料產品公司謀取發展。

臨別時李嘉誠找到老闆,認真地說:

“五金行業面臨的危機很大,塑料製品將迅速代替眾多木質或金屬製品,您要麼趕緊轉行做前景好的行業,要麼調整產品的種類,儘量避免與塑料品衝突。”

有人問他都離開了為什麼要提醒前老闆,李嘉誠說:“人生在世,要多替別人著想,不能眼看著有人要遭難而袖手旁觀,發現了問題不說我心中不安。”

凡事為自己考慮,這是人的本性,但絕非為人處事的原則。只有儘可能地為對方著想,才是真正成功的為人處事原則。

“為人厚道,處世精明。” 這是李嘉誠一生的寫照。

人際往來多替人著想,人生之路才能走得寬闊而穩當。

<strong>

李嘉誠的經商特點,其中有條讓人印象深刻: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舉個例子:有人想找李嘉誠合作開發房地產,李嘉誠問對方,你想在項目利潤中分多少比例?這人提出了5%的利潤分成

對於這個要價,李嘉誠主動提出給對方分10%的利潤,雙倍於對方的要價。

為什麼呢?這就是李嘉誠的高明和過人之處。

他讓別人得到比預期雙倍的收益,這一出人意料的舉動當然會讓對方折服,所以合作方不僅不會在工程管理中去吃回扣,還會選擇盡心盡力地管理好這個工程。這樣不僅達到了李先生的目的,還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做生意即做人,李嘉誠是懂得在誘惑面前,不為利益所動依舊可以愛護自己羽毛的成功商人。

人的一生給別人借過時實際是在給自己修路,厚道的人,你的人生路總是很寬很長……


正商參閱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即便李嘉誠可能有什麼關係,但無疑,他取得如此成就,與他個人的奮鬥也是分不開的。

李嘉誠無疑是個聰明、勤奮、眼光刁鑽、善於自律、堅韌不拔、不畏艱險的人。

很多人都知道,李嘉誠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茶樓裡當小二,後來又是去做銷售,每天第一個到,最後一個離開,人家做8小時,他做16個小時。

對於自己的工作,是絕對的百分百投入,所以他18歲就升職了,成了部門經理,後來成為總經理,再後來就自己創業了。

【可以看出他的勤奮努力】

他最開始是賣塑料花起家的,因為要向國外出售,必須懂英語啊。然後,一個沒怎麼上學的人開了了艱苦學習英語的過程。想想現在多少大學生的英語之爛,和人家比比就知道差距了。

這還不算,光會說英語還不夠,還要有核心技術啊,所以他又跑人家意大利塑料廠去打工,做“臥底”,觀察他們是怎麼生產的,然後自己琢磨、總結。

【可以看出他的聰明、自律、堅韌不拔】

如果他一直做塑料花,肯定做不到現在的地步啊,行業就決定了。

他只是塑料花起家而已,後來又抄底樓市了。

不說香港,就看內陸,前幾年他撤出內地房地產的時候,有人統計他從大陸和香港撤出的資產已經超過千億,這些資產大部分已經轉移到了歐洲。

儘管他沒有撤在最高點,可是這也符合他【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的理念啊,再晚幾年,他的資金就撤不出去了,看看萬達就知道了。

所以說啊,李嘉誠又是之眼光刁鑽毒辣的老狐狸。

【可以看出他的眼光、視野和格局】

此外,他情商也是非常高的,讓很多人覺得舒服,對他讚不絕口。

著名企業家馮侖曾經描述過他們長江商學院CEO班集體去香港見李嘉誠的場景。

本以為他們會坐在凳子上等李嘉誠,然後給他遞名片,結果,是李嘉誠來了,依次給馮侖這些晚輩遞名片,並且做自我介紹:李嘉誠。

最厲害的就是這種有本事還沒脾氣的人啊,情商之高,太了不得。

當然,除了這些個人性格和聰明才智外,其實李嘉誠發家的早期還是和老婆有一定的關係,他老婆莊明月家裡還是相對有錢,可以說是為李嘉誠的資本原始積累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所以說啊,一個人的成功,既有自我的奮鬥,也離不開時代的背景和機遇,同時還可能與家庭和關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你光說李嘉誠是靠厚道成功,顯然是不夠全面和準確的!

如果你覺得有道理,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馮起升


李嘉誠從一個酒樓的夥計,到世界華人首富,不得不說是一個傳奇。民間也流傳著很多關於他“為人厚道”的故事。故事一:傳說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被綁架,李嘉誠並沒有選擇報警,反而勸導綁匪拿了贖金以後,遠走高飛,另謀營生。以至於綁匪張子強落網後,談起李嘉誠先生,都是萬分敬佩。故事二:馬雲曾經講述過他第一次見李嘉誠的情景。在他的想象裡,這樣的商界領袖,必定會姍姍來遲,待眾人鼓掌完畢,再來一番演講。但真實的場景卻是,李嘉誠親自站在電梯口,與每一位來客握手,遞上名片。用餐時,他在每張桌子前輪流坐15分鐘。告別時,他又逐一與大家握手,包括牆角站著的服務員都沒有漏掉。故事三:2015年9月8日,胡潤2015年華人慈善報告出爐:李嘉誠位列榜首。數據顯示,“李嘉誠基金會”至今已捐出逾150億港元,主要支持教育及醫療公益項目,其中87%用於大中華地區。李嘉誠50多億元捐助其家鄉建立汕頭大學,李嘉誠基金會亦捐資創辦了長江商學院。這些故事,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耳聞。李嘉誠的成功,應驗了“為人厚道,做事精明”的人生格言。他的成功,靠的是“精明”,而絕非僅僅是“厚道”。但是李先生曾經說過“做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厚道精明的最高境界也是厚道”。所以,厚道,是李嘉誠事業成功的基石,是他成功最好的助力。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無憂精英網


待人以誠,義薄雲天!

