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何為“龍生九子”?這句話的原話為“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出自明代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用以比喻同胞兄弟品質,愛好各不相同。有關九龍子這一說法最早的出處其實和“鳳育九雛”一樣出自晉代,煉丹大師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記載:“瓠子河決,有蛟龍從九子自決中逆上,入河噴沫,流波數十里。”有關九龍子最初只是如這樣一筆帶過的簡單記錄,連葛仙師都並未深究這其中的細節,但架不住後世的人喜歡尋根探究九龍子的老底,民間傳說中明孝宗朱佑樘(這位老哥可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問禮部尚書李東陽九龍子各是哪幾位,而李東陽一時答不上來,只得下來與其他大臣引經據典拼出了一個“九龍子”名錄交差。這種名人解讀在引起了明代文人對“龍子”的興趣,各種“九龍子”的說法也就在這一時期紛紛出現。而“龍生九子不為龍”之言加上每一種龍子特有的獸形態,以訛傳訛之下,龍就被冠上了“龍性至淫”這個詞,按郭老師的相聲就是龍成為了跟誰都“好交朋友”的主兒,遍地留龍種,各種各樣的“龍子”層出不窮。而白夜今天就來給大家扒一扒這老龍家的這些“龍子”們。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龍生九子,子子不同

一、龍生萬物

在說眾多的龍子之前,白夜還是先說一下為啥會出現龍生萬物的這個說法。事實上這個說法也是由來較早,而最早開始於西漢劉安編寫的《淮南子》,其中的墮形訓篇中有這樣一大段:

“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皇,鳳皇生鸞鳥,鸞鳥生庶鳥,凡羽者生於庶鳥;”

“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

“介鱗生蛟龍,蛟龍生鯤鯁,鯤鯁生建邪,建邪生庶魚,凡鱗者生於庶魚;”

“介潭生先龍,先龍生玄黿,玄黿生靈龜,靈龜生庶龜,凡介者生於庶龜。”

這一段講的是漢朝時期人認為的百獸族系關係,在古人傳統的認知之中,世間的動物分為毛羽鱗甲蠃物種,蠃通“裸”基本上指的就是人類,剩餘的分別對應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和如龜一樣帶甲殼的動物,而這四種動物最早的祖先分別就是毛犢、羽嘉、介鱗和介潭。但是這老幾位祖宗不是重點,重點是百獸的二代祖先卻無一例外都是龍,分別是飛龍、應龍、蛟龍和先龍,而他們的後代甚至包括了鳳凰、麒麟和靈龜。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麟、鳳、龜、龍

《禮記》有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龍與其他三靈本應是同品級,但在這一部分記敘中卻成了其他三靈的祖輩,以致於龍成為了所有動物的祖先,即是龍生萬物最早的由來。而這其中由於“有翼曰應龍”,現代將飛龍也視為應龍,則網絡上普遍流傳應龍即是鳳凰和麒麟祖先的說法,龍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應龍

不過白夜覺得,這樣光說應龍飛龍,不講蛟龍先龍的解釋似乎有限片面。在白夜看來,在這個族系關係中,四種龍應該放在一起解釋,而這就涉及所有龍的共有特性,也就是“水”。水應該是所有龍的共性,哪怕黃龍司土,青龍屬木也離不開水(涉及龍的屬性的問題我會在另一篇中討論)。事實上在列出這一大段的時候白夜耍了個滑頭,沒有將在羽嘉之前的那段寫人的一句列出來,而這其中對應四條龍的那個人類二祖先是被稱為“海人”。這個命名我覺得很是簡單樸素,而對應和四條龍一起看,“海”這個字尤為顯眼。如果我們也將龍概念化為水中動物,那結合我們現代人的知識來看這一大段是不是可以解釋為人和其他動物都是從水中或者直接說是海中進化而來的呢?或許公元前2000多年的人們真的已經知道了所有生物都是由水中而來這一世界本質,只是他們用一種更為神話的說法解釋了這一切,如果這樣一說,龍生萬物的說法也未嘗不可。

