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是否加剧了社会不公和阶级固化?

有人说自主招生的出现名为选拔人才,实则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和阶级的固化。2003年自主招生政策开始实施,自招通道开辟初衷,就是针对难以通过统一招生考试的方式脱颖而出,但却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开辟了另外一条升学途径,国家又不想埋没了这部分人才,因此自主招生闪亮登场。

政策伊始,自招申请只有通过学校推荐,方可通过初审,学校依据高校分配的推荐名额,在校内多按照成绩进行名额分配。

有人说期初的自主招生政策还是很公平的,一直到了2016年。

自主招生:是否加剧了社会不公和阶级固化?

自2016年开始,自主招生的申请由“校长推荐制”改为“自荐报名制”,有人说改为自荐报名,这样更公平了……,改为自荐后,按照改革的本意,更多具有学科特长的孩子,可以依据自身情况进行申请,高校依据院校培养特色和专业培养要求,自主考核和选拔。

但是自主招生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时常见诸报端的猫腻、漏洞或者违规操作,一次次的在消蚀着无数家长和考生对于高校自招招生流程公开透明的公信力。人大自招丑闻、郑州一中郑小妹丑闻……虽均为个例,但其负面影响确实整体性的。且有可能,曝光出来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有问题的学校也并非那么几所,更多的丑闻只是深潜在冰山下。有人说自主招生高校独立选拔的权力越大,就越容易产生蛆痈,试问仅靠有关教育监管部门有限的几个科室,如何实现全国高校范围的全流程监管呢?

那么自主招生到底是“便宜”谁了呢?不可否认的是,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确实也选拔了一大批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偏才和怪才。但有人说自主招生是让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一个政策。也有人说他加剧了社会的一个不公平和阶级的固化?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公众的这种认知呢?

自主招生:是否加剧了社会不公和阶级固化?

第一个被多数自招院校所认可的科创类竞赛是否已经沦为有钱人有权人的游戏?在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里面,科创类奖项被认为是仅次于五项学科竞赛的申请条件。像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等等科技创新类的赛事,哪一个赛事是不需要一定的物力投入就可以参加并能够有希望获奖的赛事?

尤其是在科创类竞赛奖项同自主招生降分优惠挂钩之后。很多有关系,有资源,有财力部分家庭,想法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为孩子提前铺路。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如果没有物力去参加科创类竞赛的培训,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就没有创新潜质?有没有一种可以让我们穷苦家的孩子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金钱,依然可以获得或者证明自己在某一方面创新潜质的途径呢?让有潜质同时也想上一个好学校的孩子们能够有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呢?

第二个看似很公平的五项学科竞赛,是否也蕴含着非常大的教育不公平呢?并非所有的高中都能够像一些高中名校在校内就开设有学科竞赛班,在校内实现竞赛培训。前一段时间被部分媒体炒得火热的禁止校外竞赛培训的新闻屡见报端,美其名曰为学生减负。在教育相对不发达的一个地区,不要说五项学科竞赛培训了,就是高考的科目师资力量配备还存在严重不足呢。那么,对于这部分考生来讲,这样公平吗? 自主招生是否已经沦为了少数人权利人的游戏?

自主招生:是否加剧了社会不公和阶级固化?

第三,在自主招生的一个申请中,为何要列明父母职业及职位?于升学何干!父母的工作单位以及职务相关的描述,对判断这个孩子是否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有何干系?如父母均为农民抑或是父母为高干,他们在录取率上会有区别吗?

第四教育部虽明文规定不允许将各种冬令营,夏令营和学科营同自主招生挂钩,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博雅计划、领军计划、挑战赛、学科营等各种名目的冬令营和夏令营。吸引孩子参加的这些冬令营或者夏令营,难道仅仅是为了体验一下名校的校园氛围吗?那什么样的孩子有资格参加呢?需要路费、食宿费等等费用吗?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自主招生给人的印象就是招收“学科能力强,家庭底蕴厚,权利地位高,社会资源多的学生”呢?

乱象存在于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的招生方式中,但是自主招生的政策绝不是乱象的根源,那是不是我国的招生系统中本身就有不受监控或者难以被监控的不良基因呢?

自主招生虽跌跌撞撞,却也走过了16年的光景。虽不时的有各种问题冒出,但是也有人说这些只是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小石子,挡不住自招这驾马车前进的步履,更不可因噎废食。那您认为自招招生是否已经沦为有钱人的游戏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