這八字箴言,是李嘉誠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何為厚道?不就是古人常說的窮則獨善其身,富達則兼濟天下嗎?

1:待人以誠,造福家鄉

1979年,李嘉誠終於踏上了闊別40年的故土,心情無比興奮,可是1979年,對於香港來說,已經是錦繡繁華,而對於內地的鄉親們,當時依然是衣衫襤褸,還住著破瓦房、破草棚,衣食溫飽都沒有解決,李嘉誠看在眼裡,心裡不是滋味,回到香港後,李嘉誠當即決定,要捐贈14棟“群眾公寓”給鄉親們,而鄉親們住上了李嘉誠捐贈的明亮寬敞的公寓,心情是無比激動,幾度高興落淚。隨後,李嘉誠又捐贈了一個劇院給家鄉,作為老百姓的娛樂和文化傳承之地。同時當年還投資了2200萬港幣,修建了兩座醫院,極大大的提高了潮州當地的醫療衛生水平。

2:頭腦冷靜,敢於突破

厚道一詞的真正含義,其實是三思而後行,頭腦要冷靜,有極強的獨立思考能力,而後穩步發展,小步快跑,這與激進是一種截然相反的戰略。

沉著冷靜的選擇,是最能現實企業家實力以及能力,最能反映企業首腦的智慧與膽識,所以,頭腦冷靜,做事果決的李嘉誠,總能看到機會的同時,並抓住機會,李嘉誠早年在香港塑料花市場搶灘成功之後,他“獨具慧眼”又盯上了歐美市場,當時的香港對外貿易基本上被洋行壟斷,華人商行的優勢,基本是在中國內地和東南亞的華人社會中,所以當時李嘉誠的塑料花產品銷往歐美,都是通過駐港洋行來處理,李嘉誠對這種交易形式非常不滿,因為他自己連產品銷往何地、離岸價格、批發價格、零售價格、消費者反饋這些數據一無所知,於是李嘉誠決定拋開這些洋行,自己與歐美客商建立交易,沒有了中間商,李嘉誠更加清楚了國外消費者的需求,從而更好的發展國外市場,敢於突破的李嘉誠,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光!

3:救人於水火,廣結好良緣

早年的李嘉誠,在塑料業積累了實力和聲譽,於是就被推選為香港潮聯塑膠製造業商會主席,1973年,中東地區發生戰爭,導致塑料行業原材料成本上漲,香港的塑料行業岌岌可危,當時的李嘉誠早已把企業的發展重心轉移到了房地產,本來可以置之不顧,當時李嘉誠還是決定來牽著個頭,聯合數百家塑膠廠家,組成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很快將原材料的價格壓了下來,帶領香港塑膠行業走出了危機。

俗話說得好,患難見真情,李嘉誠帶領大家走出危機,自然也贏得了他在商業的形象,積累了聲譽,為人厚道的李嘉誠,這才是他最大的人生財富。

4:所謂厚道,就是合作共贏,顧及他人利益

李嘉誠人生中的第二次高光,是成功拿下香港最重要的兩塊地皮,在地鐵上蓋物業,當時有20多家地產公司都在競爭這兩塊地皮,其中包含規模很大的置地公司,李嘉誠最終贏得競標,是因為始終將地鐵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生意不可以斤斤計較,而是大家合作共贏,自己可以多讓利一點,就這樣,李嘉誠拿到了香港兩塊最重要的地的開發權,從此奠定了長江實業的快速發展。

總結: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們大多數人被錢所困,只有極少數人能控制金錢,李嘉誠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寧靜、簡樸、平和、快樂”,而比厚道更重要的就是人生的格局!


蔣昊說經濟


李嘉誠的成功與“厚道 ”有一定的關係。在商言商,他的“厚道 ”用的恰到好處,選擇性“厚道 ”乃其商場法則。如果李嘉誠一點都不”厚道“,亦沒有今日的成就。

“無奸不商”乃商人重要特徵,李嘉誠雖然參加全球諸多慈善活動,但他不是一位慈善家。本人讀過很多李嘉誠的傳奇故事,當時就感覺華人社會對其的品德評價過高,忽略了其”無利不起早“的商人本質,在客觀上拔高了李嘉誠早期在大陸的社會形象。

而前些年李嘉誠大量抽離在大陸的資金,轉而向歐洲發展之後;大眾媒體對其評價開始轉向,有轉為另外一個極端的跡象。將其對於改革開放的貢獻完全忽略,突出其“唯利是圖”的一面,是有失客觀事實的。

僅以1998年亞洲金融 ··風暴為例,李嘉誠出巨資,在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做空香港股市的“狙擊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之後他趁機大賺、特賺內地房地產市場的鈔票,卻被人一言帶過。記得本人在2010年左右曾經寫過一片“李嘉誠是老糊塗,還是裝糊塗”的財經分析文章,居然被當時的鳳凰網屏蔽,可見媒體對他的呵護。

現在來說李嘉誠不“厚道 ”,本人亦不太贊成。李嘉誠將在內地的資金,抽出去收購英國電信,現在英國電信被准入中國市場,由此可見其經商的老辣之處。與其批評李嘉誠,不如留一點口德,以免風口轉向自己打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