而關於龍生萬物,其實還衍生出另一種奇特的說法,即是龍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出生,這就導致瞭如九龍子這樣的獸型龍的由來,而這一部分則開始於佛教神話了。首先說明一下,佛經之中的“龍”不是咱們中國傳統神話中的龍,而是指印度神話中的“娜迦”,也就是一種類眼睛蛇的怪物,《魔獸世界》中娜迦族的由來。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娜迦

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佛教流傳到中國後,佛教文化也和中國的龍文化相互融合,“龍”的概念被混淆,在中國產生了諸多佛系龍神話,而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龍王”。而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出生,講求的是“四生”,即是胎生、卵生、溼生、化生。不翻看涉及佛學的深層含義,前兩個看字面意思就比較好解釋,溼生是因潮溼等緣由孕育而成的生命、化生則是依變化而形成的生命。轉回說龍,在

《起世因本經》中記述:“複次,諸比丘!一切諸龍,有四種生。何等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溼生、四者化生,如此名為四種龍。”

白夜呢是隻說神話,不深究佛學那博大精深的理論。涉及這四生龍之中,白夜覺得應該是被粗淺的解釋為,龍可以像人和哺乳動物一樣胎生,像鳥、蛇、魚一樣卵生,因溼氣孕育而生,或者是如鯉魚躍龍門這樣進化而生。對於我們普通人的認知來說,龍與魚蛇類似,應該是卵生的;而鯉魚躍龍門這樣的化生龍也很好理解,事實上在佛教之中,化生龍的地位還是最高的;胎生龍,這很可能就是後邊那一大堆野獸型“龍子”的傳說基礎了;而溼生龍,這個在白夜在我國古代中並沒有找到類似的龍的案例,比較接近的可能也就烽火戲諸侯中的女主角褒姒的由來,傳說褒姒是龍沫流於王庭而變玄黿孕女童所生之女,這其中玄黿就是龍的唾沫變化而來,可以算是溼生。

二、龍生九子

在白夜看來,所說的龍生萬物就是在以上這兩個說法的基礎上轉化而來的,而眾多的龍子也因此而有了各種的獸形態。轉回來說九龍子,目前對於九龍子的解說流傳的比較廣的有3+1版,廣泛流傳的三版分別來自李東陽上呈明孝宗版(版本一),李東陽

《懷麓堂集》版(版本二)和他徒弟楊慎《升庵外集》版(版本三,清代高士齊的《天祿識餘》也基本引用這版),而另外那+1版則是早於李東陽之前的一位明代文人陸容的著作《菽園雜記》,其所寫只是解釋古代諸器物所用異獸,並非解釋為龍子,說其為九龍子之說只是現代人誤傳。但白夜個人感覺應該是李東陽也是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其文章內容列出的九龍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裡不多做說明。(參見《菽園雜記》卷二

白夜這裡先將流傳三版最廣的排列出來:

版本一:睚眥、贔屓、蒲牢、狻猊、螭吻、嘲風、蚣蝮、椒圖、囚牛

版本二:睚眥、霸下、蒲牢、狻猊、螭吻、嘲風、負屓、狴犴、囚牛

版本三:睚眥、贔屓、蒲牢、金猊、螭吻、饕餮、蚣蝮、椒圖、狴犴

這裡白夜並未按原文順序排列,而是按三版重疊部分優先排列出來,這樣排列下來其實大家可以發現基本重複,而三版龍子總共有十二位,分別是:

睚眥、贔屓(同霸下)、蒲牢、狻猊(同金猊)、螭吻、嘲風、蚣蝮、狴犴、椒圖、囚牛、負屓、饕餮

其實學過古文的都知道,古文中的“九”也可以翻譯為很多,並不一定是九個,因此說龍子包含以上所有其實也是可以的。白夜在網絡上看到有一種說法是其實龍生九子是龍和各種動物生的孩子,古籍之中雖有類似說法,但網上的那些文章中對於其所謂的母親出處其實並無根據。相反《西遊記》中西海龍王為孫悟空解釋龍生九子那段明確說了九龍子本是一母九兄弟(這一部分下面會說到)。不過這種不靠譜的說法其實也說明了各龍子的獸性特徵,這裡白夜來介紹一下各個龍子:

1. 囚牛-龍型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囚牛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囚牛琴頭

