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对于苏德双方来说意味着什么?

历史长流水


1943年对于苏德双方都已经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首先从战局上来说,德军已经开始从斯大林格勒溃败,斯大林格勒对于德国人已经是相当于一个噩梦的代名词。超过100万人的损失,使德军再也不能组织起大规模的进攻了。而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失利,使得德军彻底的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同时还丢掉了乌克兰东部原来苏联比较发达的地区。并且利用第聂伯河作为东方壁垒的计划也是全部泡汤。对于德军来说,固然无法利用乌东地区的工业能力,但是德军占领下,苏联也无法利用这些地方的工业能力,而原来这一块地方是原来是苏联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在朱可夫的回忆录里边是用乌克兰会战来命名这个阶段的战争。

而对于苏军来说,1943年是属于走向胜利的一年,苏军开始向着收复自己国土的道路上前进,同时随着国土的收复,苏联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加强,不过苏军的人力资源开始紧张,虽然是能够在收复的国土上大量征兵来弥补兵员的缺额,但是人力上苏军还是出现了大量的缺口。

苏军抢渡第聂伯河,向基辅进攻。


而对于双方的军工生产来说,1943年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苏联在1941年急急忙忙搬到东部的一千多家工厂终于开始投入正常的生产,苏联人的军火供应已经大为提高,不会再出现那种进攻阶段,每门炮只有1-2发炮弹的日子了。而苏联人的军火生产在1943年开始超过德国人,这是对于二战这种全面战争最重要的,二战很多时候就是一场劳动竞赛,看谁的生产更能满足战争的需要。按照苏联的说法,苏军在1943年消耗了300万吨弹药,326万吨燃料。

德国在1943年还没有进入全面动员,各种武器装备的实际上并不充裕,以最重要的坦克来说,1943年德国生产了5683辆坦克,6172辆突击炮,而同期苏联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一共生产了24100辆,苏联人一般把坦克和突击炮一起统计,苏联人的坦克数量几乎达到了德国人的2倍,而这个时候,德国人不只是要应付苏联人的攻势,盟军方面也开始了大规模的进攻,德国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从其他战线抽调兵力兵器去支援苏德战场。而苏军由于收复了第聂伯河原来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工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是从中找到的一个苏联武器的价格表,1943年开始苏联武器的价格普遍下降,而且下降的很厉害,比如波波沙,原来是500卢布,到了1943年下降到了140卢布。一般来说,只有当一个工业制成品的产量达到一定规模才会使价格下降到这么低的水平。

不过,在武器生产数量急剧扩大的同时,苏联人在坦克质量上的优势却已经是彻底丧失了,1943年中苏联人生产的还是T-34/76,但是这个时候,德国人生产的都已经是老虎豹子这样的重型坦克,就算是那3000辆4号坦克也都是换装了48倍口径的75长身管火炮,能够和德国新式坦克能够对抗的苏联坦克T-34/85和斯大林坦克都是要到1944年才能大量装备部队。

但是,通过1943年的收复失地,苏军为1944年的十次打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图片来自网络。


有痰


简单来说1943年对于苏德双方意味着攻防将是正式转换的一年。

经历了巴巴罗萨行动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重失败,在1943年德军在东线将再也无法对苏军形成优势局面,而在北非德军也开始节节败退。这样的局势比1942年还要糟糕。而此时的苏军已经开始重新考虑掌握战场主动权。而此时USSR的战争机器正在恢复和调整。由于形势上的好转,USSR兵工厂生产的武器装备质量开始上去,苏军的武器开始逐步赶上甚至将要超越德军。虽然苏军早过去也遭受到了惨重的伤亡,许多精锐也搭了进去,但形势上的好转也使苏军开始有时间去训练提升自己的战力。

而在1943年,德军考虑的再也不是如何去完成巴巴罗萨计划,而是想着如何防御给反扑的苏军以重大杀伤,以图通过一系列的决定性军事胜利来换取与USSR体面的停战,毕竟43年的德军在经受了惨重的伤亡后元气大伤,难以再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了,43年2月8日德国不得不下令全国总动员即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只是在曼施坦因的鼓动下,德军一度出台堡垒计划,在积蓄了几个月的力量后于1943年7月发起库尔斯克战役,但遭到苏军强有力的遏制,使东线德军的力量更是捉襟见肘,使之后的德军再也无力集中重兵与苏军争夺主动权,不得不转入防御。

不过在1943年的上半年,由于苏军也损失巨大,由于德军方面的状况也很不佳,此时双方在战场上互有胜负,1943年1月伊斯卡拉行动,德军伤亡近5万,苏军伤亡10万以上;1943年1月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希行动,德军伤亡近8万,苏军损失28万;1943年2月到3月第三次哈尔卡夫战役德军损失1万多,苏军损失8万多。双方各有胜负,各有损伤。由于德军成功遏制住苏军的攻势,43年上半年大体处于僵持状态。

随着苏军力量在43年春夏之交的慢慢恢复和预备队的赶到,苏军正在发起更大规模的攻势,43年7月至8月,在瓦解了德军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猛烈攻势后,苏军开始了反击。但是43年秋冬季节,苏军的反扑依然代价高昂。1943年8月至9月的顿巴斯战略攻势、苏军损失27万,德军损失11万;1943年8月至10月的第二次斯摩棱斯克战役,苏军损失45万,德军损失10万左右;在43年8月至12月惨烈程度堪比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下第聂伯河攻势,苏军损失128万,德军损失40-120万。