小黃龍一條,好音樂,這是能說的最少的一位龍子,但卻是唯一的真龍,現今形象為胡琴龍頭。

2. 蒲牢-龍型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蒲牢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蒲牢鍾鈕

其模樣似盤繞的小龍,住海邊好鳴叫,害怕鯨魚,一見鯨魚就大鳴,人們根據他這個特性將其做成鐘上獸鈕,而將敲鐘的木杵設計成鯨魚型。蒲牢算是永遠和鍾聯繫在一起,早在三國時期就有其記敘,只不過對其類似龍的形象描述是在陳容的《菽園雜記》之中,書中稱其為“徒勞”。而現在網絡流傳說蒲牢是龍和蛤蟆生的兒子,白夜覺得這算大謬於天下的說法。蛤蟆龍確有其記載,這還是出自佛經

《大集經》之中,但與蒲牢根本沒有任何聯繫,不能因為其擅鳴的特性就和蛤蟆聯繫在一起。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茅臺53°典藏版,俗稱“蛤蟆茅”

事實上白夜在網上查找這個說法的出處時發現了一個挺搞笑的可能,2013年出產的茅臺酒53度典藏版,其奢侈的外包裝頂上就有一隻蒲牢雕像,因外形趴著很像蛤蟆,所以這款酒被俗稱為“蛤蟆茅”,莫不是由來於此?

3. 負屓-龍型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負屓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負屓碑首

負屓為龍型,是兩個不重複的龍子之一,李東陽對其的描述是平生好文,石碑兩側的文龍是其遺像。白夜旅遊西安時,在碑林博物館中見過很多負屓的形象。對與其形態結合神話來說,白夜覺得負屓的傳說可能來源於螭龍。早期石碑比如隋唐時期即有記載,唐《封氏聞見記·碑碣》有記:“隋氏制,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龜趺”螭通俗上被認為黃色無角之龍,類似虎。我國古代青銅器、玉器上流行的“蟠螭紋”即以此而來,陳容的《菽園雜記》中有稱其為螭虎。而說起這個,有哪位看過《鬼吹燈》的朋友還記得胡八一他們第一次下地盜出來的蛾身螭紋雙劙璧?

4. 贔屓(霸下)-龜型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贔屓(霸下)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贔屓馱碑

贔屓、霸下其實是指同一種龍子,也就是上面說的“龜趺”,如《鬍子衡齊》有寫:“假令龍如贔屓喜能負重,則技止龜趺而已。”贔屓應該算是九龍子裡最常見的幾位之一,因為能負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馱著石碑,算是和負屓是老搭檔了,甚至有的古籍之中其實是將贔屓和負屓兩個混為一談的。而贔屓的相貌似龜但有齒,龜甲也異於常龜,有的石碑下邊的贔屓其實就是龍頭龜身的形態。

5. 蚣蝮-脫殼龜型或鱷型待考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蚣蝮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蚣蝮鎮獸

這位龍子相關簡介甚少,只是說它喜歡水,所以其形象多為滴水龍頭或橋柱雕塑。其實蚣蝮和上面那位贔屓又是經常被搞混,趴蝮通“霸下”這種說法在網絡上時長能見到。白夜並沒有找到什麼有關於蚣蝮形象的有利證據,而網上的說法則是蚣蝮又被稱為壁水獸,說的再通俗點就是避水金睛獸,西遊裡牛魔王和封神中哼哈二將的坐騎。事實上白夜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大,喜水和避水完全是兩個概念。而古文中記載擁有“避水”這個技能且最常出現的神獸只有一種就是犀,即所謂“犀行於海,水為之開”。而對於蚣蝮的形象,網上的說法是猶如脫殼龜,這種名字在《鬼吹燈》裡出現過。但實際上常見的形象倒是更像是鱷魚,白夜覺得按《西遊記》說法稱其為鼉龍更合適。

6. 螭吻-魚型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螭吻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螭吻脊角吞頭

或者又被稱為蚩吻、蚩尾、鴟吻、鴟尾,其形象是魚身龍頭,從其形貌就可以看出與水有關,因其控水能避火災,所以常置於殿堂之上,即是現在殿正脊角上的魚龍吞頭。相較於螭吻,其實鴟尾或鴟吻之名更是由來已久,這還涉及古代建築學,分別有宋代和唐代的兩種說法,以名字就可以看出這種魚或者尾巴像鴟鳥或者嘴巴像鴟鳶,不過如今我們去故宮等古建築看到的都是龍頭,所以這裡或以螭吻和鴟尾兩名字最為合適。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摩羯魚

而有關螭吻的形象,最早應該是在晉朝之後出現的,而其由來一般認為是來源於佛教中所謂的“摩羯魚”,又稱為摩伽羅,實際上就是鯨魚,印度神話水神坐騎。《洛陽伽藍記》中記載:“如來作摩羯大魚,從河而出,十二年以肉濟人處”因此摩羯魚成為佛教聖物,到中國後又和“鯉魚躍龍門”這類魚化龍的文化相互結合,產生了現在這種魚身龍頭的形象。

7. 椒圖-蚌型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椒圖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椒圖獸首銜環

有關於椒圖的說法是其形狀似螺蚌,性好閉合,現在的形象並不是陰陽師手遊中軟萌的人魚妹子,而是作為大門的鋪首銜環,其頭象麼是怎麼看怎麼像是獅子,被稱為龍獅型。有關椒圖的記載並不多,其好閉的個性明顯來自蚌的特徵,白夜個人認為對於椒圖的與蜃有關,“椒”可認為是香料,如《阿房宮賦》中有云“煙斜霧橫,焚椒蘭也”,明顯與香氣有關。而《本草》中對於蜃的記載又有:“蜃,蛟之屬......其脂和蠟作燭,香凡百步,煙中亦有樓臺之形。”單字的解釋來說,“椒”“圖”兩字完全符合《本草》中對於蜃的形容,更有蜃本就有是蛤蜊之屬的記載,所以白夜猜測這就是椒圖蚌型這一說法的由來。

8. 嘲風-犬型待考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嘲風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脊獸嘲風

嘲風的身份可以說是在九龍子中最複雜的一個,因為嘲風和鴟尾在古籍的記載中其實是混淆在一起的,比如清代文《竇存》就有“蚩吻一雲嘲風,好險”之說,這也就是為什麼楊慎的九龍子說法中只保留了螭吻而去掉了嘲風。而嘲風現在的形象區分於螭吻被認為是殿角脊獸的排第一位的坐獸,它在這裡的理由就是因為嘲風比較好險,但該脊獸一般又被認為是坐龍。有關嘲風的形象,古籍中記載的是獸型,但並沒有明確是哪種獸。而網上普遍流傳的兩種說法,犬型和鳳型。說嘲風是鳳型的明顯是將“風”當“鳳”了,這純屬以訛傳訛;而說嘲風的犬型,網絡上的說法是將作為脊獸的嘲風、立於華表上的朝天吼和傳說中觀音大士的坐騎殭屍至尊金毛犼賽太歲三者形象混在一起,因其中犼是犬型所以由此說法。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騎犼觀音坐像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赤金走龍

事實上,嘲風和朝天吼的形象確實比較類似均為蹲坐的獸體龍,而古代這種獸體龍型其實多類似於犬,尤其是哮天犬原型-細犬,比如陝西曆史博物館中的唐代赤金走龍其形體即是如此。而這二位和犼的關係出處並不確切,何況犼還是是吃龍的動物,如清代東軒主人的《述異記》卷中:“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每與龍鬥,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所以這種說法白夜只能說是待考了。

9. 狴犴-虎型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狴犴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虎頭牌

《天祿識餘·龍種》的說法,“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監獄門”。有關狴犴,我們應該講兩個字分開來說,“狴”本指一種獸,在南北朝時期的《玉篇》就有記載其名字,但未有多做說明,宋代

《廣韻》認為其代指“牢”。而“犴”也指一獸,《說文》中的解釋是:“犴、胡地野狗也”,現代辭海中的解釋被認為是古代監獄用的警犬,後來本字引申為古代的監獄。顯然狴犴之名是將這兩種指代牢獄的獸名合二為一之作,至於為什麼後世多做虎型而不是像犴一樣為犬型,白夜個人的觀點是與金神蓐收有關,蓐收本為天之刑神,而郭璞對其的註解是:“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執鉞”其形象上類似於老虎,所以才有狴犴類虎型的說法。