德军经过一系列的惨重伤亡,防御变得越来越被动,上半年还想着有没有可能争夺主动权的德军到下半年再也不敢去奢想了。而德国在原子弹方面的研制也因盟军对德国腹地的轰炸而被迫在43年11月放弃。而苏军在43年的反扑则为44年十次斯大林突击开辟了条件。


黎塞留的野望


1943年对于苏德双方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苏军挫败了德军1942年的战略进攻并重创了德军,尽管在3月份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附近重创了苏军的坦克部队,但是由于苏军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其损失可以很快得到恢复,一旦其坦克部队恢复实力,苏军将再度发起全线的战略进攻。1943年的苏军已经不再满足于实施被动的防御,他们有能力也有实力投入到进攻中去,夺取战场的主动权。



1943年对于德国来说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一年,也是生死攸关的一年,相比于1942年,1943年德国的战略态势出现了明显的恶化,德国不再是专心对付东线的苏军,其西线、南线都存在着被盟军入侵的威胁,为了阻止盟军开辟新的战线,德国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加强西线和南线的防御,不仅如此,由于东线德军刚刚经历了1942年的惨败,也迫切需要大量补充。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德国不得不开始做全面的战争动员,德国的经济开始正式转入战时经济模式。


从的战略上来看,由于盟军在英国本土集结了庞大的陆军和登陆舰艇,1943年德军不得不开始正视西线的防御工作,这意味着德军无法再像之前那样可以抽调西线德军去替换东线那些已经受损严重的部队,西线德军不再担负预备队的角色,而且需要新锐部队的增强,这必然导致东线德军的削弱;地中海的态势同样严重,德意联军只坚守在突尼斯这一孤立的桥头堡内,由于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日益削弱,这个桥头堡终将难以守住,只是时间的长短罢了,德军必须开始为防范盟军登陆意大利或者法国南部又或者巴尔干半岛做提前的准备,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东线,德军还要投入大量的部队和苏军进行决战,至少也要挫败苏军的战略进攻,维持现有的相持局面。


仅靠德国是不可能同时守住西线、东线、南线这样漫长的防线的,德国也没有这样的军事实力,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一支强大的以装甲部队为核心的战略预备队,以便在盟军开辟新的战线时,通过反击将其赶入大海,阻止新战线的开辟。这支战略预备队将在各条战线上机动作战,发挥内线作战的优势。德国必须要阻止盟军开辟新的战线,这是德国1943年最重要的任务,一旦失败,那么德国的失败也就此注定。

最终的结果就是德国失败了,仅有的战略预备队都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消耗了,而且没能重创苏军。在地中海战场,据守突尼斯的德意联军全军覆没,意大利也被盟军登陆成功,南线战线已经成功的被开辟,德军只能勉力维持东线和南线的防御,再也无法发起任何战略反攻,德国已经失去了战争,失去了胜利!


战略论


1943年是一个重大转折点,在东部战场,苏联接连取得斯大林会战和库尔斯克战役两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之后,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士气,之后苏联牢牢掌握了主动权,由防御态势转为进攻态势。

对于德国来说这一年可谓是相当之惨。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失败使德国遭到严重打击,元气大伤。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投入90万兵力,经过一个月的阵地战,苏联取得了胜利,此战过后,德国再也无法对苏联产生威胁。

大西洋战场,随着盟军不断破解德国的密码,U型潜艇已经无处躲藏,平均每天都有一艘潜艇被击沉,到了1943年5月24日,德国海军上将KarlDönitz承认失败并将潜艇从大西洋撤出,自此大西洋战争结束,盟军可以安然地运送物资。

北非战场,1943年5月,北非的25万轴心国军队向盟军投降,北非战争结束,随后的7月份,盟军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两周之后,意大利投降,盟军进入意大利内陆。德军从北方入侵意大利,占领整个意大利半岛。自此德国孤军奋战。

1943年是德国士气急剧下降的一年,特别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使许多德国人相信战争无法获胜。更糟糕的是,1943年盟军开始向德国境内的主要城市进行轰炸,这些让德国普通人不再相信希特勒政府。


星点聚影


1943年是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取得辉煌胜利、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苏军在一系列决定性的进攻战中击溃了德国人,将德军占领下的三分之二苏联国土解放了,迫使他们装入战略防守。苏军在中部战线前进了500公里,在南部战线推进了1300公里,将将近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解放了。

这一年在苏德战场上,德军的损失是惨重的。德国法西斯军队损失了400多万官兵,其中至少有180万人死亡。此外,在武器装备方面,损失了14000多架飞机、25000多辆坦克和不下于4万门大炮。

由于苏军的猛烈反攻和打击都很强大,德国法西斯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开始恶化,均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希特勒采取的战略防御和总动员等措施,不但挽救不了颓势,反而使德国武装力量的声望逐渐下降。希特勒在战略防御过程中,一步步走向了坟墓。

而对于苏联来说,1943年是其国防力量转折的一年。在后方,苏联的战时经济体系已经调整就绪并迅速得到发展。在这一年里,苏联生产了优质的作战飞机35000架、240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苏军又新建立了78个师,还储备了9万多名军官。苏军已经完全超过了法西斯军队的人数和装备,而且他们被胜利鼓舞着,斗志昂扬。

这样一对比,苏德双方接下来的战况就会轻而易举的预测到。苏军取得最终的胜利指日可待,而德军只能自吞再次战败的苦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