10. 狻猊-獅型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狻猊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狻猊蓮花香爐

狻猊被認為是喜煙好坐,故現在遺像為佛前香爐上坐獸,狻猊和其造型-獅子的關係應該是最具時代特性的。獅子雖然是作為舶來品漢朝時期進入中國的,但狻猊之名則早在戰國時期的《穆天子傳》中就有記載,晉朝的郭璞對其的註解中開始將獅子和狻猊進行對等:“狻猊,獅子。亦食虎豹”

,唐代也有稱呼狻猊型的香爐為香獅子的詩句流傳。而這其中最主要的是佛教將獅子和狻猊混為一談,因此狻猊才有了獅子那種懶懶的好坐特性,又由於其用作香爐,因此好煙之說。但是當進入到明清文化之中,獅子和狻猊又是區分開的,比如在古建築上他倆就如同是嘲風一樣也是作為殿角脊獸的,但是獅子排在第三位,狻猊排在第六位。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石獅項圈上的狻猊獸頭

而現代狻猊最常見的形象又一般被認為石獅子頸帶中間的獸頭圖像而並非石獅子本身,由此可見其不同之處。有關於這種情況白夜個人的理解是在明清之前狻猊類似獅子,但明清之後由於“龍生九子”這個概念的出現,獅子和狻猊做出了區分,獅子還是獅子,但狻猊則成了半龍半獅子之型。

11. 睚眥-豺型或豹型待考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睚眥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睚眥吞口

睚眥因為其好勇鬥狠的特性,現在被認為是刀劍等武器的龍頭吞口。有關“睚眥”,白夜覺得是由名字配出的龍型,“睚眥”兩個字從字形上來看都是與眼睛有關係的,單字解釋都是眼角的意思,而合起來可以引申為怒目而視的意思。說睚眥好勇鬥狠的性格,白夜個人的理解這完全就是由《史記範·雎傳》中的“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這句話引申出來的,而說其是豺型,則是因為豺雖瘦小但兇猛、膽大很符合這種性格。有關睚眥類豺這種說法白夜百度是從清代高士奇的《天祿識餘》中流傳出來的,但還有一種豹型白夜並沒有找到相關的信息,有稱睚眥類似豺豹,又有說豹頭龍身或龍頭豹身的說法,這裡只能做待考。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龍鬚虎

有趣的是,在《封神演義》中,出來打醬油的龍鬚虎就有這樣一句贊兒:“龍與豹交真可羨慕,來扶明主助皇圖”,如果真有豹型這麼一說的話,那龍鬚虎可能就有一些睚眥的影子。

12. 饕餮-狼型肯定不靠譜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饕餮,亦名狍鴞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饕餮紋青銅鼎

貪食的代表人物,“七宗罪”的說法把“暴食”做中文翻譯時就稱呼為“饕餮”,而《靈魂擺渡》裡稱饕餮為“五公子”。事實上有關饕餮能稱為龍子之一是白夜覺得最不理解的事情,而且饕餮作為龍子的形象還普遍被認為是狼型這就更無法理解了。有關饕餮的形象,一般都是以《山海經》

與郭璞的註解為準:“羊身人面,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郭璞註解此處狍鴞即《左傳》中記載的“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縉雲氏算是遠古氏族,但他到底是黃帝的又一稱號、炎帝的後裔還是蚩尤的苗裔,沒確切說法)。不提網上那不靠譜的上古四大凶獸之說,在《呂氏春秋》《路史》兩書的引申下有饕餮蚩尤頭顱所化的說法,所以其來源確實很早,甚至可以說與龍的祖先應龍為同時代。這裡能說把其列為龍子,白夜只能認為是楊慎也引用了陳容《菽園雜記》中的說法,拉饕餮來湊數的,所以白夜個人並不贊同版本三的說法。而饕餮類狼型的說法,只能說饕餮貪食似狼,但即使是周鼎上的饕餮紋也完全看不出狼的樣子,這種說法白夜覺得並不可取。

以上就是白夜對這三版龍生九子中合計十二位龍子做的一些介紹和個人猜測,但是以白夜個人觀點來看,有的龍子有的的確由來自龍,但最後四位龍子和龍的關係確實不大,純屬拿來湊數。支持白夜這一觀點的證據來自於

《西遊記》。黑水河之難中(電視劇《西遊記》的第二部演過這段),西海龍王向孫悟空解釋鼉龍由來的時候,也有這樣一段龍生九子的說法:“舍妹有九個兒子,那八個都是好的。第一個小黃龍,見居淮瀆;第二個小驪龍,見住濟瀆;第三個青背龍,佔了江瀆;第四個赤髯龍,鎮守河瀆;第五個徒勞龍,與佛祖司鍾;第六個,穩獸龍,與神宮鎮脊;第七個敬仲龍,與玉帝守擎天華表;第八個蜃龍,在大家兄處砥據太嶽。此乃第九個鼉龍,因年幼無甚執事,自舊年才著他居黑水河養性......”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鼉龍

對比職能來看,徒勞龍即蒲牢,穩獸龍即螭吻,敬仲龍即朝天吼或說嘲風,蜃龍即是贔屓(但其形也可能是椒圖),鼉龍上面說了白夜個人認為是蚣蝮,拿掉囚牛本就是黃龍不提,剩下的三位則以河龍王的身份取代瞭如狻猊、狴犴、饕餮、睚眥這四位明顯是獅虎狼豺這樣的猛獸型龍,同樣從白夜上面列出的一些資料來說這幾位也確實和龍的關係不大,只能說是這些明代文人牽強湊數之作。

三、龍性最淫

龍生九子大抵就是如此,但在之後的神話小說之中,以“龍性最淫”之說有為龍延伸出更多的“龍子”來,比如郭老師在說單口相聲《濟公傳》的時候就會講到“龍與牛生麒麟,龍與馬生龍馬,龍與豬生豬婆龍,龍與蛇生蛟,龍與野雞生走蛟,龍與人生禿尾巴老李。”這一系列的說法,而這似乎也成為了“龍性最淫”的有利根據。但是就如龍生九子是明朝的李東陽編出來的一樣,這些話的原版也是出自明朝佚名著作

《五雜俎》之中,其中對於龍性最淫的記載如下:“龍性最淫,故與牛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即婦人育之,亦有為其所汙者。”這一段後面還有一段談到龍生九子的說法,最後那句總評“蓋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成為了網上那龍與九種動物生九子那不靠譜說法的原始依據,老龍家這“淫”的名聲基本完全就是來自於這本書之中。

白夜個人認為《五雜俎》之中龍性最淫的說法非常不靠譜,但如果引申來看,這段話其實體現的是在中國歷史文化之中龍這種遙遠的神話傳說中的動物與馬、豬這些常見動物之間的關係。龍的形象畢竟源自於各種動物的組合,其原始雛形馬說、牛說、豬說、蛇說、魚說、鱷魚說等等都有其各自的依據。從某種意義上講,確有可能是這些動物“生”出了龍,白夜查閱了一些資料,這類龍子的說法確有其出處或一些關聯,這裡白夜就一些比較靠譜的說法再來介紹一下;

1. 龍與牛生麒麟,這句話本話就出自

《五雜俎》之中。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麒麟

龍與麒麟的關係,上面講《淮南子》的時候白夜就已經說過,而龍與牛的關係在神話中比較有意思,白夜覺得拋開圖騰說的話,其最明確的關係就是來自於“夔”。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夔牛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青白玉夔龍紋玉佩

《山海經》中對夔的形容是:“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因為這樣的形容,現在人們一般稱夔的時候都會稱為夔牛。但是夔到了

《說文》中卻變成了“夔,神魅也,如龍一足”的夔龍,並且它還變成了夔龍紋到青銅器上和饕餮紋作伴去了。而關於這種變化就白夜覺得後來所說的夔龍的形象可能是將夔牛和龍身雷神(當棒槌那位)的形象合二為一而來產生的,這樣一來可說成由牛而“生”龍。不過雖然這樣說,但龍與牛和麒麟的關係白夜沒有在《五雜俎》之前的文獻中找到類似說法。可有趣的是到了清代,《清史稿》中卻有很多牛產下麒麟的記錄。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也有此類記錄,紀曉嵐對此下的判斷是:“麟本仁獸,實非牛種。犢之麟而角,雷雨時蛟龍所感耳。”白夜覺得紀曉嵐這“感而生”的批語較為有趣,可以是說將之前提到的佛教中溼生的說法和《五雜俎》說法相結合而產生的,這應該算是對於“龍種”的產生明確了一個緣由:龍種為尋常動物感應到龍而生。這樣說其實相對龍性至淫來說更靠譜,並且有一個炎黃子孫誰都無法否認的神話傳說——炎帝是他母親感應到龍而生的,黃帝的出生也大類如此。

2. 龍與豬生象和龍與豬生猖,前一說法來自《五雜俎》,而後一說法則來自於小說《濟公傳》了。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紅山文化玉豬龍

首先來說在古人的認知之中,豬因為喜歡在泥潭之中打滾,所以和水有關,因此豬又有“水畜”的說法,這就與龍建立了屬性上的關係。豬龍的形象又是在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中即已出現,此類形象被認為是龍形圖騰的原始雛形,所以豬與龍的其實非常密切的。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白石象

至於他們的龍子,先來說象,豬和象大體類似,無非就是鼻子長短的問題,豬生象大體就是因此種類似而來。而龍與象的關係其實還是來自於上文中提到的娜迦。娜迦在中國被翻譯為龍,而在印度它本體其實指代的是眼鏡蛇,但是娜迦在印度語中其實還是指代著大象的,佛教有“龍象之力”的典故,比如《神鵰俠侶》金輪法王的龍象般若功,大抵即是如此的關係,才會有龍生象之說,並且在

《大集經》中亦有象龍的稱呼;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非人哉》裡的豬龍

而至於說到猖,其實白夜覺得應該是由豬龍的傳說而來,而豬龍這種龍子在歷史上確有出處,有且只有一位,那就是造成“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卷下:“嘗與夜燕(同宴),祿山醉臥,化為一豬而龍首。左右遽告帝。帝曰‘此豬龍,無能所’終不殺,卒亂中國。”

以安祿山之行徑,以一字“猖”形容不足為過。

3. 龍與馬生龍馬,“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是有關龍馬最早的傳說。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西安鋼鐵龍馬

其實馬與龍的關係在古文中相對豬、牛來應該算是最密切的,古代常用龍來命名馬,比如說青龍就指代好馬,對應註解為“馬八尺以上為龍”

。白夜偶然看到新版《三國》中許褚對馬超赤膊上陣那段,跟曹操要的馬即稱為“大青龍”,該援引此說法。而龍馬的說法有兩種,一說馬首龍身,一說馬身龍首,基本上被認為是天地之精氣所化之祥瑞神獸,《五雜俎》之前並未說與龍有關,不過但凡看其身態體型,說成龍與馬所生也確實易於讓人信服。

4. 龍與驢生特,有關特驢的說法多出自評書之中,據說袁闊成先生的評書《水滸傳》之中鐵笛仙馬麟的坐騎就叫千里獨行特,白夜能知道這個名字其實還得感謝郭老師的單口相聲。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一品芝麻狐》中的龍特

而白特在道教神話之中被認為是文昌帝君的坐騎,北京道教聖地白雲觀裡就有白特的雕像,其形態為馬頭、騾身、驢尾、牛蹄,俗稱就是四不像。而說到四不像,我們就該聯想到的是《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坐騎,這裡的四不像被認為是龍子,有贊兒形容其體型:“鱗頭豹尾體如龍,足踏祥光至九重”。不過白夜認為說特跟龍的真實關係並非如小說所寫,《駢雅·釋蟲魚》有說“白特,如蛟”,這話就把白特認為了蛟的一種,其實此白特非彼白特,龍與驢生特之說法大概就是白特這種同名混淆。

5. 龍與蜈蚣生飛龍,這說法也是出自《濟公傳》。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龍頭蜈蚣風箏

濟公的徒弟之一飛龍僧悟禪即是龍與蜈蚣所生之飛龍。此飛龍肯定不是《淮南子》中那個飛龍,有關於這個飛龍,相關記載白夜並未找到,對其名字的由來白夜個人的理解是源於中醫,蜈蚣在中藥之中亦稱呼為天龍,引申為飛龍亦可。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風箏之中有龍頭蜈蚣風箏,此也可算是飛天,或許亦是來源於此。

6. 龍與蛇生蛟河龍與雉生蛟,這兩種說法其實由來已久,但是白夜並沒找到什麼出處淵源。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不知道哪位大神畫的晷蛟

對於蛟其實說法很多,比如《韻會》有云“蛟,龍屬,無角曰蛟”,但《抱朴子》卻說“母龍曰蛟”。雖然說法眾多,但而一般認為蛟似蛇但有四足,其必須依靠修煉才能升為真龍,而這種說法原始出處來自《述異記》"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這其中的水虺就是一種大水蛇,蛇是可以通過修煉變成蛟。無獨有偶的是雉雞也是可化為蛟,《本草》《月令》雲:“雉如大水為蜃”蜃為蛟屬,算是蛟龍的一種。以此來看,所謂的龍與蛇或與雉生蛟的說法或來源於此,而龍在這種說話的作用就是證明蛟為龍種這個概念的。

7. 龍與蛟生豬婆龍。豬婆龍和豬龍其實是兩個概念,豬龍被認為是龍身豬首,而豬婆龍則是龍首豬身,古代一般指的是鼉,也就是鱷魚,現在特指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揚子鱷,蒲松齡的

《聊齋志異》中特有一篇名即是《豬婆龍》描寫此類。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張渤豬婆龍雕像

豬婆龍在我國的民間神話中有好名聲也有壞名聲,江蘇的部分地區有豬婆龍化身為一個叫張渤的人幫助百姓治理洪水,疏通山川河道的神話傳說。其具體細節請參考《鬼吹燈》中“好個大王,有身無首,娘子不來,群山不開”那段對龍川王的描述。這個地方神話後來甚至與大禹治水的神話相互結合,在宜興地區的傳說中豬婆龍變成了鯀的妻子,大禹的母親,幫助大禹治理洪水。有關龍與蛟生豬婆龍的說法,在形體等結構上鱷魚是和龍最接近的動物,而鱷魚與蛟則很多情況下被認為相混淆,比如

《世說新語》中記載的“周處殺蛟”的故事,清代鄭光祖在其《一斑錄雜述》中就有“周處斬蛟,或謂是鱷魚也”的說法,或許正是由此延伸出蛟生豬婆龍的說法。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周處除蛟

8. 龍與人生禿尾巴老李,當時聽郭老師相聲的時候一直以為是調侃,但後來百度才知道這是山東即東北地區的民間神話,清代志怪小說

《子不語》中有一篇《禿尾龍》即記錄此事。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禿尾巴老李連環畫

這個故事大體梗概就是:山東文登的一婦女畢氏,三月洗衣的時候見到樹上有一個李子,吃掉之後遂懷孕生下一龍,小龍出生就飛走了,但每天清晨回來喝母乳,畢氏的丈夫十分厭惡,就拿刀追殺小龍,砍斷了他的尾巴,小龍從此不來了。後來畢氏死後,龍為她起墳並不準她丈夫與之合葬,後來村裡人稱呼此墳為“禿尾龍母墳”,祈晴求雨沒有不應驗的。

老李之名因其有李子而出,特有一種龍耳李,《群芳譜》有寫:“天罰乖龍,必割其耳,耳墜於地,輒化為李。”即描寫此傳說由來。事實上有關類似的故事卻有很多,如《子不語》後邊有篇《龍母》《太平廣記》中的《長沙三蛟》亦是此類故事。而如果上追其源頭,炎帝、黃帝、大禹甚至都如此類故事,人為萬物之靈,而龍為百獸之長,人感應龍之靈而生龍,並非龍與人交而生。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龍生九子

龍生九子所引申的神話大抵就是如此,這個本為明朝文人一時興趣引發的說法可以為我們這些後來人提供了大量的神話素材。網上雖多有寫龍生九子,但出處依據不甚明確,所以白夜這裡通過翻看相關資料,分析推測了龍子們的原始出處及由來,一家之言,僅供大家參考,歡迎大家和我一起討論。

龍生九子——細談“龍子”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